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师教员眼光真毒辣!为啥都可劲儿栽培毛泽东?《毛泽东传》24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20 17:33 2

摘要:在杨昌济的引领下,毛泽东开始系统接触哲学,并从此打开了人生的大门,关于毛泽东在哲学方面的认知和思考,后面的更新中我还会不时提到,所以这里不再赘述。

1

上一篇内容里,我们着重讲到了对毛泽东而言,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位恩师杨昌济的经历。

在杨昌济的引领下,毛泽东开始系统接触哲学,并从此打开了人生的大门,关于毛泽东在哲学方面的认知和思考,后面的更新中我还会不时提到,所以这里不再赘述。

现在大家都知道,杨昌济对毛泽东而言,亦师亦友亦父。

但我估计,还是有很多人并不清楚,杨昌济对毛泽东人生的重要意义。

除了我们所熟知的教导、指引、借书给他看,甚至将自己女儿嫁给他(事实上,杨开慧是在杨昌济病故后才嫁给毛泽东的,但在此之前,杨昌济并未干预两人的交往,应该也是有这方面的意思)。

杨昌济实际上还帮助毛泽东挡了很多次“枪”,如果不是杨昌济等人,毛泽东很可能等不到毕业就会被开除了。

我们都知道在一师期间,青年毛泽东各种折腾,甚至于干出了号召要把校长开除的“大事”,要是放在今天,估计妥妥被开除,但在那个年代,因为杨昌济等人的力保,毛泽东数次这种“作死操作”都大难不死,得以顺利完成学业。

除此外,杨昌济更是手把手地对毛泽东进行了提携,比如,毛泽东毕业后到北京,杨昌济通过关系托人将毛泽东安排进北大图书馆当助理馆员。

如果没有杨昌济,一个“中专”毕业的毛泽东,是很难走进北大的。

我们都知道毛泽东第一篇发表的文章是《体育之研究》,发表在著名刊物《新青年》上。

但我们要知道,《新青年》当时是国内最有名、销量最大的刊物之一,毛泽东作为一个师范生,怎么就能把文章发到《新青年》上去的呢?

答案是,1.确实写的好;2.杨昌济推荐的。

这有点像现在找了一个好导师,发核心总要相对容易一点。

甚至于,连触动毛泽东写出《体育之研究》这件事,也是因为毛泽东暑假在杨昌济家看书交流时,杨昌济推荐他去拜访一位从日本回来的体育爱好者和倡导者。

名叫柳午亭,曾执教日本陆军士官大学。

毛泽东听了杨昌济的介绍后,专程去拜访了柳午亭,并认真地听了他几堂体育理论课。

这个叫柳午亭的人并不出名,但他有个儿子,叫柳直荀,是个烈士。很可惜,这个叫柳直荀的烈士,在当代似乎也不太出名。

在柳直荀去世25年后,他的遗孀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并在信里附上了自己一九三三年悼念丈夫柳直荀的词《菩萨蛮·惊梦》。

这个遗孀的名字叫李淑一。毛泽东看后非常感伤,提笔写下了一首非常有名的词《蝶恋花·答李淑一》。这首词很多人就知道了。

词开篇第一句是:我失骄杨君失柳。

这里的柳,就是柳直荀。

历史,总是在万千看似完全不相干的事情背后,冥冥中留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2

一师期间,那些带给毛泽东极大帮助的老师,除了杨昌济,还有很多。

比如,徐特立。

这个人堪称是教育界的“悍将”,平日里艰苦朴素,他本来是长沙师范的校长,在一师兼职当老师,从长沙师范到一师,要走一个多小时,很多教员平日里从家里去一师上课,都是坐人力车(包括杨昌济)。

但徐特立每次都是霸气十足的坐“11路公交”,腿着去。

刮风下雨都如此。

1907年,发生清政府向外国屈辱妥协的事件时,已不算年轻、但仍血气方刚的徐特立在学校讲到激愤之处,热泪如倾,竟拿菜刀把自己的左手小指砍掉,蘸着血写了抗议书,写完当场晕倒。

之后,徐特立还参加了辛亥革命;赴法留学时,42岁的徐特立也参加了,成了年龄最大的留学生。

1927年大革命失败,国民党到处屠杀共产党和进步群众,徐特立脖子一梗反向奔赴,在这一年毅然加入了共产党,之后参加南昌起义。

1934年的时候,以57岁高龄参加长征走完全程,成为著名的“延安五老”之一。

有这样的硬汉当老师,毛泽东能学到什么,简直可以想见。

除了这些身体力行的硬气,徐特立还传授给了毛泽东一句言简意赅的读书方法“不动笔墨不看书”。这句话,影响了毛泽东一辈子。

延安的时候,毛泽东专门给徐特立写了一封信说:你是我20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

3

除了杨昌济、徐特立,你现在去翻看《毛泽东书信集》,会发现有个人的名字出现的频率非常高:黎锦熙。

黎锦熙一家几个兄弟都很有出息,号称“黎氏八骏”,其中有个弟弟叫黎锦晖,被称为中国流行乐之父,《红楼梦》里的“葬花”就是黎锦晖作的曲。

黎锦熙只比毛泽东大几岁,当时在一师教历史,所以和毛泽东的关系也算亦师亦友。

两人经常就一些人生、社会和历史问题进行书信交流,虽然黎锦熙后来的成就主要在语言文字学上(是新中国语言文字学的奠基人之一),但在湖南期间,两人的交流主要在于读什么书、怎么读书,怎么看待社会现象,怎么追求人生等等。

仅1915年的4月至8月,有记载的,毛泽东就拜访了黎锦熙近二十次。

毛泽东曾说过一段非常经典的话:十年未得真理,即十年无志;终身未得,即终身无志。这句话就出自他1917年写给黎锦熙的信。

同年,毛泽东在另外一封写给黎锦熙的信里还有: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毛泽东的眼光有多超前。

4

毛泽东在一师的时候,绝大多数老师都对他非常有帮助。

有个叫袁仲谦的老师,有一把大胡子,被学生称为袁大胡子,教他国文,对毛泽东极为严厉。

虽然那时候的毛泽东已经因为作文在学校获得了很大的名气,但袁大胡子却批评毛泽东古文写得不好,逼着毛泽东学韩愈。

后来毛泽东和斯诺在延安聊起来,还说多亏了袁大胡子,让他真正过了古文写作的关,能写下过得去的文言文。

事实上,不止上面的几位,毛泽东在一师之所以能取得学习、思维、组织等各方面的进步,离不开一师那些优秀的老师和良好的学风。

而更为重要的是,这些老师对毛泽东也都众口一词的极为欣赏和推崇。

比如,杨昌济在听毛泽东介绍完自己的身世后曾在日记里评论说:毛生泽东,言其所居之地为湘潭与湘乡连界之地,仅隔一山,而两地之语言各异。其地在高山之中,聚族而居,人多务农,易于致富,富则往湘乡买田。风俗纯朴,烟赌甚稀。渠之父先亦务农,现业转贩,其弟亦务农。其外家为湘乡人,亦农家也。而资质俊秀若此,殊为难得。余因以农家多出异才,引曾涤生、梁任公之例以勉之。

到数年后,杨昌济病重之际,更曾在给好友章世钊的信里写道:“二子海内人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

这里的二子,一个是毛泽东,另一个则是蔡和森。

关于蔡和森,后面我会浓墨重彩地去写,所以这里不赘述。

事实也证明,这两个人真的是为拯救国家与民族而来,只是蔡和森30出头就牺牲了,否则后来的成就不一定会在毛泽东之下。

黎锦熙也曾在日记里写过:在润之处观其日记,甚切实,文理优于章甫,笃行两人略同,皆可大造。

这里的章甫,有必要多说一下,是毛泽东的学长兼好友。

这个人口才了得,是学校辩论会的会长,经常和毛泽东一起讨论哲学和时事。

1921年加入了共产党,南昌起义前促成了贺龙参与起义。

1930年被杀于长沙浏阳门外,英勇牺牲。

临刑前高呼:“革命一定成功!劳苦大众一定要解放!”

之所以要专门写他,是想告诉大家,毛泽东在一师的时候,交往的很多同学,都是有才华、有志向的优秀青年。

而他们中的很多,都在后来的革命中牺牲了,我在后面写的时候,还会时不时提到。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没有这些当年最优秀的一批青年人的抛头颅洒热血,革命是不可能成功的。

哪里会有后来的新中国,会有我们现在的生活?

5

很抱歉,一不小心还是写长了。

最后简洁说下,为什么那么多老师都愿意成为毛泽东的贵人吧。

我觉得,原因有几点:

第一,他确实优秀,属于金子总会发光的那种,这往往是吸引贵人们欣赏的第一要素;

第二,他刻苦好学,在才华和聪明之外,毛泽东学习特别刻苦,写日记、做课堂笔记、写文章……说白了,你得让老师们觉得教你你要学才行啊;

第三,……

最后再讲一个小故事。

黎锦熙在湖南办报的时候,有三个人帮他誊写过文稿。

第一个沉默寡言,老老实实誊写,错别字也抄,后来也就默默无闻了。

第二个则非常认真,每份文稿都先检查了再抄,遇到错别字还要改正过来,这个人叫田汉,后来写了一首词,经聂耳谱曲后,成了我们耳熟能详的《义勇军进行曲》。

第三个则与众不同,不仅仔细看文稿,而且只抄那些自己认可的文稿,其他的文稿则弃之不用,这个人后来参加革命,建立了一个用《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的新中国,他就是毛泽东。

所以,毛泽东真正的不同,还在于,他在立下大志、刻苦学习、虚心请教、积极交流的基础上,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坚守自己的志向。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啊。

来源:墨香四溢mm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