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蜡染,古称“蜡缬”,是传统的民间印染工艺,贵州蜡染,各地皆有特色。被誉为“东方第一染”的安顺蜡染,以独特精湛的技艺,多元化的表现形式,使之成为具有地域性标识的民族民间技艺而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安顺也被誉为“蜡染之乡”。
蜡染,古称“蜡缬”,是传统的民间印染工艺,贵州蜡染,各地皆有特色。被誉为“东方第一染”的安顺蜡染,以独特精湛的技艺,多元化的表现形式,使之成为具有地域性标识的民族民间技艺而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安顺也被誉为“蜡染之乡”。
历史渊源
安顺地处黔中腹地,世居少数民族沿袭“自耕自食、栽靛植棉、纺纱织布、浸染剪裁、画蜡扎绣”的生活习俗,给予了古老的民俗传统工艺生存空间,并在自身的文化创造中形成具有一定文化内涵和特色风格的样式。
安顺蜡染历史非常悠久。早在秦汉时期,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苗、瑶、布依等地先民就已经掌握了蜡染技术。据《贵州通志》记载:“用蜡绘花于布而染之,既去蜡,则花纹如绘,以安顺蜡染传于世”;安顺蜡染因产于苗、瑶地区,所以又称为“瑶斑布”。1987年,在安顺市平坝区苗族洞葬群棺墓中发掘出宋代蜡染衣裙,色彩艳丽,图案严谨,显示出安顺蜡染的高超技艺。
安顺蜡染的正式名称出现于明朝时期,朱元璋大军征讨元朝残余势力,取平安顺利之意思设“安顺州”,安顺蜡染自此为外部所知。安顺地处黔中商业中心,随着安顺蜡染名声的远播,其传统工艺也不断得到发展。面料依靠手工织布,在采用棉麻作为面料的同时,染料制作也为技艺丰富,有很强的地域特色。
明清以来,安顺蜡染知名度日益传播的同时,商业化程度也不断提高,安顺蜡染的内容也随之日益丰富。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还陈列有清代宫廷珍藏的一幅安顺蜡染背扇图。
工艺特色
安顺蜡染具有悠久的历史,2000多年前这里的居民就已经掌握了蜡染制作工艺,而今,安顺蜡染以其蕴含的民族意识、图腾崇拜、历史文化意蕴而成为享誉海内外的民族民间工艺。2008年,安顺蜡染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纹样是蜡染的灵魂,讲究“纹必有意”,每一个蜡染纹样都蕴含着独特的内涵。安顺蜡染主要分为苗族蜡染和布依族蜡染两大类。苗族蜡染多取材于自然界的蝴蝶、鱼、莲、鸟、花草植物等作为纹样主题。布依族蜡染纹样多为螺旋、水波、菱形、云雷等几何图纹。
除了纹样造型美以外,安顺蜡染在色彩上多以蓝白色为主调,也有少见的彩色蜡染,着色运用了多种植物染料与蓝靛相结合,融入了中国画、油画的艺术手法,让作品富有设计感。
安顺蜡染取材十分广泛,造型不拘一格,极富浪漫主义风格。色彩通常采用红、黄、棕等多色套染,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贵州高原古朴风味,一般以蓝底白花和白底蓝花为最多,后又发展了彩色蜡染。
安顺蜡染以当地少数民族手工制作的土布为主。将自产的布用草灰漂白洗净,然后用煮熟的芋捏成糊状涂抹于布的反面,待晒干后将其磨平、磨光。然后便是点蜡环节:
在布上用铅笔画好绘制图案,把蜂蜡放在陶瓷碗或金属罐里,将蜡融化,以铜刀蘸蜡,于布上作画。作画完成后,把作品放在靛蓝染缸里浸泡5~6天左右,如果需要颜色更深,则需要反复多次。
蜡片由于各种原因会产生裂痕,染料渗透进去,便产生天然的裂纹,一般称为“冰纹”。这种“冰纹”往往会使蜡染图案更加层次丰富,具有自然别致的风味,有时会故意而为之。
流程最后是去蜡。经过冲洗,然后用清水煮沸,煮去蜡质,经过漂洗后,布上就会显出蓝、白分明的花纹来。
多元传承
八十多岁的“中国十大民间艺术家”洪福远,从事蜡染技艺60余年。洪福远说:“我自幼酷爱绘画艺术,20世纪六十年代,工作后因机缘巧合爱上蜡染,并经常向苗族布依族村寨的当地人学习蜡染技艺,收集图案。”洪福远介绍,以前的蜡染是各家各户自给自足,到1964年,贵州省决定在安顺建立一个工艺厂制作蜡染,抽调全省20余名蜡染名手齐聚安顺制作蜡染。
1973年,因广交会订货量大,洪福远参与创建安顺市蜡染总厂并担任总设计师。当时,因国内工艺品厂家极少,安顺蜡染总厂的建立,使安顺蜡染一度走在工艺品市场的前列。
1991年安顺成功举办“首届国际蜡染艺术节”,让安顺蜡染受到世人瞩目,安顺也成为名副其实的“蜡染之乡”。洪福远于1992年创办了安顺开发区福远蜡染艺术有限公司,下设的蜡染博物馆展出藏品一千余件。近年来,公司联合安顺市多家蜡染工坊推出“蜡染文创周边”,制作的蜡染冰箱贴、蜡染挂件、蜡染背包、蜡染团扇等文创产品深受旅客喜爱。如今,企业将更多资源投入技艺创新,正研发环保植物染料,让非遗技艺更绿色、更可持续。
近年来,安顺市依托非遗资源优势,围绕蜡染、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力培育传承人,提升安顺蜡染知名度、影响力。
2024年5月,在第二十届中国(深圳)文博会上,安顺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蜡染文化传承人杨婷婷带了50个系列、3000余件蜡染产品参会,其中手机包的销售表现尤为抢眼,它的设计兼具了艺术感、民族性与实用性,深受观众喜爱。
杨婷婷将传统的蜡染与现代流行元素相结合,制作符合市场需求的各类蜡染装饰、摆件、服饰,把非遗产品“搬进”客户心里。
同时,安顺将课堂搬进博物馆,在探索文化传承路径的同时,用创新课堂实践教育新方式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作出了有效探索。
来源:阿曹聊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