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的家乡在范阳郡,这个名字还是曹丕取的,在此之前,此地名为涿郡。当年卖草鞋的刘备正是出自这里,之后才有三分天下,张华也梦想跟刘备一样“高飞抚凤翼,轻举攀龙鳞。”
张华刚出生的时候家境尚可,爸爸做过渔阳太守,但不久因为爸爸去世了,张华跟着落魄到了以放羊为生的地步。
他的家乡在范阳郡,这个名字还是曹丕取的,在此之前,此地名为涿郡。当年卖草鞋的刘备正是出自这里,之后才有三分天下,张华也梦想跟刘备一样“高飞抚凤翼,轻举攀龙鳞。”
看着自己放牧的羊群,他坚信应该有着更大的牧场,成为县牧、州牧乃至成为宰相,上佐天子下牧子民,外镇四夷安边疆。真可谓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没有钱财,没有门第,张华只能以才华武装自己,所以他笃志好学,抓住一切机会求学,严格按照儒家精神要求自己。
他以周武王为榜样,据说周武王在席子的前面写着两句话:案乐必敬,无行可悔。为提醒自己必须时刻保持谨慎,不要做让自己后悔的事,特意在席子后面写着:”一反一侧,亦不可以忘。殷鉴不远,视尔所代。“转身须臾也不能忘记对自己的警示。
为提醒自己不要懒洋洋地倚靠,还在手杖写着:“不正陷坠,不安倾危。”
正是在这样的努力下,为他在家乡赢得了非常好的名声,很快引起了高门大族的注意。例如刘备老师卢植的孙子卢钦,例如汉朝帝王后裔刘放,卢钦把他推荐给了司马昭,刘放更是直接把女儿嫁给了他。
张华从此走上了仕途,他参与的第一件大事是平定钟会之乱,负责来往的文字工作,成功吸引了司马昭的注意,随后依靠自己的才华,他一路升迁,做到中书郎——成为皇帝的秘书。
司马炎称帝的时候,张华被赐爵关内侯,封为黄门侍郎——自由出入禁宫,在皇帝身边负责起草传达诏令,可见司马炎对他的信任。
司马炎决定平吴的时候,贾充等一干勋贵坚决反对,张华力挺司马炎,坚决主张伐吴,并在伐吴之役中担任度支尚书,相当于财政部长兼税务局长,主要保障后勤供应。
伐吴成功之后,张华从没有封地采邑的关内侯成为广武县侯,享受食邑一万户。
但这一切都改变不了他是一个寒门子弟的出身,那些豪门大族打心眼里鄙视他,伐吴之战中,遇到一点挫折,贾充就上书司马炎要求腰斩张华以谢天下。
现在看来如果任由张华的才华施展,他必然要担任宰相,真的成为晋国的子产。这些世家贵族联合起来了,只要张华犯了一点小错,就能给他无限放大。
正好晋武帝问他关于弟弟司马攸的意见,张华表示支持司马攸,荀勖等人终于逮到机会,立刻游说司马炎,外放张华到幽州去处理边疆事务。
张华在幽州治理得井井有条,他和鲜卑等民族关系也处得十分融洽,边疆十分和谐。
司马炎当时就想把他调回来,世家贵族大进谗言,他们把张华比作当年乱蜀的钟会,司马炎吓得也不敢重用了。
后来虽然把张华调回来,也不给他安排要职,只让他担任太常,负责祭祀礼仪等事,即便如此,有天见太庙里的一根房梁断了,司马炎立刻把张华免职了。
一直到武帝死,张华已在家赋闲多年。他自然不甘心如此,除了在家写写文章,就是等待机会复出。
杨骏被杀的时候,关于太后的处置,他积极谏言,因为不够恶毒,没有被采纳。
司马玮作乱,他终于找到机会,这次终于让贾南风看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有机会实现自己位极人臣的梦想了。
张华也知道,贾南风用自己是贾南风聪明。
自己站在权力的制高点,眼望四周,发现处处都是万丈深渊,稍有不慎,就会粉身碎骨。
当时的政治可以说分成三派。
一派是外戚,以贾南风为代表,掌握了朝堂上一切最高权力。
一派是宗室,司马亮、司马玮死后,这一派失去了领头人,但他们平时都分散在洛阳四周的军事重镇,包括西面的长安,北面的晋阳,南面的襄阳,东面的寿春都是司马家的人把持,对洛阳形成包围之势。
好在,目前他们还是一盘散沙,暂时不会对贾南风构成威胁。
第三派是群臣,群臣冷冷打量着他们两派,心想管他娘的,只要你们别影响我服五石散,别影响我的奢侈生活,你们谁爱赢谁赢,赢了别忘了给老子加官进爵发福利啊,就像上两次那样。
张华能做的就是在这三派中保持平衡,保持平衡最好的办法就是维持现状,从元康元年到元康九年(从公元291年到299年),张华就做了一件事:保持稳定。
他内心恐怕也在等待,等待太子即位,替换掉当前的傻痴皇帝,这样皇帝就可以树立天子威信,重振朝纲。
对于贾南风,张华能做的只能是规劝,比如搜集历代有德行的后妃事迹,写成《女史箴》献给贾南风,劝她做一个有贤德的后妃。
这篇文章最大的价值在东晋,顾恺之将文中故事以图画呈现出来,这就是著名的《女史箴图》,为中华文化留下了瑰宝。
对于贾南风来说,她表面上公开收下,感谢张华的规劝,但作为一个在权力场上浴血出来的胜利者,她当然知道强权者对弱者定下的那些行事规则,强权者才不会遵守,如果曹魏讲道德,就不会逼着汉献帝禅让,如果司马家族讲道德,就不会连废两位曹魏的皇帝。
所以贾南风收下这本书转头就会给了其他嫔妃,给她们说:“你们好好学学。”
对于宗室,张华能做的就是尽量不触动他们的利益,这一点贾南风也深知,上一任外戚就是太不把宗室当回事才会被自己击破,她和张华保持一致,非但不去触动那些藩镇上的外戚,还主动拉拢一些支派的宗室,让他们在洛阳担任要职。
例如东武公司马谵,妻子是贾南风表妹,所以看似宗室,实际上是外戚一党,自然留在朝廷。
另外还有高密王司马泰(惠帝的族叔,旁支),司马玮作乱被抓的时候,他一度想要发兵营救,但被手下人劝阻,改派人配合贾南风参与对司马玮的审问,只得留在洛阳中枢工作,先后担任太尉、录尚书事、尚书令等职。
对于那些犯错的宗室,张华也不敢拿他们怎么样,能做的也就是留在洛阳,让他们养老。
例如赵王司马伦和梁王司马肜,两人都是傻皇帝的爷爷辈,两人同样无耻无能。赵王司马伦镇守关中,因为苛待边族,结果激化了民族矛盾,边疆屡屡出现叛乱,张华就把他召了回来,更换为梁王司马肜。
不料随着叛乱势头越来越大,氐人齐万年称帝,最后张华派积弩将军孟观(就是最初投靠贾南风的人)出马,这才平定叛乱。
当然最大的功劳还得属于司马彤,他留在朝廷担任尚书令、领军将军、录尚书事。
对于那些大臣,张华和贾南风也不敢动他们,能拉拢尽量拉拢,拉拢不了的,只要不反对自己就行了。
张华能做的,只有尽可能的提携寒门子弟,比如有一个叫陶侃的,最初就是他发掘的。
如果给张华更多的时间,应该有机会培养寒门子弟,加上太子司马遹登基替换掉傻痴皇帝,或许可以重整山河。但张华同时也看到,各方势力蠢蠢欲动,按下葫芦起来瓢,自己能维系的局面越来越难了。
此外上天也屡屡给张华发出警告,《晋书》接连记载了几件奇异的事情。
先是有人发现了一只特别大的鸟的,捡到他的一根羽毛就有三丈长,人们把这事当祥瑞报到朝廷,张华很悲惨地说,这是海凫毛,此物一出天下大乱啊。
随后武库里经常出现野鸡,张华一看就说这是蛇变成的,打开去看,果然发现有蛇蜕。
个中科学原理自然不得而知,但这表示什么,张华也没有引申。
到了元康五年(公元295年)武库着火,不光烧坏够二百万人使用的兵器铠甲,还把武库收藏的珍宝全部焚毁。
例如汉高祖刘邦的斩蛇剑、王莽的人头、孔子穿过的木屐等等,这些全都付之一炬,高祖的斩蛇剑穿过屋顶飞上天去,不知去向。
《宋书》对这场火做了解释,说这是:“愍怀见杀”的征兆。
愍怀是太子司马遹的谥号,他这一生终究没有帝位,他的死更是打破了张华尽力维持的平衡。
来源:小丁读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