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梨锈病作为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主要是通过自然媒介气流或流水传播和寄主“转”播,对梨树的叶片、果实乃至整个生长发育周期都构成严重危害。
今年梨锈病在很多果园里的防控工作存在“破”防“打不住”现象,其顽固性让不少果农朋友头疼不已。
梨锈病作为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主要是通过自然媒介气流或流水传播和寄主“转”播,对梨树的叶片、果实乃至整个生长发育周期都构成严重危害。
图片01~02):梨锈病综合防控
本期图文,我们就以今年梨树锈病为什么“打不住”为话题,与各位亲们各位老师重点关注和聊聊关于“梨锈病”综合防控的相关知识。希望你喜欢并积极参与互动评论,转发分享本期图文。
梨锈病的综合防治关键在于用药时间的精准把握。过早或过晚用药,都可能使“梨锈病”的综合防控效果大打折扣。
图片03~04):梨绣病复配使用药剂
“梨锈病”综合防控提早用药可能导致药剂在病害未发生时即被消耗,而滞后用药则可能让病害已经“潜伏”扩散,防治难度大增或者根本无效。
因此,提早用药(太早)与滞后用药,相当于“梨锈病”在植体内正在侵染时,“药剂防控”处于“真空期”,所以“病原菌”会毫无阻挡地侵入梨树机体内,使梨锈病“按时”发病,提早用药或滞迟用药,看似用了药,实则与没有用药结果一样。
因此,果农朋友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梨树生长状况以及历年梨锈病的发生规律,科学预测病害发生时间,确保在病害初发期即进行有效防治。
图片05~06):梨锈病在果实上“显症”
在清江鹤寄居地的二高山高山梨种植区域内,梨锈病的综合防控时间应把握在4月20日以前,超过这个“坎”,梨锈病就会在梨树上“适时”表现症状。
松柏树是梨锈病的重要寄主,其上寄生的锈病孢子可通过气流雨水等自然媒介传播至梨树上,引发梨树病害。
根据历年梨绣病的综合防控经验,春季当气温达到15℃以上时,若遇到持续48小时的湿润环境,即可完成“担孢子”的释放。
但是传统果农朋友的“见病施药”模式,往往错过了3月下旬至4月上旬的初侵染关键时期。在梨树展叶率达到70%以上时,就要首次用药对“梨锈病”进行综合防控(预防),可以提高40%以上的防控率。
图片07~08):仔细喷施药剂
因此,果园周边的松柏树成为梨锈病防控的一大难点。
有资料显示:在梨园周边500米范围内,每增加10株桧柏树,梨叶发病率要提高(增加)22.7%。要想阻断梨锈病在园内的拓展蔓延,就要切断病原菌在园内的循环链条。
为减少孢子传播,果农朋友可采取修剪松柏树枝叶、降低树冠高度、定期喷洒杀菌剂等措施,以降低孢子数量减少病害传播风险。
还有就是在梨园周边的“坟”场,种植有这类树种的,若属于自家产权的,建议清除或者换植成其他树类。若产权不属于自己的这类“坟”场树,建议在综合防控梨锈病的同时,也给松柏树上喷施一些防控梨锈病的药剂,平等对待松柏树上的“锈孢子”清除工作。
图片09~10):梨绣病在叶片上“显症”
此外,根据田间梨锈病的“消”“涨”规律,开展第二次综合防控,也是完整开展梨锈病在田间综合防控措施的一个有效途径。亦即相当于给梨锈病综合防控加上一个“补救”措施,以防万一。
药剂喷施是梨锈病防控的关键环节。
然而,在实际操作之中,由于施药方式方法的不同,再加上梨树树冠高大、枝叶茂密,往往存在喷施盲区与死角(喷药不到位的部位),导致部分梨树未能得到有效保护。
传统背负式的喷雾器“雾点”比较粗大,药液叶背沉积率不足35%。但是如果改用“离心式”雾化喷头,再结合静电吸附技术,可以使药剂覆盖率提升至92%。
图片11~12):梨绣病在叶片上“显症”
再如果实施“三次转向喷雾法”,亦即“先垂直树冠,再斜向上45度,最后斜向下45度”,就可以确保梨叶背,枝杈等梨隐蔽部位完美精细着药。
当然,为了弥补和解决这一问题的存在,果农朋友也可以采用无人机、高压喷雾器等现代农业喷雾设备,提高喷施效率和覆盖面,确保药剂能够均匀覆盖整个树冠和枝叶的各个部位。消除“藏”在盲区和死角部位的“梨锈病”。
药剂复配是提高防治效果的重要手段,但不同药剂之间“复乱”混配,可能存在药剂拮抗作用,导致药效降低,或者无使用效果。
因此,果农在复配药剂时,应充分了解各药剂的性质和作用机制,避免使用存在拮抗作用的药剂组合。
图片13~14):梨绣病在叶与果上“显症”
比如“粉锈宁”“三唑酮”与部分药剂复配使用以后,若“久置”就会有“沉淀”物发生,这样就会出现药效不足情况。
因此,果农朋友可以根据田间梨锈病病害严重程度和梨树生长状况,灵活调整药剂配比,以达到“梨锈病”的最佳防治效果。
药剂浓度是影响防治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浓度过低,可能导致药剂无法有效杀灭病菌;浓度过高,则可能对梨树造成药害。
梨锈病在田间“破”防“打不住”,很多时候是药剂份量不足所导致的。
图片15~16):选用新式喷雾工具
有的果农朋友,为了降低梨锈病的综合防控成本,有的农资经销商为了打“低价格”吸引农资消费者,都通过“偷”份量的方法来达到目的。恕不知,“蛮”得了初一,“蛮”不过十五。梨锈病终究会将你的“裤”扒得干干净净,展露得“一览无余”。
比如“戊唑醇”浓度低于12.5mg/L时,对梨绣病的抑制率仅为31.2%,但是将浓度提高至25mg/L时,对梨锈病的控制率可以达到96.8%,再如果加上“展着剂”(0.1%有机硅),增强混合药剂的“延展性”和“粘着性”,那么混合药剂的有效沉积量就可以增加50%以上,这就是“区别”与“差异”。
因此,果农朋友在使用药剂防控梨锈病时,应严格按照说明书要求,结合梨树生长状况和病害发生情况,合理调整药剂浓度,添加“展着剂”,确保药效得到充分发挥,使梨锈病得到真正意义上的综合防控。
图片17~18):喷雾不留“盲区”与“死角”
药剂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梨锈病的防治效果。
一些果农在选择药剂时,往往只关注价格或者“多病害”药剂(包装袋上标注的病害越多越喜欢)忽视了药剂的针对性和防治效果。
因此,建议果农在选择药剂时,应优先考虑“梨锈病”针对性较强和防治效果好的药剂,选择具有“专业”防治梨锈病能力的药剂。
此外,还要注意药剂的更新迭代,避免长期使用同一种药剂导致病菌产生抗药性。
梨锈病的防控是一项系统工作,需要果农朋友从多个方面入手,精准施策。
图片19~20):梨锈病“补施”药剂
通过科学预测病害发生时间、合理布局果园、提高喷施效率、优化药剂复配、合理调整药剂浓度以及选择针对性强的药剂等措施,我们可以有效破解梨锈病防控的难题,保障梨树的健康生长和果实的品质安全。
希望本文能为广大果农朋友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技术指导。
来源:清江鹤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