豌豆高产有学问,用什么肥料种植很关键,有很多人还不知道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21 09:44 1

摘要:豌豆作为一种营养丰富、适应性强的豆科作物,在我国南北各地广泛种植。然而,要实现豌豆高产稳产,科学施肥是关键环节。很多种植户由于对豌豆需肥特性了解不足,导致产量和品质难以提升。本文将系统介绍豌豆高产栽培中的施肥技术要点,帮助种植者掌握科学用肥方法。一、豌豆的需肥

豌豆作为一种营养丰富、适应性强的豆科作物,在我国南北各地广泛种植。然而,要实现豌豆高产稳产,科学施肥是关键环节。很多种植户由于对豌豆需肥特性了解不足,导致产量和品质难以提升。本文将系统介绍豌豆高产栽培中的施肥技术要点,帮助种植者掌握科学用肥方法。

一、豌豆的需肥特性与规律
豌豆作为豆科作物,其根系具有固氮能力,能够通过与根瘤菌共生固定空气中的氮素。但这并不意味着豌豆不需要施用氮肥。研究表明,在幼苗期至开花前,豌豆对氮肥需求较大,此时根瘤尚未完全形成,适量补充氮肥能促进植株健壮生长。进入开花结荚期后,根瘤固氮能力达到高峰,此时应减少氮肥用量,避免植株徒长。

豌豆对磷钾肥的需求较为突出。磷肥能促进根系发育和根瘤形成,提高固氮效率;钾肥则能增强植株抗逆性,促进豆荚饱满。此外,钙、镁、硼等中微量元素对豌豆生长也至关重要,缺钙会导致豌豆顶端生长受阻,缺硼则会影响开花结实。


二、基肥施用技术
基肥是豌豆高产的基础,应以有机肥为主,配合适量化肥。建议每亩施用腐熟农家肥2000-3000公斤,配合过磷酸钙30-40公斤、硫酸钾15-20公斤。有机肥不仅能提供全面营养,还能改善土壤结构,促进根瘤菌活动。在酸性土壤地区,还应增施石灰50-100公斤调节pH值。

基肥施用方法有讲究。最好在整地前将肥料均匀撒施,然后深耕20-25厘米,使肥料与耕作层土壤充分混合。对于机械化播种的地块,可采用分层施肥法:将70%的肥料深施,30%浅施于播种层。

三、追肥策略与技巧
1. 苗期追肥:在豌豆3-4片真叶期,可追施少量氮肥,每亩用尿素5-8公斤,促进幼苗生长。此时若土壤墒情不足,可结合浇水进行。

2. 开花期追肥:当豌豆进入始花期,应重点补充磷钾肥。可每亩追施磷酸二铵10公斤、硫酸钾8-10公斤。这个时期喷施0.2%的硼砂溶液,能显著提高结荚率。

3. 结荚期追肥:在豆荚膨大期,可叶面喷施0.3%磷酸二氢钾溶液2-3次,每次间隔7-10天,促进籽粒饱满。此时若植株长势过旺,要控制氮肥用量,防止贪青晚熟。


四、不同土壤类型的施肥调整
1. 沙质土壤:保肥能力差,应采取"少量多次"的施肥原则。基肥用量可减少20%,增加追肥次数。建议在生长中期增施一次腐殖酸类肥料,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2. 粘重土壤:通透性差,基肥应提前深施,并增加有机肥用量。追肥时要结合中耕松土,提高肥料利用率。

3. 盐碱地:要控制化肥用量,增施有机肥和生理酸性肥料(如过磷酸钙)。避免使用含氯肥料,如氯化钾。

五、常见施肥误区与纠正
1. 误区一:认为豆科作物不需要氮肥。实际上,在根瘤形成前和土壤贫瘠时,适量氮肥不可或缺。

2. 误区二:忽视中微量元素。很多种植户只重视氮磷钾,导致豌豆出现各种生理性病害。建议在关键生长期喷施含钙、镁、硼的叶面肥。

3. 误区三:追肥时间不当。有些农户在结荚后期仍大量追肥,导致营养生长过旺,影响籽粒充实。正确的做法是在结荚初期完成主要追肥。

六、有机种植的施肥方案
对于有机豌豆生产,可采取以下施肥措施:
1. 基肥:每亩施用腐熟堆肥3000-4000公斤,配合豆饼100公斤、草木灰150公斤。
2. 追肥:开花期追施腐熟沼液500公斤/亩,结荚期喷施海藻提取物2-3次。
3. 生物肥料:接种优质根瘤菌剂,配合使用解磷解钾菌肥,提高土壤养分有效性。

七、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
在有条件的地区,推荐采用滴灌施肥技术。可将水溶性肥料通过灌溉系统精准施用到根区,大大提高肥料利用率。建议配方:
- 苗期:N-P₂O₅-K₂O=20-20-20,每亩3-5公斤
- 开花期:N-P₂O₅-K₂O=10-30-20,每亩5-8公斤
- 结荚期:N-P₂O₅-K₂O=10-10-30,每亩4-6公斤

八、施肥与其他栽培措施的配合
科学施肥必须与其他栽培技术相配合:
1. 合理密植:根据品种特性确定适宜密度,一般每亩保苗3-5万株。密度过大易导致田间郁闭,增加病害风险。
2. 及时搭架:对蔓生品种要及时支架引蔓,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提高光合效率。
3. 病虫防治:注意观察病虫害发生情况,采取综合防治措施,避免因病虫危害影响肥效发挥。


通过以上系统的施肥技术,结合良好的田间管理,豌豆单产可提高30%以上,品质也得到显著改善。种植户应根据当地土壤气候条件、品种特性等因素灵活调整施肥方案,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标。记住,科学施肥不是简单的肥料投入,而是要根据豌豆的需肥规律和土壤供肥能力,做到精准、适时、适量,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肥料的最大效益。

来源:畅聊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