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绘制青城山的近代画家中,尤以黄宾虹、张大千、徐悲鸿、周抡园十分知名。上期,我们了解了一代大师张大千和青城山的故事。今天,让我们走进另一位大师——徐悲鸿。
两千年以来,涉足青城山的画家每个时代都有,在唐、五代、宋代以及近代相对集中,而元、明、清三代典籍记载却很少。
青城山以其独特的景观和魅力让登临者络绎不绝,画家们也接踵而至。
在绘制青城山的近代画家中,尤以黄宾虹、张大千、徐悲鸿、周抡园十分知名。上期,我们了解了一代大师张大千和青城山的故事。今天,让我们走进另一位大师——徐悲鸿。
《灵鹫》进行皴法革新
美国将军陈纳德一心所求
一代宗师徐悲鸿笔下的马不可方物,他绘制的狮子也是古今独步,借物言志是他的风格和手段。
其作品融写实主义于超逸简淡的笔墨之中,通过动静相生的意象诠释,生动展示了“气韵生动”“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中国最高美学和文化精神。其艺术深植民族文脉,并以其火焰般的热情和“法无定相,气概成章”的艺术追求,呈现出超逸脱俗、静籁简洁但又充满激情的精神风貌。
徐悲鸿的作品涵盖面极广,他创作了很多表现人与自然、充满灵性以及昭示天道和谐的作品,比如《庭院》(1942年)、《灵鹫》(1942年)、《漓江春雨》(1937年)、《鹅闹》(1924年)等国画,情义满纸,感人至深。
《灵鹫》,也叫《喜马拉雅灵鹫》,纸本设色,121×92cm,是悲鸿大师的巨制。徐悲鸿之子、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院长徐庆平教授指出,《灵鹫》的独特性在于,打破了传统山水画当中皴法的通常用法。
▲《灵鹫》 图源:中国美术
皴法是使用细小的线条描绘山石,以造成一种空间的质感。但是徐悲鸿一反常态,是对灵鹫采用皴法,而对下面的石头采用了泼墨之笔,具有独具慧眼的创新意识。
世人皆知徐悲鸿家挂着一副对联:“独持偏见,一意孤行。”横额也是他的斋名:“应毋庸议”。他还有一句座右铭:“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1943年《灵鹫》在重庆展出时引起轰动,美国将军陈纳德为此念念不忘。抗战胜利后,陈纳德将军即将回国,蒋介石要送礼物,此人别无他求,只要徐悲鸿的《灵鹫》。官员们一次次出面请徐悲鸿开价,要买下这幅画,并表示无论出多高价钱都可以接受,但被他反复拒绝。
为了防止再有人来纠缠,徐悲鸿就在画的石下角题上了“静文妻保存”五个字。后来,徐悲鸿听说了想要《灵鹫图》的人是陈纳德,颇感不安:陈纳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为了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战事业而出生入死,岂能毁了他的一番心肠?但是画上已经题了字,不能再送。
为了表达自己对陈纳德的敬意,徐悲鸿决定画一张《八骏图》相赠,并特别声明:这幅画送给陈纳德,是自己个人,也是中国人民的一片心意,分文不收。
▲《八骏图》 图源:艺界文化艺术网
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11月13日,《灵鹫》在中国嘉德秋拍夜场《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开拍,以1500万元起拍,最终以3220万元的价格成交。
青城山小住才思喷发
首绘“骑豹”意象图
就在《灵鹫》引起广大轰动的期间,徐悲鸿的命运再次发生转折。他爱过的女人,一个已经缘份到头,一个已经出嫁他人。在《蒋碧薇回忆录》里,她以白描技法,刻画了徐悲鸿的移情别恋。
1943年,徐悲鸿在桂林招考中国美术院图书管理员,只收女性。五十多人报考,录取了一名19岁湘潭女生,徐悲鸿亲自赐名:廖静文。
“先生亲自带着图书管理员回重庆,在桂林上车,买的是卧铺票。送行的朋友亲见他们同一卧车,而且在上车的时候,管理员的行李,是徐先生帮她提着的。”在即将启程到青城山写生时,他们的关系已经公开化了。
1943年7月,徐悲鸿带领中国美术学院的全体正副研究员赴青城山写生。女秘书廖静文随行,蒋碧薇因此十分不甘,于是托人带话给父亲,要他将两个孩子也带去。
▲李代远绘制《青城洞天胜景全图》,选自王纯五主编《青城山志》(1998年版)。
他们的儿子徐伯阳回忆说:“到了山上,我和妹妹,跟着父亲还有廖小姐住在天师洞,其他人住在上清官和其他洞中。那些正副研究员们安排好住处后,就各自背了画箱、画架、画布到山上去写生,父亲就留在洞中画画,我和妹妹就到山上去玩……”
徐悲鸿来青城山小住一月有余,才思喷发,不可遏制。他们饱览青城山色,来到著名的位于主峰老霄顶岩脚的朝阳洞,深广数丈,可容百人,传为宁封丈人栖息处。清人黄云鸽曾在此结茅而居,并撰联曰:“天遥红日近,地厌绎宫宽”。徐悲鸿在此撰联:“空洞亲迎光照耀,苍崖时有凤来仪”。
在青城山的天师洞道观,徐悲鸿的居室布满了他的画,外人几乎难以插足。他激情难抑,《国殇》《山鬼》《湘夫人》《云中君》《孔子讲学》等国画与《大银杏树》、《青城山道中》等油画,就在这古木参天的幽静之山诞生,并作《紫气东来》《奔马图》《如见道心》等画送给热情接待的青城山道士易心莹等人。
▲左图为《紫气东来》,右图为《孔子讲学图》 图源:都江堰发布、空间万象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徐悲鸿在青城山的两幅气氛截然不同的人物画,都取材于屈原的《九歌》。一幅是幽静山谷之中孤独的山鬼,另一幅是短兵相接的激战中为国捐躯的战士。
不论是《山鬼》还是《国殇》,画家的悲愤之情皆溢于画外,同祖国的脉搏息息相通。《山鬼》画作,徐悲鸿主要突出对山林女神外在优美形象和内在心理活动的描绘,表现山鬼的幽怨情态。画面清新、明朗、亮丽。山鬼骑着赤豹出现,披着薜荔,带着女罗,隐约透视出心中的失落和忧怨。
▲左图为《山鬼》,右图为《国殇》 图源:中国艺术品收藏、美术观察
可以说,这也是现代画家第一次绘制“骑豹”意象图,而主角山鬼的造像,我们有理由认为,那就是廖静文。
廖静文女士于2013年回忆起当年与徐先生在四川生活的点滴:“悲鸿为我画过许多画。这次在成都展出的油画《读》,还有一幅素描头像,都是他以我为模特画的。也是我们在四川生活时,他精心创作的。只要是我喜欢的,悲鸿就会立刻在画上题字,送给我……”
▲《廖静文像》 图源:都江堰发布
成都生活期间
中西方艺术交融的风格开始成熟
2014年4月26日上午,由成都市文化局、武侯祠美术馆及成都道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多家机构主办的《神骏踏春又归来——徐悲鸿在四川》绘画精品展在武侯祠美术馆启幕,共展出含油画、国画、素描在内的34幅徐悲鸿精品力作,总市值达7.9亿元人民币。
其中部分作品创作于成都青城山,这一地域渊源引发本地艺术爱好者强烈关注。
展览不仅呈现《奔马》《山河百战归民主》《巴人汲水》等国画经典,更重点展出徐悲鸿青城山时期创作:取材于屈原《九歌》的国画作品《山鬼》《国殇》、油画《青城山道中》以及与张大千合作的国画《老杜诗意》,吸引众多观众驻足留恋。
▲左图为《青城山道中》,右图为《老杜诗意》 图源:时代悲鸿成都文化艺术中心、中央美术学院
我得到精美的画册《神骏踏春又归来——徐悲鸿在四川》,收有廖静文女士为展览特写的亲笔贺信,信中她谈及了她与徐悲鸿的“成都故事”:1943年夏天,她随徐悲鸿来成都,当时徐悲鸿与画家们在青城山写生创作,她则在成都投考华西坝的金陵女子大学。
“那些美丽的夜晚至今仍留在我心中,永远闪着亮光。那是我一生最幸福的时候,所以至今我还怀念成都,怀念青城山。”
▲1943年夏,以天师洞大香炉为背景,徐悲鸿廖静文留下了难忘的第一张合影 图源:都江堰发布
成都不仅仅是徐悲鸿、廖静文的爱情稳固发展之地,也是画家深切体认巴蜀文化精神的空间。比如,徐悲鸿创作的尺幅最大一匹单个马,就在成都宝光寺内。有一次徐悲鸿和廖静文在成都坐马车,他发现马车夫是一个和善爱马的老人,马养得很好,也很通人性。
徐悲鸿爱马,自然喜欢爱马之人。下车之后,就从手提包里取出一幅《奔马图》,交给马车夫。车夫不解,廖静文从旁解释说:“这画是送给你的。”马车夫眼角潮湿了,一边双手接过画作一边自言自语地说:“我碰到好人了。”……这样的知遇之事,让人想起杜甫“始知神龙别有种,不比凡马空多肉”的诗句。
徐庆平对记者表示:“回成都办父亲的展览是母亲最大的心愿。”徐庆平颇为感慨,成都的风土人情、历史底蕴对父亲影响很大,父亲一生中艺术创作的重要时期便是在成都。“正是在成都生活期间,父亲将中西方艺术交融的独特风格开始成熟。”
值得一提的是,在武侯祠西区荐馨殿东厢房的第二展厅内,还特别展出了《八十七神仙卷》复本。《八十七神仙卷》的艺术价值被徐悲鸿视为“足可颉颃欧洲最高贵名作”,也是北京徐悲鸿纪念馆里的“重器”,真迹不对外展出,可供展出的复本也仅此一件。
▲《八十七神仙卷》局部 图源:中国美术家网
这次之所以将复本带来成都展出,是缘于一个更深的“成都情结”:
1942年徐悲鸿收藏《八十七神仙卷》的真迹在昆明被盗,时隔两年后恰恰又在成都浮出水面,他被迫以20万元现金再追加自己10幅画作的巨大代价换回。
这幅朝思暮想的《八十七神仙卷》终于回到了徐悲鸿手中。徐悲鸿抑制不住自己激动而兴奋的心情,当即挥毫赋诗一首:
得见神仙一面难,况与伴侣尽情看。
人生总是葑菲味,换到金丹凡骨安。
后来,徐悲鸿特意镌刻了“悲鸿生命”印章,盖在画上作为特殊纪念。这幅宝卷的展出,对于巴蜀画派而言,对于成都来说意义非凡。
【栏目简介】作为悠久而独具特色的文化始源地,成都拥有璀璨而接续的城市发展史,成都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其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江一河,蕴藏着说不尽的故事,道不完的历史。屡见不鲜的树木、俯拾皆是的花草,饱含着什么样的传奇?“成都方志”微信公号“蒋蓝成都传”专栏,带领读者朋友一起“在充满历史温情的文学城市传记里,梳理成都的肌理,捕捉成都的体温(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阿来的评价)”。
来源:成都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