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到今年9月,西部计划志愿者丁刘琪就在雅安市石棉县待了整整4年了,比同期志愿者的规定周期多了2年——这是她主动申请延期的。她说原因很简单:“对这片土地,很有感情。”
到今年9月,西部计划志愿者丁刘琪就在雅安市石棉县待了整整4年了,比同期志愿者的规定周期多了2年——这是她主动申请延期的。她说原因很简单:“对这片土地,很有感情。”
外人很难理解这句话的份量,不明白这个来自江浙沪地区的独生女,为何要千里迢迢来到石棉,还不“按时回去”。带着疑问,记者来到石棉县王岗坪乡,与这位四川省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优秀志愿者对话。
丁刘琪带着石棉县的孩子们做游戏
震后不到10个小时
安置点孩子有了“儿童乐园”
在丁刘琪的志愿服务经历中,“9·5”泸定地震是特别的节点。
“那时来石棉当志愿者刚满1年,但就在那几个月,整个人迅速成长起来。”丁刘琪回忆,地震到来时她也感到恐慌和害怕,虽然强烈晃动只有几十秒,但她一个人在出租房里,躲在墙角处,觉得无助又漫长。等房间里的东西不再摇晃后,她立刻下楼找一个开阔的地方给父母报平安,不一会儿也接到了同事的电话:“要去世纪广场安置点帮助大家。”
和她一样,当地有50多名青年志愿者在震后二话没说就奔赴安置点,他们科学地分配物资、搭建帐篷,获得了不少老百姓的好评。当时靠近甘孜泸定的石棉县乡镇受灾严重,县城不少居民带着孩子,由于暂时无法与周边亲人取得联系,大家很恐慌。
为了保证安置点孩子们的安全和健康,志愿者在地震当天19:30,开启了“青青儿童乐园”,轮班为孩子提供心理疏导。志愿者还与当地教育机构合作,为儿童提供手工制作、图书阅读等服务,解除了不少家长的后顾之忧。儿童稳定的状态,也安抚着每一个小家庭的心。
令丁刘琪印象深刻的是,当时在“青青儿童乐园”有个小男孩,和父母失去了联系,只有一个亲戚照顾。眼看孩子马上要过生日,他们一边陪伴安慰小朋友,一边为他准备了蛋糕。当孩子许愿时脱口而出,生日愿望是能见到爸爸妈妈。
幸运的是,孩子生日的第二天,终于取得了和父母的联系,一家人还为志愿者们写来感谢信,是他们的细心陪伴,才能让孩子乐观坚强起来。当年9月10日,“青青儿童乐园”的孩子们还连线了央视中秋晚会,感动全国观众。
小朋友在图书角寻找自己喜欢的书目
带孩子们云看“鲁迅故乡”
工作内容在变化,但要把爱延续下去
山与海的相遇,碰撞出形式多样的火花。丁刘琪常常把“家乡资源”用在志愿者服务上。比如考虑到县区儿童渴望看看远方的世界,她和伙伴们一起联合家乡力量,为孩子们直播鲁迅的故乡绍兴,带孩子们在云端看百草园,课本上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故事,以特别的方式来到山区孩子们眼前。
再比如和孩子们聊天时,她得知不少女孩子喜欢毛绒玩具,男孩子喜欢乒乓球拍等,她和母校浙江树人学院管理学院取得联系,在母校和志愿者团队的支持下,邀请高校同学认领石棉孩子的小小心愿,不仅让孩子收到意想不到的礼物,也让他们交上远方的朋友,看到更大的世界。
石棉县西部计划志愿者团队还组织了“暖冬计划”“童伴计划”“云端研学”“微心愿”“树人图书角”等活动。今年,宝兴县、石棉县西部计划项目办获评“优秀”等次,雅安市西部计划项目办获评省级“优秀”等次。
目前,丁刘琪是王岗坪乡的基层干部。在她看来,工作对象从孩子们变成所有老百姓,充满了挑战也让她很兴奋。王岗坪乡的安置点是“9·5”泸定地震雅安地区最大的集中安置点,为了让居民适应新生活,她和同事最近在忙着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建设工作,希望这个地方以后能成为居民的新晋生活打卡点。
面对这些工作,丁刘琪不是一开始就如此得心应手。她刚到雅安时,四川辣椒就给了她“下马威”,辣得她合不拢嘴;最开始听不懂方言,开会时笔记本上一句话都留不下。如今,她能吃辣能听懂四川话,她很感谢同事对她的照顾,也记得孩子们渴望她陪伴的眼神。她说:“岗位不同,工作内容不同,但我想无论在任何时间地点,爱都可以一直传递下去。”
来源:川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