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与英语背后的思维密码

B站影视 2024-12-19 08:49 2

摘要:从语音角度来看,英语有 20 个元音、20 个辅音且没有声调,其声音种类不会超过 20×20 = 400 个。这意味着如果一个声音对应一个事物,英语能用这 400 个声音表达的事物数量有限,超出的事物就需靠声音的重复,用 2 个或者 3 个声音来表达。例如,要

英语常被形容为 “一维的” 和 “密码式的” 语言,这在诸多方面都有所体现。

从语音角度来看,英语有 20 个元音、20 个辅音且没有声调,其声音种类不会超过 20×20 = 400 个。这意味着如果一个声音对应一个事物,英语能用这 400 个声音表达的事物数量有限,超出的事物就需靠声音的重复,用 2 个或者 3 个声音来表达。例如,要表达第 401 种事物,就需 2 个声音,耗时 1/2 秒。而普通话有 20 个声母、39 个韵母和 4 个声调,连乘结果大约有 3000 个声音,能被利用的约 2500 个,实际用到的是 1200 个声音,表达 1200 个事物只需 1 个声音,耗时 1/4 秒,对比之下,英语语音的一维性便凸显出来了,其可利用的发音组合相对单一、线性。

在词汇方面,英语里多重名词和它的分解词关联性很差,像 “猪肉(pork)” 和 “猪(pig)”“肉(meat)” 没有丝毫关系,“猪肉、羊肉、牛肉(pork,mutton,beef)” 彼此也毫无关联,公鸡是 “cock”,母鸡是 “hen”,小鸡是 “chicken”,很难从单词本身看出内在联系。每当有新事物涌现,往往就要产生新的英文单词,例如 “火箭(ROCKET)”“计算机(COMPUTER)” 等,无法像汉语那样依靠原有汉字灵活组词来表意,导致英语单词数量如今已超过百万,十分庞大且记忆难度高,就仿佛是一种密码式的存在,需要一个个去破解、记忆其含义,整体显得抽象而费解。

这种一维性与密码性还影响到了美国人的思维,使其呈现直线式(线性)的特点,做事方式较为直接,在绘画等艺术创作上也更倾向于使用直线等元素,可见语言特点对文化及行为方式的影响是较为深远的。

汉语是 “二维的”(纸面上的最大维数)和 “形象的” 语言,有着独特的魅力与优势。

在语音层面,汉语通过声调的变化极大地丰富了发音的种类,普通话里不同声母、韵母与声调相互组合,形成众多不同发音,这使得汉语在表达相同数量事物时,能用更少的时间,比如在背诵乘法口诀时,汉语用 30 秒能想到 “九九八十一”,而英语用 45 秒可能才想到 “七七四十九”,这体现了声音种类多带来的思考速度优势,也从侧面反映出汉语语音二维性的价值,其在声调这个维度上拓展出了更多的表意可能性。

从文字表意角度看,汉字的二维性表现得更为明显。汉字是用不同基本笔画在二维平面上以相对位置的变化来构成的,字素(笔画)的组合方式多种多样,前、后、上、下、左、右、里、外等位置变化皆可成字。例如在 “下” 字上面加一个 “、” 就变成 “卞”,字意与 “下” 完全不同;在 “主” 字左边加个单立人就变成了 “住”,字意也发生改变。而且汉语的基本语义单位是字,常用字虽只有 2000 - 3500 个,但依靠这些字组词就能表达海量的含义,目前汉语词汇数量并不比英语单词少很多,却无需像英语那样不断创造冗长的新单词来应对新事物,仅靠原有汉字的不同组合即可。同时,每个汉字就仿佛是一幅画,像象形文字本身就是对事物形态的一种模拟呈现,具有很强的形象性,直观而容易理解,人们在学习汉字时,大脑左半球记认字音字义,右半球记认字形连带字义,左右半球均衡协作,不仅需要逻辑思维更需要形象思维,这种学习过程也进一步强化了汉语形象性的特点。所以,汉语无论是在信息传递效率,还是对人脑开发等方面,都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是一种极具智慧的语言。

英语的一维性,致使美国人的思维呈现出直线式(线性)的特点,这种思维方式在诸多方面均有着明显的体现。

在做事方式上,美国人往往直截了当,习惯按照既定的流程和规则去推进。例如在商务谈判中,他们通常会开门见山地提出自己的核心诉求、关键条件以及期望达成的目标等,先把主要的结论摆出来,之后再去补充说明相关的细节、理由或者附加条件。像在讨论合作项目时,会率先表明想要合作的领域、预期的收益分配比例等重点内容,接着才对项目的具体实施计划、各自负责的板块等方面展开阐述,整个过程较为直接,追求高效,不会过多地迂回委婉。

于绘画创作方面,直线元素常常受到青睐。美国的很多绘画作品,尤其是一些现代抽象风格或者简约风格的画作中,直线的运用较为频繁。画家们可能会用简单的直线去勾勒物体的轮廓、构建画面的结构,通过不同方向、长短、粗细的直线组合来传达想要表达的艺术感觉,展现出简洁、明了的视觉效果,不像有些艺术风格那样会运用大量复杂的曲线或者不规则线条去营造委婉、含蓄的意境。

看待问题时,美国人受直线式思维影响,也容易倾向于直接切入重点,追求明确的是非对错判断,强调世界的统一性、非矛盾性和排中性,认为一个命题要么是对,要么是错,没有中间的选择。例如在讨论一项政策的利弊时,他们大多会基于明确的标准和事实依据,快速地给出支持或者反对的立场,并且会围绕这个立场去罗列相关的数据、案例等进行论证,相对较少去从多个不同角度长时间地权衡其中的复杂性或者去探寻可能存在的折衷情况。

这种直线式思维模式的形成与英语语言的一维性紧密相关。一维性使得英语在表达上相对较为直白、单一,如同沿着一条直线去传递信息,长期受这样语言模式的熏陶,思维方式也就逐渐变得线性、直接,进而深刻影响到美国人在生活、工作以及文化创作等各领域中的行为表现和观念形成。

汉语作为 “二维的”(纸面上的最大维数)和 “形象的” 语言,塑造了中国人曲线式(面性)的思维特点,在日常生活与文化层面都有着多样的展现形式。

在处理事情时,中国人讲究迂回、变通,不会一味地拘泥于固定的规则或者既定的步骤。比如在面对一个难题时,如果常规的解决办法行不通,往往会尝试从其他相关的角度去寻找突破点,通过间接的方式来达成目的。就像在传统的人际交往中,想要拜托别人帮忙,通常不会一开始就直接提出请求,而是会先从拉家常、问候近况等入手,陈述事情的背景、缘由等,让对方充分了解情况,引起对方的理解和同情,营造出合适的氛围后,再委婉含蓄地说出自己的请求,给双方都留足面子,体现出一种委婉、迂回的处事智慧。

观察场景时,中国人更注重整个场景,而不是仅仅聚焦在中心物体上。例如欣赏一幅中国传统的山水画,观赏者不仅仅会关注画面中主山、主水或者主要人物等核心元素,还会去留意周围的云雾、点缀的树木、若隐若现的小桥流水人家等背景元素,体会整幅画所营造出的意境,感受那种山水之间的和谐、空灵之美,以及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氛围,从整体上去领悟画作想要传达的情感和文化内涵。

说话交流层面,中国人习惯委婉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轻易直接表明态度。比如在表达不同意见时,不会生硬地反驳,而是会采用比较委婉的措辞,像 “我觉得或许可以再考虑一下另外一种可能性”“这个想法挺有意思的,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等方式,先对对方的观点表示一定程度的认可,然后再温和地引出自己的不同看法,避免直接的冲突和对立,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这都是曲线式思维在沟通交流中的体现。

汉语的二维性为这种曲线式思维奠定了基础。汉字本身就如同在二维平面上绘制的一幅幅画,其表意丰富且具有形象性,每个字都承载着多种维度的信息,人们在理解和运用汉语的过程中,大脑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分析、整合这些信息,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这种注重整体、善于迂回、较为含蓄的曲线式思维模式,并且在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不断被强化,成为了中国人思维习惯的重要特征。

对于个人的学习和认知发展而言,中美不同的思维差异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影响。

以语言学习为例,美国人由于英语的一维性和密码性特点,以及直线式思维模式,在学习语言时往往要面对庞大的单词量记忆压力。英语里很多单词之间关联性差,每当出现新事物就需创造新单词来对应,像 “猪肉(pork)” 与 “猪(pig)”“肉(meat)” 毫无关联,随着时代发展新事物不断涌现,英语单词数量如今已超百万,这使得学习者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逐个记忆单词的拼写、发音及含义,学习过程较为枯燥且艰难。

而中国人凭借汉语的二维性与形象性,以及曲线式思维,在学习汉语时可以利用常用的 2000 - 3500 个汉字进行组词来表意,轻松应对层出不穷的新事物和新概念。例如 “电脑” 这个词,就是用已有的 “电” 和 “脑” 两个字组合而成,人们很容易从这两个熟悉的汉字去理解其大概含义,无需像英语那样去记忆一个全新的、毫无关联的单词 “computer”。并且每个汉字就如同画面,大脑在学习时左右半球协同运作,强化了理解和记忆效果,让学习过程更加有趣且高效。

在认知方面,美国人直线式思维使其在看待问题时倾向于直接切入重点,快速做出是非对错的判断,这种思维模式有助于在一些规则明确、目标清晰的情况下迅速抓住关键,比如做数学的证明题或者物理的计算题,依据既定的公式和逻辑,能较快地得出结论。

然而,中国人的曲线式思维会让人从多个角度、整体上去考虑问题,在面对复杂的、涉及多方面因素的情况时更具优势。例如分析社会现象或者解读文学作品时,中国人会综合背景、人物关系、文化寓意等诸多因素,全面且深入地去理解,得出更为深刻和全面的认知,而不是简单地做出片面的评判。

在交流沟通上,美国人直接坦率的直线式思维风格使得他们会直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让人能迅速明白其立场,但有时也可能会因为过于直接而显得生硬,甚至不小心冒犯到他人。而中国人委婉含蓄的曲线式思维习惯,在交流中会先铺垫、试探,以比较温和的方式表达不同意见或者提出请求,注重照顾对方的感受,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但偶尔也可能会让不太了解这种文化的人觉得意思不够明确,产生误解。

在跨文化交际中,中美思维差异既是阻碍也是机遇,深刻影响着沟通的效果与互动的质量。

从沟通风格来看,美国人习惯用直白、明确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在商务谈判、学术交流等场景中往往开门见山地提出核心内容,比如在国际商务合作洽谈时,美国方可能一开始就会列出合作的具体条款、利益分配等关键事项,直截了当地进行讨论。而中国人更倾向于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通常会先营造和谐友好的氛围,通过聊一些相关的背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后,再慢慢引出核心话题,像在同样的商务合作交流中,中方可能会先关心对方的行程是否顺利、对当地的印象如何等,然后再循序渐进地探讨合作细节。这种表达方式的差异,很容易导致误解和沟通障碍,美国方可能会觉得中方过于迂回,抓不住重点,而中方可能会认为美方过于急切和生硬。

在理解方式上,由于美国人直线式思维注重逻辑和事实依据,在跨文化交流中更看重对方陈述的具体内容是否符合逻辑、有没有数据等支撑,例如在一场关于环保方案的国际研讨会上,美国参会者会着重关注各项措施背后的科学原理、成本数据以及预期能达到的减排指标等具体事实。而中国人的曲线式思维更强调对整体情境的把握以及情感因素,除了方案本身的内容,还会考虑这个方案在不同地区实施时的人文环境、社会影响等因素,以及提出方案者的出发点和意图等,这就可能使得双方在交流时对同一内容的理解侧重点不同,进而影响沟通效果。

不过,这种思维差异也为文化交流带来了机遇。如果双方能够了解并尊重彼此的思维差异,积极去适应对方的沟通风格和理解方式,就能更好地促进交流互动。比如在中美教育交流项目中,美国教育者了解到中国学生可能不太习惯过于直接的批评,在给出建议时就会采用更委婉且鼓励式的表达方式,先肯定优点再指出改进方向;而中国教育者也明白美国学生更希望得到明确的评价和指导,会调整沟通方式,让交流更加顺畅,双方还能互相借鉴教育方法和理念,实现优势互补,推动教育文化的多元发展。又如在跨国艺术展览交流中,美国艺术家可以从中国艺术家对整体意境营造以及含蓄情感表达的创作思路中汲取灵感,丰富自己的艺术表现形式;中国艺术家也能学习美国艺术注重逻辑结构和直接传达理念的方式,拓展自己的创作视野,促进艺术文化的融合与创新。

总之,认识到中美思维差异在文化交流中的影响,并且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有助于跨越文化障碍,增进双方的相互理解,让跨文化交际成为不同文化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桥梁。

英语和汉语有着各自鲜明的语言特点以及与之对应的思维方式,这些差异在诸多方面都有着明显的体现,但我们应该正确且客观地看待这些差异,认识到它们并无绝对的优劣之分。

英语的一维性、密码性以及由此塑造的直线式思维,在信息传递上追求高效直接,例如在商务谈判、学术交流等场景中,美国人开门见山表达核心诉求的方式有助于快速切入重点,避免冗长的铺垫,让交流节奏紧凑。而其在艺术创作中对直线元素的偏爱,也展现出简洁明了的独特风格,为现代艺术发展贡献了别样的审美视角。

汉语的二维性和形象性,配合曲线式思维,让信息承载量更为丰富,表意更为生动形象。中国人注重整体、善于迂回的思维习惯,在人际交往、文化传承等方面营造出了和谐融洽、意蕴深长的氛围,像中国传统山水画所体现出的对整体意境的精妙营造,以及在文学作品中委婉含蓄表达情感、传递思想的方式,都彰显出独特的文化魅力。

在全球化不断深入的今天,英语凭借历史、科技、商务等多方面因素的推动,成为了广泛使用的国际语言,在国际交流、科技传播等诸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汉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承载着悠久深厚的中华文化,也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影响力的日益提升,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去学习和了解。

我们应当尊重两种语言和思维方式的差异,相互学习借鉴。比如,中国人可以学习英语语言文化中逻辑表达的严密性、直接性,让自己在阐述复杂概念、参与国际规则性较强的交流时,更加清晰准确;而外国人也可以从汉语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里汲取注重整体、善于营造意境等智慧,丰富自己的认知维度和文化创作思路。

总之,加入汉语学习的大军,让汉语这把神奇的钥匙,为您开启知识的宝库、智慧的源泉、友谊的大门,助力您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绽放耀眼光芒,收获无尽精彩!

来源:一粒小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