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月8日,澳大利亚悉尼传来捷报:在世界钢铁协会第19届模拟炼钢挑战赛总决赛上,河钢集团唐钢公司职工吴潇以最低吨钢成本、最优曲线表现,成功获得职业组世界总冠军。
河钢集团唐钢公司打造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鲜活样本
4月8日,澳大利亚悉尼传来捷报:在世界钢铁协会第19届模拟炼钢挑战赛总决赛上,河钢集团唐钢公司职工吴潇以最低吨钢成本、最优曲线表现,成功获得职业组世界总冠军。
这是河钢集团唐钢公司(下称唐钢)第四次问鼎该项赛事职业组冠军,创造了中国钢铁企业在国际技能竞赛中的新纪录。
耀眼成绩背后,是唐钢多年来深耕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生动实践。通过构建以赛促培促训、创新激励机制、搭建培育体系等一系列政策,唐钢成功打造出一支世界级的钢铁“梦之队”,为中国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提供了鲜活样本。
谷孝臣(中)和同事沟通焊接工艺
国际赛场 钢铁匠心的熔炉
“我们要在规定时间内,用最优原料配比和生产工艺,实现吨钢的最低成本。”吴潇打开模拟界面,向记者展示他在虚拟炼钢系统中的反复推演过程,“每一次参数的微调,都可能意味着成本降低和效率提升,当然,也可能意味着失败。”
世界钢铁协会模拟炼钢挑战赛素有“钢铁奥林匹克”之称,参赛者需要在模拟真实生产环境的极限条件下,以最低成本冶炼出最优质钢材。“和国内比赛更注重技能技术不同,它比的就是将吨钢成本压缩至极限,成功和失败可能只有几分钱的差距。”吴潇说。
高手过招,只在毫厘。赛前备战中,吴潇经历过无数次的失败与调整,每一次的模拟微调和成分优化,都需要精准计算和比对,他甚至为0.01美元的降本耗费长时间攻关,而每一次微小的进步,都离成功的梦想进了一大步。
决赛现场,吴潇在虚拟炼钢系统成功试炼了8遍,最优成绩是吨钢成本427.28美元,比第二名低了1美元,以压倒性优势夺得冠军。
这样的过程,几乎在每一名曾问鼎冠军的唐钢职工身上都发生过,他们凭借着对技术的执着和匠心精神,较真于吨钢的分厘成本,一次次进行挑战。
“这不是我个人的成绩,更是公司以及团队的成绩。”吴潇说,是企业给予了他悉心的栽培,以及广阔的成长空间。“在团队中,每个人每一次小突破、小发现的分享,都有可能会带来大突破和大发现。分享让我们同时进步、共同提高,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团队的综合实力会得到大大的提升。”
团队备赛的过程,不仅是个人成长的过程,还给唐钢带来冶炼技术和工艺的整体提升。虚拟炼钢对应着真实的生产环境,无论是比赛还是生产,这些钢铁工匠们都要面对一次又一次待解的技术难题,经过世界级大赛的熔炼,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将成长得更快。
三大平台 技术“强兵”的基石
“我们一直秉持员工是企业不可复制竞争力的理念,畅通职工素质提升、个人成才的通道。让职工在比拼中成长,在成长中受益。”唐钢工会生产保护部部长吴凌说。
技能竞赛、劳动竞赛、职工创新是唐钢为职工搭建的三大平台,同时也是唐钢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相关要求,全力打造与企业发展相适应职工队伍的具体做法。
“我们每年都要开展‘降成本、提效益’等公司级竞赛,同时还要开展63项基层竞赛,将竞赛延伸到产线和班组。”吴凌告诉记者,以赛促培,不断给公司生产带来惊喜,2024年,唐钢吨铁成本大幅降低,热轧、平整产线生产记录创历史新高;唐钢3个基层单位先后获评河钢集团劳动竞赛季度“优胜单位”;公司积极推进经验互鉴与成果共享,在河北省劳动竞赛项目评审活动中,炼铁事业部成绩优异,被河北省总工会授予“河北省五一劳动奖状”。
在技能竞赛方面,唐钢工会系统已连续38年举办公司级技能大赛,人力系统连续6年组织参加唐山工匠技能大赛。依托创新工作室和实操现场,公司建立了48个理论学习基地、7个模拟仿真基地、6个实操训练基地,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开展岗位练兵和技术培训。
唐钢组建了包含300余名参赛选手的技能人才团队、近20个专业的教练团队,为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后备人才支撑。这些成绩的背后,是唐钢训赛结合的长期坚持。
为职工搭建的创新平台,更是硕果累累。2024年,唐钢累计新增省、市、集团级创新工作室8个,评出优秀岗位创新成果80项;2024年,共有3项科技成果、4项管理成果荣获国家级奖项,21项科技成果、35项管理成果荣获省级奖项。
“我们建立了基于人力资本增值的‘四化’人才发展新模式:项目化方面,以重点培训示范项目引领年度培训目标全实现;差异化方面,以职族类别细分人员需求,实现定置培训类别全覆盖;精准化方面,聚焦全员素质能力提升,精准配置课程、精准质效评价,实现培训档案全记录;平台化方面,创新云商学院一站式人才发展平台,实现培训业务场景数智化转型全应用。”在唐钢人力资源部培训科科长闫玉田看来,公司构建的以“四化”为核心的一站式培训共享平台,集测、练、考、证为一体,实现了培训全过程闭环管理,提升了培训管理效率,保障了学习培训效果,同时也赋能了企业战略发展。
正是唐钢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的不断创新,使得公司产业工人技能素质不断提高,职工成长成才渠道更加畅通,权益保障更加稳固,打造了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产业工人队伍。
激励机制 激发淬火成钢的动力
培训与竞赛是技能人才成长的“加油站”,而激励机制则是促进技能人才发展的“加速器”。
在大赛中淬火成钢的工匠背后,唐钢给予技能人才的不仅是荣誉,还有实实在在真金白银的奖励。
“2017年,公司人力资源部和工会联合下发了关于《技能大赛获奖选手晋升岗位工资薪等管理办法》,规定了在各类技能比赛中获得优异名次的职工,技能等级可以获得晋升,比如由高级工晋升到技师,技师晋升到高级技师,技能大赛是一个比较快的晋升通道。”吴凌介绍。
不仅如此,对于在各类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技能人才,唐钢在晋升岗位工资薪等和用工身份转变过程中也有体现。比如荣获全国行业、省级一类技能大赛第1名的,给予晋升2个岗位工资薪等;荣获全国行业大赛第2—20名、省级一类技能大赛第2—3名的,给予晋升1个岗位工资薪等;荣获河钢集团、市级、公司技术比赛第1名的,给予晋升1个岗位工资薪等。
“技高者多得、有为者有位”的导向,“真金白银”的奖励,激发了职工参加训赛的热情,他们积极备赛,奔赴梦想,在不断挑战和突破中获得成长,同时,也给公司带来了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形成了职工与企业共同成长发展的良好氛围。
焊工谷孝臣就是唐钢人才培养体系的受益者,他2007年从技校毕业进入唐钢,曾屡次在公司、市省级大赛中夺冠,并获得“技术状元”的称号。“在培训和竞赛中,我们能够掌握更多技能。学到的新技术,可以应用到各自岗位上。”谷孝臣说,技能的提升让他面对工作时游刃有余,岗位得到晋升,工资也跟着上涨了。
“奖励向技术倾斜,让工匠精神‘值钱’”。这是唐钢成为冠军摇篮的秘诀之一。
在参加世界模拟炼钢大赛之前,吴潇在首届全国“红旗杯”班组长大赛决赛中获得第五名;唐钢代表队在第11届“沙钢杯”全国行业大赛中获得团体第五名,取得历史最好成绩;2024年,唐钢共有28名职工通过竞赛实现薪等晋升。
从一块矿石到一块好钢,需要千锤百炼;从一名普通工人到世界冠军,更需要体系的锻造。
“在竞赛中检验自己锻炼自己,也能照亮别人前行的路。”正如吴潇所言,在唐钢,每一位职工都在用自己的光芒点亮未来,同时在世界钢铁版图上,不断雕刻出属于中国钢铁工人的荣光。
来源:河北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