新股暴升、清盘倍增:港股IPO市场正迈向两极化?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21 19:07 1

摘要:港股今年接连出现几只明星新股,既展现资金的投资热情,但另一方面,也见到企业融资环境的分化,这份热情能否扩散至其他有竞争力的港股及新股上面,是一件值得观察的事。

新股市场的热潮对小市民来说,既是投资机会,也是投资市场动态的缩影。宁德时代(3750)首日挂牌上扬16%,甚至出现H股价格高于A股的画面。

港股今年接连出现几只明星新股,既展现资金的投资热情,但另一方面,也见到企业融资环境的分化,这份热情能否扩散至其他有竞争力的港股及新股上面,是一件值得观察的事。

今年港股IPO市场可谓热闹非凡,例如布鲁可(325)1月上市让投资者赚近1.6倍回报,蜜雪集团(2097)3月上市同样带来近1.6倍的收益。对许多散户而言,新股投资并非长线持股,笔者边不少好友就是上市即沽的这一类,抽新股只是赚快钱、图个开心。这种简单的投资行为轻松又没有压力,但在市场人士的眼中却是市场气氛的重要风向标——只要身边朋友持续从新股中获利,就足以证明市场对投资的热情,以及在港股上市可以带来更高的估值。

散户在新股市场赚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现行的认购机制。当新股超额认购倍数够高时,散户可通过公开发售“抢”到原本分配给机构投资者的国际配售份额。以蜜雪集团为例,超购5,257倍触发回拨机制,散户最终获配43.48%的股份,机构投资者仅剩56.52%,且五位基石投资者已预订大部分货源,迫使其他机构在市场上高价“抢货”,令首日表现抢升43%。

近年券商提供的免息高杠杆孖展(融资)服务,更让新股超购倍数轻易突破千倍,进一步放大散户参与的热情。

然而,市场另一面却是小型IPO的“蚊型抽水潮”。据财经KOL兼专栏作家千颂C统计,今年有36家上市公司的集资交易不足1000万港元,多数表示资金仅用于“一般营运资金”。这类说法虽常见,但集资额仅百余万,也确实难以用于实质业务拓展。

再者,维持上市地位的成本不低,主板年费一年最低消费14.5万元、市值5亿以上则22.4万元超跳,GEM则最低消费10万元,另外还需支付会计师、核数师、律师等费用,这些“街数”也是跑不掉的必要开支。

上市公司通告当中,有一类别是“发行人、其控股公司或主要附属公司结束营业及清盘”,简单来说就是清盘相关的通告,这一类别的通告在2017至2019年的疫情三年内合计只有216份,平均一年约72份;而在2023及2024年却分别达到213及267份,2025年5月20日止有111份,一年逾200份已成为一种势头。

笔者认为,这其实反映了市场的两极化现象。一方面,具竞争力的企业IPO吸引大量资金,显示市场资金充裕;另一方面,细价股频繁小额集资,暴露中小企业资金紧绌的困境。

去年6月份汇丰发布的《富裕投资者简报》显示,香港富裕投资者的投资组合中,有三分之一(33%)为现金,三大爱好的投资组合中,也是以定期存款(57%)居首位,其次为股票(54%),债券以36%排名第三。

该份简报说,近39%富裕投资者打算将逾半的手持现金(52%)用作投资,现在一年过去了,这个投资预期是否已经兑现,令笔者相当期待。(梁伟聪)

来源:星岛记事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