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你越担心什么,大概率他就会变成那样,很扎心但却很准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20 22:51 2

摘要:这位妈妈说自己的孩子从小就不怎么喜欢吃饭,她每天都是挖空心思的给孩子做饭,但人家每次总是只吃一点点,让她很是无奈。现在孩子住了小饭桌,妈妈更是担心孩子每天的饮食,生怕因为中午不好好吃饭,然后下午饿得不行无心学习。

昨天下午接孩子的时候,和旁边的一个家长聊天。

这位妈妈说自己的孩子从小就不怎么喜欢吃饭,她每天都是挖空心思的给孩子做饭,但人家每次总是只吃一点点,让她很是无奈。现在孩子住了小饭桌,妈妈更是担心孩子每天的饮食,生怕因为中午不好好吃饭,然后下午饿得不行无心学习。

刚接上孩子,妈妈就迫不及待的问起了孩子:

“中午你们吃了点什么?味道好不好?”“你吃了多少啊,菜吃了多少,米饭吃了多少?”“我看还有汤呢,你喝了没啊?”......

连珠炮般的提问让孩子脸上的笑容戛然而止,他嘴里不知道嘟囔了句什么,就坐上妈妈的电动车,催促着赶快回家了。隔了好远,开心爸爸还能听到那位妈妈在“执着”的问着孩子到底吃了什么。

虽然我不知道这个孩子实际上的胃口怎么样,但5年级的男孩子,目测体重不到60斤,怎么看都是一个不好好吃饭的样子。

而这也就是开心爸爸今天想说的话题:

教育孩子,你越是担心什么,他们大概率就会变成你想的那样。虽然这句话很扎心,但却准确无比。

就像这位妈妈,她一直担心孩子胃口不好,吃的不多长得不高体重也不达标,但结果却是,她所担心的,真的成了“现实”。

为什么呢?

这个问题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很好回答。

比如大名鼎鼎的“墨菲定律”,说的就是你越是担心什么,那么这件事情发生的概率就越大。

再比如很著名的“自我预言实现”理论,说的是一个人预测或者盼望某件事情的发生,然后他的行为就会不断朝着这个方向去发展,最终这件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就会大大的增加。

这两个心理学现象,其实在家庭教育中同样适用。

爸爸妈妈越是担心孩子,就会在平时的生活中不自觉表现出来,然后就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然后孩子大概率会朝着爸爸妈妈担心的方向发展。

之前有网友在知乎上分享了这样的一个故事。

她妈妈因为出轨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和爸爸离婚了,而她跟着爸爸一起生活。

因为有了“前车之鉴”,爸爸对她的感情生活很是关注,特别是上了初中后更是担心她会“早恋”。什么偷偷的跟踪看她和谁在一起玩啊,什么悄悄地翻看她的日记本关注动态啊,什么旁敲侧击的问她班级里面有人谈恋爱没啊等等......

本来她对谈恋爱没什么想法,但在爸爸“锲而不舍”的关注下,报复般的和一个男孩子早恋了起来,影响了学习影响了现在的生活。

她说,其实自己根本不想早恋,纯粹是为了气爸爸,结果过程中度把握不好,把自己深深的陷了进去。

这其实就是暗示的强大力量,爸爸越是担心女儿会早恋,他的行为越会把女儿向着早恋的方向狠狠地推过去。爸爸妈妈的担心和嘱咐,其实就是在不断告诉孩子,你就是习惯不好,你就是不好好吃饭,你就是会早恋.....而孩子在这些暗示的强化下,则是变得紧张自卑没有信心,从而真的朝着爸爸妈妈担心的方向发展了起来。

其实对孩子的担心,本质上是爸爸妈妈对自己的不信任和对孩子的不信任。

对自己的不信任,是因为自己没有太好的给孩子兜底的能力,在很多需要自己站出来的时候并没有足够的底气,所以才会不断强化孩子的行为,尽量避免让自己来面对;

对孩子的不信任,则是不相信孩子能够做好,所以才会不断地提醒孩子注意,所以才会代替孩子去做很多的事情。

正是因为这种不信任的存在,才会有着所谓担心,以及教育焦虑的产生。

但所谓的担心,真的只是爸爸妈妈自己单方面的担心而已,孩子的能量超乎我们的想象,只要给他们一个契机,回报的绝对是不一样的惊喜。

比如换种问法,给孩子的暗示就大不一样

我们想知道孩子上课的情况,如果直接问“老师讲的东西你能不能听懂?”,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就是,我知道你上课表现不好,不好好听课,现在是不是连最基本的能不能听懂也保证不了了呢?

在孩子听来,就是爸爸妈妈对自己的极度不满意,紧张之下表现只能是更糟糕。

而我们要是换一种问法,变成“听说你们今天学了XXX”,其实孩子只要回答起来,答案也就是上课有没有认真听能不能听懂那一套,但在他们看来,爸爸妈妈这是在和自己聊天,而不是因为听课引发的质问。

没有了负面暗示,效果自然就不一样了。

比如换种方法,孩子的积极性就大不一样

同样的还有陪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如果只是一味地“快点写”“你看都几点了”“再不写就别睡觉了”催促孩子,给孩子的暗示就是你很笨,你写作业很慢,你就是个不听话的孩子,我对你很不满意。

如果换成“这道题你给我讲一下好吗?”“我们来比赛吧,看看谁写的更快”,对孩子来说,就从单纯的指责变成了参与,没了抵触情绪,学习效率自然就更高了。

当孩子接收到正面的暗示越来越多时,他们的自信也就会越来越强,整个人的成长自然也就越来越优秀了。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较长的过程,有进步也会有退步,这都是正常的。

对爸爸妈妈来说,还是应该淡定一些,一方面尽量的提升自己,尽量给孩子更多的帮助,另外一方面则是多用正面的暗示来鼓励孩子。

这样才能真正的缓解对孩子的担心,也能真正的帮助到孩子。

大家说是不是呢?

文:开心爸爸的日记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私信删除,谢谢~

来源:开心爸爸的日记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