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多部表现中老年情感故事的微短剧一经推出,迅速引发中老年群体追看,成为微短剧市场的爆款。数据显示,在微短剧用户年龄分布中,50岁以上中老年用户占比高达29.9%,且付费行为活跃,超过整体平均水平。微短剧这一看似是年轻人专属的文化消费产品,逐渐受到中老年群体
【影视锐评】
近日,多部表现中老年情感故事的微短剧一经推出,迅速引发中老年群体追看,成为微短剧市场的爆款。数据显示,在微短剧用户年龄分布中,50岁以上中老年用户占比高达29.9%,且付费行为活跃,超过整体平均水平。微短剧这一看似是年轻人专属的文化消费产品,逐渐受到中老年群体的青睐,此现象值得关注。
数字时代,媒介技术不断更新迭代,重塑着社会信息环境,使人们的媒介使用习惯悄然发生改变。中老年群体也不例外。近年来他们获取信息、日常娱乐的主要渠道逐渐由电视“大屏”向手机“小屏”转移。很多人通过刷短视频、看短剧,融入数字社会。相较于年轻群体,中老年群体空闲时间较多,经济负担较小,有成为文化产品付费主力的潜质。以往,相较于对中老年群体身体健康的关心,人们对中老年群体的精神健康和情感需求往往关注不够。目前文化市场尤其是影视市场直接面对中老年群体的作品较少。而在已有的一些影视作品中,中老年形象多为青年职场、情感或生活故事的陪衬。他们往往被贴上“恶婆婆”“固执父亲”等刻板标签,游离在叙事主体之外,难以让中老年观众产生代入感、认同感。与此同时,微短剧创作逐渐进入瓶颈期。很多创作者针对年轻观众批量生产“霸道总裁”“逆袭”“虐恋”等同质化故事,已经开始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微短剧生产制作方在寻求转型突破之际,正好看到中老年群体文化需求旺盛与中老年题材影视作品稀缺的市场机遇,纷纷生产以中老年群体为目标受众的微短剧。
市场和受众的双向需要,使中老年题材微短剧创作火热起来。大量以老年人日常生活困境和情感需求为切入口的微短剧作品涌现,以较低成本快速满足中老年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也使中老年人的情感话题得到广泛的社会关注。有微短剧团队在投入创作前,对老年人进行一对一访谈后得出结论,老年人的心理痛点包括子女、爱与被爱等。所以,很多作品将剧情高潮点设置为不孝顺的儿子幡然悔悟、跪求母亲原谅,走失多年的女儿与母亲相认,女主人公和新婚老伴甜蜜互动等内容。这些内容能为中老年观众提供情绪价值。
然而,中老年微短剧勃兴,其背后也存在着很多问题。近期成为市场爆款的很多中老年题材微短剧只选对了能吸引中老年观众的情绪切口,却缺乏创作诚意和创新意识。创作者换汤不换药,将传统微短剧“霸道总裁爱上我”“相亲闪婚”“人生逆袭”等老旧套路移植过来,以中老年为主角,结合中老年人的生活场景进行简单改编。与其他被观众批评的微短剧一样,这些中老年题材作品也存在重爽感轻逻辑,人物刻板,情节失真,表演夸张,剧情千篇一律,缺乏现实意义,宣扬不健康或非主流的家庭观、婚恋观,刻意放大夫妻矛盾、婆媳矛盾、亲子矛盾等问题。它们只能靠新鲜感和情绪价值吸引观众,却无法提供积极的价值引领和深刻的精神内涵。观众在接受一波接一波强烈的情感冲击之后,反而会感到更加空虚孤独。
所以,中老年题材微短剧创作不应止步于让老年人“有剧可看”,而应向“有好剧可选择”进阶。这需要有关部门、生产制作方的共同努力。近期,有关部门加强微短剧创作引导,开展微短剧剧本征集和评选活动,对优质剧本给予资金和政策扶持,并建立微短剧评选机制,鼓励优质微短剧内容创作和生产。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注重扶持引导优质中老年题材微短剧创作,将有助于推动中老年题材微短剧精品化进程。
微短剧生产制作方也应扭转创作观念,由粗加工走向精加工,由“套路化”走向“精品化”,从流量生意回归创作本质,做到微而精、短而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打开创作格局,深入了解中老年的现实生活和情感世界,回应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多塑造鲜活丰满的中老年人形象,多描绘晚年生活真实且美好的一面。其实,微短剧已经涌现多部高质量的中老年题材作品。比如《爱在胡同黄昏时》表现胡同青年白洋面对母亲突如其来的黄昏恋,从抵触、不解到接纳、支持的心路历程,折射出当下社会对老年情感生活的复杂态度。《大妈的世界贺岁篇》则讲述两位老年女性退休后为跟上社会节奏,进入老年大学进修,体验学习生活的故事,展现当代老年人积极的精神面貌。这些作品立足真实的社会生活,直面中老年人面对的各种艰难与困境,对他们真切的生活状态、率真的精神世界予以开掘,表现他们充满正能量的生命状态,引发中老年观众的情感共振、精神共鸣,或可为中老年题材创作提供有益借鉴。
中老年题材微短剧流行,其背后潜藏着中老年想要跟上时代浪潮、与时俱进的强烈渴望。所以,不只是微短剧,其他文化艺术门类创作也应该回应中老年人“被看见”“被理解”“被认同”的精神文化需求,生产更多适合他们观看欣赏的文化精品。如此一来,激发社会各界对中老年群体的关注,让更多人参与到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思考和探索中来,才能更好地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社会愿景。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