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华夏文明长河中,苏轼有如一颗耀眼的星辰历久弥新。当读到有关他生平的第三本传记时,终于抑制不住内心强烈的探究冲动,我决意要开启一段寻踪之旅。从杭州出发,追寻着他的足迹,一路奔波来到了海南,这里见证了他人生中一段特殊的岁月。
潮新闻客户端 钱江湾
在华夏文明长河中,苏轼有如一颗耀眼的星辰历久弥新。当读到有关他生平的第三本传记时,终于抑制不住内心强烈的探究冲动,我决意要开启一段寻踪之旅。从杭州出发,追寻着他的足迹,一路奔波来到了海南,这里见证了他人生中一段特殊的岁月。
我在万绿园边住下,次日一早便直奔老城区的五公祠景区,成了开门后的首批客人。五公祠是规模很大的园林式建筑,沿着小道穿过琼台胜境牌坊,便能找到苏公祠山门。我心中疑惑,为何五公祠大景区里建了苏公祠?照理说苏轼应该归到五公或者六公之列的,为什么要单独建祠呢?
原来,五公祠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是为纪念唐宋时期被贬谪来琼的李德裕、李纲、赵鼎、李光、胡铨五位历史名臣而建的,被称为海南第一楼。
而苏公祠的历史渊源更为久远。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62岁的苏轼被贬海南,以琼州别驾身份赴儋州昌化军安置。当年6月,他在小儿子苏过照顾下乘船渡海,在琼州府城短暂停留时,曾寄宿于金粟庵,也就是今天苏公祠所在地十余日。就在这块土地上,他"指凿双泉",指导当地百姓寻得甘甜水源,开启了与琼州的不解之缘。1101年北返中原渡海前夕,苏轼再次寄宿于金粟庵 。历经磨难的他一年后抵达常州时病逝。
据梁统兴《琼台胜迹记》中记载,琼人建祠纪念苏轼由来已久,南宋时已在金粟庵所处的地方建“东坡读书处”,后又改建成“东坡书院”,书院中就设有东坡祠,祠中有东坡石像,方便当地人梵香纪念。至元代,东坡祠已成为重要的旅游胜地,现在门匾上的“东坡书院”几个字,就是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頫所题。
苏公祠在历史上曾有多次更名、修缮和扩建,直到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雷琼道台程莹将明代纪念苏轼苏过父子的“二苏祠”又改回“苏公祠”,到光绪十五年(1889)进行了大规模的重建,现在看到的就是这次重建后的规制和格局。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被列为国宝级文物的五公祠,实际上是沾了宋代就有的苏公祠的光。
穿过斑驳的木门,踏入苏公祠,时光仿佛在此凝固。历经千年风雨的红墙绿瓦,虽已颇感沧桑,却更显古朴厚重。苏公祠的大门前,立着的一座石碑坊上的“思贤”二字特别吸引我的注意。这个“贤”字,并不按通常的写法,上边左为“臣”字,右为“忠”字,合起来就是忠臣贤人的意思。苏轼一生历经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和徽宗五个朝代,尽管屡次受到排挤,多灾多难,但他对朝廷对国家始终忠心耿耿,丹心不改,一代忠良贤臣是他毕生真实的写照。
苏公祠现在的正厅陈列着一座苏文忠公石刻平面像,对着这座像我行了个大礼。主人正站在椭圆形的踏座之上,头戴斗笠,手持经卷,身着长袍,足踏木履。脸庞上透着他那历经磨难仍坚毅不屈的神气,紧缩的眉宇间刻画着他忧国忧民的思想,即使远在天涯海角,也要尽忠报国。
苏公像后面放有苏轼及小儿子苏过、他的海南学生姜唐佐的牌位,厅堂圆柱挂着一副楹联:“ 此地能开眼界,何人可配眉山。”一副豪气干云的对联,道出了苏轼在海南独特的历史地位。
苏轼当年手书的《行香子》《临江仙》词二首,置于祠内,这大概也是精挑细选的,苏轼在海南写的诗词很多,这两首并不是排行榜前列的作品。“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取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背一张琴、一壸酒、一溪云 。”我对着其中的几句苏词反复吟诵,非常喜欢他这“三个一”的风淡云轻,眼前呈现出一幕幕他行走儋州乡野的场景。
拜亭里立有宋徽宗御书的《神霄玉清万寿宫诏》碑铭,这是全国仅存的二块碑刻之一。此碑采用瘦金体书写,不仅是道教传入海南的重要实物见证,对研究宋代海南的书法、文化和政治等方面都具有极高价值。这块碑铭历史上并不是放置在苏公祠的,大概是为了提升文物的保护等级,异地安置到这里的。
祠堂内的建筑布局精巧,厅堂中陈列着大量与苏轼相关的文物史料。字画、手稿无声诉说着他在琼州的生活点滴,尤其是那些海南时期诗词的手稿复刻本,让我们得以窥见他身处逆境却依然豁达乐观的心境。
历史上很长时间苏公祠与东坡书院并存,所以祠内复原了苏轼当年讲学的部分场景。在海南的三年间,他开办学堂,传播文化知识,培养出姜唐佐等优秀人才。苏轼给姜唐佐题诗勉励:“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后来,姜唐佐果然成为海南历史上第一位举人,开启了琼州文化教育的新篇章。将姜唐佐也置于苏轼牌位旁边,也有专门纪念此事的用意。
祠内最引人注目的,当属浮粟泉与洗心泉。《琼山县志》记载,苏轼初到琼州,见此地无淡水,便以杖叩地探测,发现了一甜一苦两个泉眼,甜的掘成的井水清冽甘甜,故名“浮粟”。苏轼曾作有《天庆观乳泉赋》,“意水之在人寰也,如山川之蓄云,草木之含滋,漠然无形而为往来之气也”,从泉水中引伸了世上万物之奥秘。与之相邻的洗心泉,原称为“琼台双泉”,寓意涤荡心灵,净化思想。这两口泉眼,不仅解决了百姓饮水难题,更成为苏轼一到琼州就为百姓办实事的见证之一。
泂酌亭的故事同样令人动容。当年苏轼发现泉水后,时任郡守承议郎陆公建亭纪念。三年后,苏轼接到北归诏令,再次途经琼州,陆公邀他为新建的亭子命名。苏轼欣然取《诗经·大雅》中“泂酌彼行潦,挹彼注兹”之意,命名为“泂酌亭”,并赋诗以记。小小一座凉亭,跨越了千年时空,凝聚着苏轼与琼州民众的真挚情谊。
院内古树参天,20多株清代至解放前栽种的荔枝、龙眼、罗汉松等,默默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其中有两株300年树龄的鸡蛋花树,苍虬的枝桠间零星开着几朵白花,却自有一番清雅韵味。我对着高大的鸡蛋花树拍了又拍,试图能找到这两株历经风雨的“古祠守护神”的灵秀之气。有一位女游客轻轻拾起飘落的一朵小小的鸡蛋花,放在苏轼雕像前,以最质朴的方式表达对一代文豪的敬仰。尚未抽芽的芒果树和龙眼树,为祠堂增添了几分静谧,仿佛也在追忆那段远去的岁月。
在金粟泉附近我看到了碑廊长廊,有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印记。宋代名臣李光,也就是五公祠中的五公之一,他贬谪海南时就曾居于苏轼居住过的金粟庵,留下《秋日题南壁间》的诗句:“牢落双泉一病翁,十年忧患扫还空。”写的就是苏轼当年途经海口的往事。
明代诗人薛殖曾作《观海》,其诗刻石嵌在碑廊里,当我吟诵着“海色晴看近,涛声夜听长。回看天际月,已上渡头航”的诗句时,仿佛也能与古人一同感受那片苏轼也曾眺望过的大海,体悟岁月流转中的沧桑与永恒。
清康熙年间琼山知县茹铉在《重修苏公祠记》中,不仅记录了重修苏公祠的过程和背景,还表达了对苏轼的敬仰之情:“山川之奇能开人之性情而供其笔墨,文人之奇能发山川之灵秀而留其名胜。人以地传,地以人重。”非常精辟地点出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相互映衬,强调了苏轼在宏扬海南山水文化中的作用。
在金粟亭旁边,我看到了六七个当地老人正在合奏一首悠扬的乐曲,他们旁若无人地练习得很投入,尽管不大听得懂,看脚下的铭牌才知,这就是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海南八音”器乐,它是海南历史悠久的一种主要器乐,兴于唐宋之时,因采用弦、琴、笛、管、箫、锣、鼓、铙八大类乐器演奏而得名。我不知当年苏轼居海南时是否听过这种音乐,但在肃穆庄严的苏公祠里,有这样本土乡音为伴,可以让苏公不再感觉清寂了吧。
走出苏公祠,就是十多亩的琼园。北湖湖面平静如镜,倒映着岸边的古亭石桥。三角梅开得正艳,红的似火,粉的如霞,为古朴的祠堂增添了许多亮色。高大的椰子树随风摇曳,偶尔有白鹭掠过紧邻琼园的美舍河畔,打破了眼前这份宁静。
苏轼的海南三年,本是人生的至暗时刻,他却以豁达乐观的心态,将中原文化的种子播撒在琼州大地。他关心百姓疾苦,指导挖井取水,传授生产技术;他开办学堂,培养人才,推动文化发展。离开海南后,当地百姓感念他的恩德,经常到祠堂里寄托思念之情,将这份情怀代代相传。
抚摸着苏公祠古老的砖墙,指尖传来的是岁月的温度。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在诉说着苏轼与琼州的故事。他的诗词文章,不仅是文学瑰宝,更是人生智慧的结晶。在苏公祠,不仅能追寻他的足迹,更能从他的人生态度中汲取力量,学会以乐观豁达的心态面对生活的风雨。
因为还要赶下一站,我依依不舍地告别苏公祠。回望这座承载着千年文脉的古建筑,它宛如一位智者,静静地守护着历史,迎接着未来。苏轼的精神,如同浮粟泉的清泉,滋养着琼州大地;又如同那两棵古老的鸡蛋花树,历经风雨依然芬芳如初。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