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医药高新区明珠街道:厚植乡土文化根脉 激活乡村振兴动能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21 17:06 1

摘要:文化振兴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为实现乡村振兴注入活力。泰州医药高新区明珠街道紧紧抓住文化振兴这一关键要素,通过深度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大力促进文化与治理融合、全面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精心构建起“文化内核引领、多元融合驱动、服务效能提升”的乡村振兴创新模式,

文化振兴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为实现乡村振兴注入活力。泰州医药高新区明珠街道紧紧抓住文化振兴这一关键要素,通过深度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大力促进文化与治理融合、全面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精心构建起“文化内核引领、多元融合驱动、服务效能提升”的乡村振兴创新模式,推动文化全方位赋能产业发展、基层治理优化、民生福祉改善。

主要做法

深挖文化内核,筑牢乡村精神根基。组织老党员、老教师、社区能人等群体全面梳理本地的历史文化脉络。以“薛家塔”为载体,提炼出“诚信敦亲、邻里善亲、尊老颐亲”文化内核,定期举办“薛家塔”百姓大舞台活动,精心编排历史故事和好人好事等文艺节目,已累计演出60余场。依托孙龙珍烈士故居,融合孝道文化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红色精神宣讲、“孝道家庭”评选等活动30余次,覆盖居民达到5000余人次。深挖本地农耕技艺和老匠人故事,形成特色文化档案,组织老艺人传授竹编、剪纸技艺,有效推动传统民俗文化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文化牵手治理,构建乡村善治新格局。通过制定融入文化内核的“村规民约”,将文化融入居民生活,以“诚信三亲”为标准,规范邻里互助、环境维护等行为,选树“好媳妇”“好婆婆”50人,带动家风民风改善。组建“薛家塔公益服务队”,常态开展便民集市、矛盾调解等志愿服务,同时将志愿服务、移风易俗等纳入“文化积分制”,激发居民自治热情,累计服务居民8000人次。结合市场需求和消费趋势,联动企业推出“诚信商户”评选活动,扶持老匠人开发竹编、陶艺等文创产品,年销售额超过80万元。开发藕塘观光、亲子采摘等特色项目,每年接待游客人数达到2万人次。

完善服务体系,提升文化惠民实效。新建党建文化园、农耕生活馆等12处文化阵地,改造百姓舞台、农家书屋等18个文化场所,实现“15分钟文化圈”全面覆盖。广泛招募乡村能人、文艺爱好者,组建“红色先锋队”“新风宣传队”等26支文化队伍,培养200余名本土文化骨干。开展30期非遗传承培训,组织老匠人带徒50名,保障非遗技艺传承不断档。借助微信公众号推送超300余条政策信息、先进事迹,阅读量突破10万次;举办“七一读书日”“非遗体验课”等150场活动,吸引2万人次居民参与;开设“文化微课堂”,开展40期线上直播授课,精准覆盖老年、青少年等不同群体;打造全国首个盲人朗读基地,开展“AI赋能盲人朗读”直播活动,借助科技助力视障群体感受文化魅力。

工作成效

乡村文化焕发生机。深度挖掘传统文化资源,打造乡村文化品牌,年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200余场次,带动周边郊游、手工艺产品销售等增收超过300万元。

基层治理显著优化。让文化与治理的深度融合,成功让居民从乡村文化建设的“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居民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提高了60%,形成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

民生福祉有效改善。通过夯实文化设施基础,壮大文化人才队伍,创新文化服务形式,让居民能够更加便捷地享受到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服务。

三、经验启示

“党建引领”筑牢文化根基。基层党组织在文化振兴中起核心引擎作用,要加强对文化振兴工作的领导,深入挖掘本地文化内核,让文化真正成为引领时代风尚、服务社会发展的硬核力量。

“地域特色”赋予文化基因。地域特色让文化有根可循、有貌可辨,要深入挖掘和利用历史文化、自然资源和民俗风情等特色资源,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坚决避免同质化发展。

“群众参与”凝聚文化共识。要充分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建立健全群众参与机制,鼓励群众积极参与文化活动、文化建设和文化治理,让群众成为文化振兴的参与者、创造者和受益者。

“跨界融合”释放叠加效应。要积极推动文化与经济、社会、生态等领域的跨界融合,充分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和赋能作用,为乡村振兴探索出融合发展新路径。

来源:江苏先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