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豫东平原腹地,西华县艾岗乡——这块曾见证中共豫东特委成立、抗日武装壮大的红色热土,正以“三岗红色文化”为引擎,探索出一条“红色文旅+产业振兴+基层治理”的特色发展之路,为革命老区振兴提供了鲜活样本。
在豫东平原腹地,西华县艾岗乡——这块曾见证中共豫东特委成立、抗日武装壮大的红色热土,正以“三岗红色文化”为引擎,探索出一条“红色文旅+产业振兴+基层治理”的特色发展之路,为革命老区振兴提供了鲜活样本。
守护精神火种:红色资源焕发时代价值
清晨的阳光照在“三岗革命根据地”所在地普理学校院内。12岁的赵晨宣和同学们围在革命烈士胡晓初后人胡海涛身旁,聆听他讲述先辈创办学校、培养400余名党员的峥嵘岁月。艾岗乡陵头岗、都城岗、苗里岗统称“三岗”。90年前,这里是中共豫东特委所在地。“这些故事不是课本里的文字,是刻在我们骨子里的记忆。”胡海涛轻抚着泛黄的《拂晓报》原件,这份新四军四师创办的报纸正是艾岗乡红色档案抢救工作的重大发现。
为让红色记忆“活起来”,艾岗乡组建了由党史专家、文保技术人员和乡村干部组成的抢救专班,通过“一人一档、一物一策”机制,累计抢救红色文物60余件、烈士照片170余张。在抗战老兵李芗荃及女儿李雪萍捐资66万元的带动下,社会各界捐资超百万元,助力修复普理学校、胡晓初烈士墓等遗址,建成“中共豫东特委纪念馆”,形成“一塔一馆一校一墓”红色教育矩阵。2022年,陵头岗村获评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年接待研学团队超万人次。
文旅融合破圈:红色热土孕育致富新机
“三岗之歌”的激昂旋律在纪念园上空回荡,200余名文艺爱好者组成的红色记忆文化合作社正在排练新歌。“我们创作的《红色童画映初心》、《英雄的艾岗开新篇》等作品获得省赛金奖,这让乡亲们非常自豪。”陵头岗村党支部书记侯二刚告诉记者。2021年,河南省乡村文化合作社现场观摩会在这里启动,该合作社也被推荐为省级“优秀文化合作社。”
文旅融合催生新业态。艾岗乡将“三岗红色资源”与周边杜岗会师纪念馆、黄泛区农场史馆等串联成“红色记忆一日游”线路。半截楼村顺势推出“夜游经济”,30余家农家乐和民宿年创收超20万元。更令人称奇的是“红色+农业”的化学反应——3万亩辣椒田变身网红打卡地,辣椒文化节、农民丰收节等活动吸引游客10万人次。2024年全乡辣椒产值突破3亿元,稳居全国草莓椒种植基地榜首。
精神薪火相传:红色基因浸润乡村治理
在艾岗乡,陵头岗村入选2021年“河南省家风家教示范基地,”“三岗精神”早已融入血脉。杭州雷锋车队的艾岗籍司机金占营刚完成一趟爱心送残,车头“共产党员示范车”标识熠熠生辉:“我们车队三年做了800多件好事,这是对革命先辈最好的告慰。”这种精神也催生着乡风文明嬗变:2024年全乡简办婚丧210余场,新婚彩礼均价下降46%,“零彩礼”典型不断涌现,累计为群众减负3000万元。
基层治理创新更显红色底蕴:146名党员网格员组成“红色管家”队伍,建立“群众点单-网格派单-党员接单”闭环机制,2024年化解矛盾纠纷202件,调处成功率达98%。他们既是政策宣传员,也是产业指导员,手把手教村民直播带货,让小辣椒搭上“云端快车”。
振兴再启新程:红色沃土书写时代答卷
“我们要让革命老区既‘红’又‘火’!”艾岗乡党委副书记、乡长蒋皓云站在“中共豫东特委纪念馆”工地前展望未来。搬上舞台的红色情景剧《三岗烽火》已在西华县内外“红火”一片。为打破文旅产业规模偏小等桎梏,乡里正谋划纪念馆布展、打造胡晓初、侯香山旧居及VR红色体验馆等,同时与高校合作培养文旅运营人才。
如今,艾岗乡已斩获河南省卫生乡镇、周口市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十余项荣誉。这片曾点燃豫东革命火种的土地,正以红色基因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兑现着“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的承诺。正如陵头岗村80多岁老支书侯富安所言:“先烈们用鲜血染红的土地,今天结出了幸福的果实。”
笔者手记:
在艾岗乡采访的三天里,笔者深刻感受到红色基因的强大生命力。从普理学校传出的琅琅书声,到辣椒田里此起彼伏的欢笑声;从“红色管家”奔走的身影,到“零彩礼”新娘羞涩的笑靥,红色文化早已不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化作乡村振兴的澎湃动能。当夕阳为“中共豫东特委纪念塔”镀上金边,一群孩子举着自制的红旗从纪念塔前跑过,他们胸前的红领巾与塔上的鲜红文字交相辉映——这或许就是革命老区最美的振兴图景。(西华县艾岗乡政府:苏韵棠/文图)
来源:农民阳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