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江津:鼎山街道让服务“跑”进群众心坎里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13 13:31 2

摘要:“以前跑社区要花半小时,现在下楼遛个弯就把事办了!”重庆江津鼎山街道江州社区西西里小区72岁的涂婆婆在楼下便民服务点完成社保认证后,脸上的笑容如同春日暖阳。这场发生在家门口的“服务变革”,正是鼎山街道江州社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注脚。

“以前跑社区要花半小时,现在下楼遛个弯就把事办了!”重庆江津鼎山街道江州社区西西里小区72岁的涂婆婆在楼下便民服务点完成社保认证后,脸上的笑容如同春日暖阳。这场发生在家门口的“服务变革”,正是鼎山街道江州社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注脚。

民有所呼:

2公里距离折射民生痛点

2022年5月,江州社区因阵地饱和需搬迁至辖区2公里外。“离最近的小区也有2公里”,在居民心中筑起一道“无形的高墙”——2公里的物理距离,成了横亘在13000余名居民与社区服务之间的现实鸿沟。对于空巢老人、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而言,每一次业务办理都意味着漫长的步行和等待。

“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区人大代表、社区党委书记张旭在走访中记录下这样的民情:腿脚不便的老人拄着拐杖往返,抱着孩子的母亲在烈日下焦灼等车……一本被翻旧了的民情日记,记录着37户居民的“办事难”。

我有所应:

民主协商架起“连心桥”

如何让服务跨越2公里的距离?张旭没有拍脑袋决策,而是把话语权交给群众。她牵头组织社区“两委”、网格员、物业、业委会、党员和居民代表召开“板凳协商会”,在星河奥韵小区广场、西西里小区凉亭、沁园春小区活动室里,一场场“沾泥土、带露珠”的民主协商依次展开。

“能不能在小区设个服务点?”“我们退休老师可以帮忙教老人用智能机!”“我们业委会办公室和党支部活动室平时都是空起的,可以拿来服务居民!”在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中,解决方案逐渐清晰:形成“社区牵头+多方协同”的解决方案,利用小区闲置空间打造3个“15分钟党群服务圈”,将42项政务服务送到居民楼下,从选址到功能,从人员配置到服务清单,每个环节都经过12轮民主协商,最终形成“政策咨询+便民代办+矛盾调解+公益服务”的“一站式”15分钟党群服务圈方案。

事有所成:

家门口的“民主果实”

2024年11月,3个便民服务点同步挂牌运行。这里不仅可以代办社保认证、高龄补贴等42项政务服务,更创新推出“社区干部在岗+网格员轮值+公益服务团队参与”模式;退休教师组成“银发帮帮团”教老人用智能手机,物业人员兼职“红色代办员”为残障人士上门服务,社区律师定期驻点提供法律咨询……四个月里,服务点累计办理业务1562件,开展公益服务13场,参与群众900人次、成功调解纠纷矛盾17件、社区大厅日均接待量从50人次锐减至8人次、群众满意度达99.3%。

“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群众触手可及的幸福。”张旭的记事本上,新计划已然列满:便民点需增设更多便民设施、纠纷调解需引入“律师+心理咨询师”双团队,针对独居老人的“窗帘之约”志愿行动即将启动,向服务机构措施租借服务场地,闲置场地盘活计划让公共收益反哺小区……每一个笔迹,都是人大代表对“人民当家作主”的生动诠释。

从“群众跑腿”到“服务跑路”,从“单向管理”到“多元共治”。江州社区的实践依托于鼎山街道创新打造的“集成式标志性全过程人民民主巴渝实践站”作用发挥。在这里,民主不是“投票时醒来、投票后沉睡”的走过场,而是贯穿“提出需求—协商决策—落实反馈—监督评价”全链条的生动实践;在这里,人大代表履职行动不是“会议代表”,而是渗透在12轮协商的每个细节里,具象化为1562次暖心服务里。

无论是涂婆婆在服务点顺利完成认证后竖起的大拇指,还是青年志愿者在调解室耐心化解邻里纠纷的温馨场景,亦或是孩子们在社区图书馆内安静阅读的专注神情……全过程人民民主正以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将制度优势转化为人民群众触手可及、真实可感的治理效能。

通讯员 黄鑫

来源:上游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