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0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第一站就来到梨树,作出了“因地制宜探索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道路”的重要指示。5年来,梨树县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不断做大做优做强农民专业合作社。截至目前,全县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2498个、家庭农场5504个,入社
2020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第一站就来到梨树,作出了“因地制宜探索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道路”的重要指示。5年来,梨树县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不断做大做优做强农民专业合作社。截至目前,全县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2498个、家庭农场5504个,入社户数3.8万户,带动人数10.4万人,人均可支配收入较未入社农民高出2000元;全县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超过290万亩(其中规模经营50公顷以上的占比达10%),占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83%,带动60%的农户参与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实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19年增长38%,达到2.2万元;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7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15家;社会化服务组织由2020年的98家增长到436家,社会化服务面积由2020年的11.45万亩增长到50.23万亩。
政策扶持保障——“三个坚持”打造现代农业场景
铁西区稻田观光产业。李坤航拍
梨树县作为农业大县,始终把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一招,依托自然禀赋、特色产业优势,积极发展多样化种植、养殖合作社,走出了一条联农、带农、富农之路。从1999年4月全国第一个农民互助社在梨树创立,到2007年3月全国第一家农村资金互助社在梨树挂牌营业;从2008年7月全国第一部反映合作社互助合作、共同致富发展模式的电影《梨树花开》在梨树拍摄,到2011年4月全国第一个合作社发展现场会在梨树召开,再到2011年6月全国第一部反映合作社萌生和发展的电视连续剧《阳光路上》在梨树杀青,历史记下了梨树农民合作社的“五个全国第一”。
2020年以来,梨树县重点抓了“三个坚持”,打造集中连片、高效生产的现代农业生产场景。
坚持规范引领。制定《梨树县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发展标准》,开展管理规范化、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服务全程化、效益社会化“五化”创建行动,县级以上合作社示范社达273家,较2020年增长70%,培育吉林省农民合作社“百强社”10家;开展合作社清理整顿,通过“清理整顿一批、规范改造一批、提升壮大一批”,累计注销“空壳社”1016家,有效净化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生态。
坚持服务支撑。扎实开展“双百行动”,选派百名硕博生对接百家典型合作社,累计投入资金2亿余元,建设梨树县公共实训基地,培育合作社带头人1万余人;联合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人民银行、中粮集团等,出台扶持政策,为合作社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全面推广实施“梨树模式”,建立了“三个一”县乡村三级示范基地网络,优良品种应用实现了100%,提高了合作社生产经营水平。
坚持协同发展。搭建合作对接平台,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中化MAP、北大荒集团、中粮集团、八达药业等企业合作,为合作社提供产销渠道支持、寄递资费优惠、数字农业、烘干仓储等综合服务;支持同域、同业合作社组建联合社,实现规模化经营,降低交易成本,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全县联合社发展到24家。
“齿轮”协同运转——科技与制度支撑效益
2025年梨树县十万亩示范片建设培训班现场。
梨树县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互利互惠”为核心理念,让管理民主化、生产科技化、经营集约化、服务社会化的“四齿轮”协同运转,使合作社高质量发展,达到了“制度有保障、技术有支撑、经营有效益、生态有底线”。
“制度齿轮”夯实管理基础。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坚持以“民办、民管、民受益”为准则,建立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三会”治理结构,配套财务、技术等专业机构,形成权责明晰、监督透明的管理体系。实行独立核算、目标管理与盈余按比例分红机制,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结机制,筑牢农户信任基础,激发了规模化经营的参与热情。
“机械齿轮”提升生产效率。利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累计投入800万元购置60台套大型设备(含无人驾驶拖拉机、免耕播种机、联合收割机),实现整地(深松机作业深度30cm)、播种(免耕机单台日播5公顷)、植保(无人机飞防单架日作业20公顷)、收获(籽粒直收机日收10公顷)全环节机械化,较传统人工效率提升10倍,单公顷作业成本下降30%(约1500元)。
“科技齿轮”助力节本增效。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深耕“梨树模式”12年,建立300公顷高标准示范基地,实现秸秆覆盖还田率100%,达到了“三增一降”效果,即0~2cm土层有机质含量提升40%,土壤含水量增加20%~40%,玉米单产达11.5吨/公顷(较常规种植增产10%),化肥用量减少20%。
“服务齿轮”拓宽增收渠道。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创新采用“带地入社(210公顷,占比30.4%)、土地租赁(108公顷,占比15.6%)、土地托管(372公顷,占比54%)”3种形式,将全村86%的耕地纳入统一经营,解决了“地块零散化”难题,释放劳动力超300人,外出务工者年人均增收2万元。推行农资采购、种植管理、植保服务、农机作业、烘干收储“五统一”服务模式,与中化化肥、先正达等企业直采合作,种子、化肥成本较市场价降低15%至20%;自建1600平方米机库棚,粮食产后损耗率控制在5%以内,较传统农户降低10个百分点。
“四化”协同运营,为合作社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路径。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2024年社员每公顷纯收入14000元,较非社员增收20%,户均年增收32000元。
以“品牌”为引擎——驱动“三端”齐发力
在梨树县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一台台农机整齐排列。李坤摄
以“品牌”为引擎,梨树县驱动种植端“绿起来”、加工端“强起来”、市场端“火起来”,实现“一粒粮食的三次身价倍增”。
推动种植端“绿”变。凤凰山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以“黑土地保护”为使命,经营土地1.5万亩(流转6480亩+托管5850亩),全域推广“秸秆覆盖免耕+深松整地”技术,秸秆覆盖率达80%以上,蚯蚓密度大幅提高,土壤孔隙度提升15%,玉米单产稳定在12吨/公顷,抗旱能力增强30%;建成物联网监测平台,实时监控土壤墒情、肥力、病虫害数据,预警准确率达90%,农药用量减少25%。
推动加工端“链”变。凤凰山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韩凤香”“韩小丫”双品牌,开发笨榨豆油(采用传统工艺,保留豆香)、鲜食玉米(真空包装,保质期90天),通过ISO22000食品安全认证,入驻沃尔玛、永辉等商超,售价较普通产品高30%;打造“黑土地保护研学基地”,年均接待农业考察团50批次,成为吉林省农业技术培训“样板间”。
推动市场端“质”变。凤凰山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用秸秆饲料发展母牛养殖(存栏200头),牛粪发酵后生产生物菌肥(年产能1000吨),实现“种植-养殖-肥料”闭环。同时,自建年产500吨豆油加工厂,实现从大豆种植到成品油销售全自营,毛利率达40%;在服务业上,开展农机跨区作业(辐射周边50公里),年服务收入80万元,带动村集体增收2万元。
凤凰山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农民增收—生态可持续”循环发展路径,为黑土地保护、粮食安全保障与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2024年,凤凰山合作社社员每公顷纯收入15000元,较非社员增收15%,户均年增收1000元。
以“黑金贷”为纽带——为可持续发展注入“活水”
吉林梨树县黑土地研究院。
2020年8月起,梨树县以梨树农村信用合作社联社为牵头单位,组织银行、黑土地研究院、保险、核心企业、经营主体多方论证,针对农业生产贷款难问题,推出“黑金贷”种植信用贷款。
“黑金贷”即“黑土地地力指数+保险+信贷”的金融模式,其采用“黑土地研究院+新型经营主体+保险公司+粮食收购公司+金融机构”的方式,为农业产业链提供闭环金融服务。具体而言,黑土地研究院提供“梨树模式”整体技术支持;保险公司在发生大面积减产或绝产时,对农业生产兜底,保护“梨树模式”种植积极性;粮食收购企业提供粮食收购订单,畅通销售渠道,保证粮食价格;梨树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资金支持。
梨树县坚持以“黑金贷”为纽带,创新探索出粮食主产区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为农业生产注入金融“活水”,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兼具理论价值与实践指导意义的县域范例。
金融支撑扩规模。宁浩家庭农场2021年获得首笔“黑金贷”,此后3年,该农场贷款额度从400万元提升至600万元,获得稳定资金支持,用于扩大“梨树模式”耕种面积。土地经营规模从500公顷大幅提高到1200公顷。2024年,宁浩农场带动农户每公顷纯收入3000元,较普通农户增收10%,户均年增收2000元。在“黑金贷”的推动下,全县采用“梨树模式”保护性耕作面积,从3年前的150万亩增至310万亩,粮食产量提升约5%,有效增强了农业抗风险能力。
“黑金贷”助力全流程服务提质增效,全县构建起统一农资、统一机械、统一技术、统一销售的“四统一”运营体系。在农资集采上,宁浩家庭农场直接从登海种业、史丹利化肥采购,种子每斤较一般农户便宜6元,化肥每吨便宜500元,每公顷大约降低成本800元;在机械作业上,采用大垄双行免耕技术(行距65cm改为130cm),单台播种机日播面积提升25%;籽粒直收技术减少晾晒环节,每公顷节约人工成本400元,粮食破损率从10%降至3%;在储销技术改造上,依托中粮“粮食银行”模式,湿粮直接入烘干塔(日处理500吨),按市场行情选择“即售”或“存粮计息”,每公顷储粮损耗减少1000元,售价较散户高0.1元/斤;在抗市场风险上,与中粮集团深度绑定,签订年度保底收购协议(价格高于市场价5%),形成“种植-收储-加工-销售”全产业链闭环,抗市场风险能力显著增强。2024年,订单覆盖率达100%,农场年利润150万元,带动周边200多户农业生产主体,户均增收3500元。
以“人才返乡”为契机——融入新理念新技能
梨树县凤凰山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韩凤香,和村民们查看玉米授粉和长势情况。高鸿摄
梨树县以大学生返乡创业为契机,将新理念新技能融入合作社经营管理实践,为小农户链接现代农业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聚丰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由3名大学生牵头,整合98户社员,以政策项目夯实产业根基,以科技应用与循环理念重塑生产方式,以电商与品牌建设构建市场链接,构建“土地流转(3000亩)+设施农业(200亩蔬菜基地)+加工仓储(西兰花分拣车间)+电商赋能”的立体产业体系。通过“政府引导(乡村振兴局扶持项目)、科技支撑(吉林农业大学技术合作)、市场对接(深圳家有良物电商平台)”,实现三产融合产值年均增长20%。2024年,聚丰合作社社员每公顷纯收入3000元,较非社员增收8%,户均年增收1000元。
“人才返乡”,新风劲吹。聚丰专业合作社大力种植特色农作物,主推鲜食玉米和西兰花,采用膜下滴灌技术,单公顷产量分别达到15吨和12吨,较常规品种增收30%。延伸加工链条。建成西兰花分拣车间(日处理量50吨),开展分级包装、冷链运输,地头价从1.2元/斤提升至2.5元/斤;规划甜玉米深加工项目,包括速冻玉米粒、玉米浆饮料等,预计单吨附加值提升500元。电商赋能品牌溢价。注册“北夏家”绿色农产品商标,获得西兰花、甜玉米有机认证,入驻拼多多、抖音开设旗舰店,2024年线上销售额突破200万元,溢价率达40%。
以“全程托管”为抓手——助力新型农民增产增收
梨树县结合实际,以“全托管保丰收、特色种植促增效”为抓手,让社员从“种地操心者”变为“收益保底者”。
新农邦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全程托管服务,健全团队、透明管理、延伸产业,有效整合农业资源,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实现“土地增产、农民增收、集体增效”三方共赢。2024年,新农邦合作社社员每公顷纯收入17400元,较非社员增收17.1%,户均年增收3700元。
合作社共服务6个村,经营土地3706亩,推行“7200元/公顷全程托管”,含耕整地、播种、施肥、植保、收割,粮食归社员,合作社承诺单产不低于11吨/公顷,较散户高10%。配备56台套农机,含进口约翰迪尔播种机、康达免耕机。组建35人机手团队,实行“定机定人定地块”责任制,耕播误差小于2厘米,病虫害防治及时率100%。每年9月召开分红大会,公示农资采购价、作业成本、盈余分配情况。2024年盈余3.5万元,按社员土地面积进行了二次分红。
新农邦专业合作社的全程托管,突出特色产业增收。激活“水果之乡”品牌,依托“郭家窝堡”商标,发展阳光玫瑰葡萄、富硒小米,建设200亩设施大棚,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单亩产值达3万元,较传统玉米增收2倍。2024年,郭家窝堡村8社1301.94亩土地全托管,社员外出务工率达90%,年人均劳务收入2.5万元。同时,合作社与大连真心罐头厂、海鲜企业签订长期用工协议,定向输送56名劳动力,人均月工资5000元,并提供免费技能培训,实现“土地托管赚租金+外出务工赚薪金”双收入。(崔维利 袁松年 王纪佳)
来源:吉林省人民政府网站
来源:凤凰网吉林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