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单冰,新发Angew!

B站影视 2024-12-16 22:26 2

摘要:氨(NH3)是基础工业化学品之一,通常用作肥料、能量载体和制造增值化学品的反应物。采用电催化还原硝酸盐(NO3RR)的方法可将大量废弃的NO3-回收为NH3,并可消除环境中的NO3-污染。

研究背景

氨(NH3)是基础工业化学品之一,通常用作肥料、能量载体和制造增值化学品的反应物。采用电催化还原硝酸盐(NO3RR)的方法可将大量废弃的NO3-回收为NH3,并可消除环境中的NO3-污染。

NO3-到NH3的转化包括9个质子耦合的8个电子转移步骤,反应中间体的复杂性导致其反应动力学缓慢和生产NH3选择性较低。Cu基催化剂是NO3RR最有前途的电催化剂之一,然而,Cu基催化剂通在NO3RR过程中会与关键催化中间体*NO之间形成强键,使活性位点失活。因此,促进活性位点形成的中间体质子化,同时抑制析氢反应,是优化NO3-向NH3转化的关键。

成果简介

鉴于此,浙江大学单冰(通讯作者)等人开发了一种集成聚苯胺衍生共聚物与Cu催化剂的分子电极(ME),可高能效且高选择性的将NO3-还原为NH3。在弱酸溶液中,本电极在0.55 V过电位下,能以12 mmol h-1 cm-2的高产率将NO3-转化为NH3。在能量效率EE(NH3)为62%的情况下,ME-Cu电极实现了2.7 A cm-2的工业级电流,法拉第效率(FE(NH3))为94%。NO3RR反应的高选择性和高能量效率源于电极中围绕Cu催化剂的聚苯胺(PANI)促进了关键中间体的质子化,从而促进了质子转移步骤。相关成果以“Molecular Conjugated-Polymer Electrode Enables Rapid Proton Conduction for Electrosynthesis of Ammonia from Nitrate”为题发表在Angew上。

单冰博士,浙江大学化学系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5年毕业于美国杜兰大学化学系,导师为Russell H. Schmehl教授,获博士学位;2015-2020年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和美国能源前沿研究中心(Energy Frontier Research Center)先后进行博士后和实习研究员的工作,导师为Thomas J. Meyer教授。2020年加入浙江大学化学系并建立了分子光电催化实验室。研究领域涉及光化学、高分子科学以及催化化学,研究重点是柔性光电催化材料器件。研究工作发表于Nature Energy,PNAS,J. Am. Chem. Soc.,Energy Environ. Sci.,J. Phys. Chem. Lett.等期刊。

图文介绍

图1 ME-Cu电极的制备及结构表征。

团队首先通过两步聚合过程构建共轭聚合物ME,然后通过电化学外延生长的方法将Cu催化剂集成在ME网络中,使Cu催化剂在ME中充分被PANI包裹(图1a)。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能量色散X射线(EDX)成像结果显示,电化学沉积的Cu在PANI上呈纳米枝晶状(图1b、c)。高分辨率透射电镜(HRTEM)结果显示,Cu催化剂的晶格距离为0.208 nm,对应Cu的(111)晶面(图1d)。团队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确定了Cu催化剂的氧化态为Cu(0)(图1e)。SEM图像显示,Cu催化剂均匀分布在集成的催化电极(ME-Cu)中(图1f)。

图2 ME-Cu电极的NO3RR性能。

Cu基电催化剂在还原NO3-为NH3时,Cu和关键中间体*NO之间的强键作用阻碍了质子化过程。作者提出利用PANI创造富质子微环境,从而促进NO3-到NH3转化过程中的质子转移反应(图2a)。在NO3-存在下ME-Cu的极化曲线呈现出明显的NO3还原电流响应(图2b)。在-0.20 V~-0.40 V vs RHE电位下,ME-Cu对NH3的选择性较高,FE(NH3)在89%~94%范围内(图2c)。电位从-0.40 V切换到-0.50 V vs RHE,ME-Cu的NH3产率更高,为16 mmol h-1 cm-2,生产NH3的分电流密度约为3.5 A cm-2(图2d)。然而,在-0.50 V vs RHE条件下,由于竞争性析氢反应,ME-Cu的FE(NH3)下降至87%。因此,ME-Cu电极生产NH3的最佳电势为-0.40 V vs RHE。

作者采用15N同位素标记实验与1H NMR测量相结合的方法以确定NH3中的氮的来源。在分别以14NO3-和15NO3-为原料的NO3RR电解液体系中均观察到14NH4+和15NH4+的1H-NMR特征信号,表明NH3的氮源为电解液中的NO3-。在-0.20 V~-0.40 V vs RHE电位范围内,ME-Cu电极的能量效率EE(NH3)在62%~68%范围内,在最先进的NO3RR电催化剂中表现优异(图2f)。

图3 PANI促进ME-Cu的电催化活性的机理探究。

ME-Cu的电催化活性强烈依赖于PANI的存在,PANI在NO3RR过程主要促进电子或质子的转移过程。为了弄清PANI是促进电子转移过程还是质子转移过程,团队在ME-Cu电极中采用另一种导电共轭聚合物(PEDOT)取代PANI进行了对照试验。与PANI相比,PEDOT更难被质子化。采用PANI和PEDOT的ME-Cu电极催化NO3RR的产物分布显示,与PANI相比,采用PEDOT的电极对NH3的催化选择性降低了50%,说明PANI主要是对反应中间体的质子化反应过程产生影响,而不是对电子转移过程产生影响(图3a)。

团队通过比较pH为4.5的正常电解质和氘化电解质的催化电流密度,评价了不同电极的动力学同位素效应(KIE)。含有PANI、PANI@PEDOT、PEDOT@PANI和PEDOT的ME-Cu电极的KIE值都在1.0以上,表明这些电极的决速步骤都涉及质子转移过程。加入PANI的ME-Cu的KIE值最低仅为1.2,说明PANI促进了NO3RR过程中的质子转移(图3b)。另一方面,在pH高于4.5时的电解液中,NH3的选择性明显下降(图3c),这是因为PANI在pH低于4.5时才能发生质子化,从而促进NO3RR中的质子转移过程(图3d)。改变电极中PANI的浓度(0.10 M),NH3选择性也会发生轻微变化(图3e)。这一观察结果与图3f中KIE值的结果一致,这表明在NO3RR过程中,PANI浓度最高(0.50 M)时质子穿梭效应最显著。

图4 NO3RR过程机理研究。

为了评估PANI对NO3RR中间体形成的影响,作者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探究了NO3RR过程中的自由能变化。结果显示,PANI添加与否不会影响*NO3转化为*NO的能垒,两种情况下的决速步骤都是*NO质子化生成*NOH的过程(图4a)。与原始Cu需要0.86 eV的能垒相比,PANI-Cu仅需要克服0.25 eV的能垒就可以从*NO进一步转化为*NOH(图4b)。在原始Cu的情况下,*NO质子化受阻导致*NO在电催化过程中积累,最终在NO3-存在下转化为NO2-。

为了证实DFT计算的结论,作者对采用质子化和去质子化PANI的ME-Cu进行了原位电化学FTIR光谱测量。两种样品的原位FTIR光谱显示出明显的差异。对于采用质子化PANI的ME-Cu,在1110 cm-1(NH2OH的-N-O-拉伸振动)处表现出明显的光谱信号。而采用去质子化PANI的ME-Cu的原位FTIR光谱在1530 cm-1处显示出明显的*NO2信号,而在1110 cm-1处显示出明显降低的*NH2OH信号。

图5 ME-Cu电极的耐久性能与器件性能。

ME-Cu电极在连续100 h电催化NO3RR过程中表现出优异的稳定性,NH3产率稳定在2.9~3.2 mmol h-1 cm-2,FE(NH3)为89%~93%(图5a)。鉴于ME-Cu电极优异的长期稳定性,作者尝试将电催化池与氩剥离技术相结合,以收集结晶NH4Cl作为肥料(图5b)。由于氨的蒸气压高,电催化池中产生的NH3可以被氩汽有效地剥离,剥离出的NH3蒸汽聚集在盐酸溶液中,最后通过旋转蒸发出高纯度的NH4Cl,通过XRD证实了NH4Cl结晶的生成(图5c)。采用图5b所示的装置,NH4Cl的收集效率高达85%(图5d)。良好的NH4Cl收集效率证实了通过电催化NO3RR将NO3转化为工业高价值氨产品的可行性。

文献信息

Molecular Conjugated-Polymer Electrode Enables Rapid Proton Conduction for Electrosynthesis of Ammonia from Nitrate.

来源:MS杨站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