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安天®下发布重磅新品,开启生物修复新篇章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20 17:38 2

摘要:修土复田,菌链未来。近日,“耕地质量提升与生物修复行动启动会暨菌安天®下2025新品发布会”在河南省郑州市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由河南安利绿色防控科技有限公司主办,吸引了50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渠道商参加。会议以微生物菌肥技术为核心,通过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土壤改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面对当前我国耕地质量下降、土壤生态持续恶化的困局,微生物菌肥技术正以“生物钥匙”之姿破局而出。

会议现场。

修土复田,菌链未来。近日,“耕地质量提升与生物修复行动启动会暨菌安天®下2025新品发布会”在河南省郑州市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由河南安利绿色防控科技有限公司主办,吸引了50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渠道商参加。会议以微生物菌肥技术为核心,通过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土壤改良革命,破解传统生物菌剂“效果优但成本高”的市场推广难题,开辟了“微生物活化+代谢物修复”双效协同的新赛道。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首席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高祥照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大面积提单产与水肥一体化作为核心任务。对此,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首席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高祥照在《修护土壤,提质增效》专题报告中表示,粮食增产新动能正从旱地开发中迸发。过去几年,我国粮食增产总量的70%源于旱地生产体系升级,这得益于降解地膜技术、喷滴灌设备等水肥一体化技术的突破,使高强度、反季节、连作种植成为可能。同时,集约化种植带来的土壤污染、地力衰退等问题也亟待破解。

正是在此背景下,菌安天下推动新品战略转型。“菌安天®下在叶面喷施领域已形成显著的土壤改良实效,此次依托五重菌株协同发酵技术进军冲施灌施领域,通过田间原位发酵实现亩均成本120元的技术突破,为破解‘高强度种植-土壤退化-产能危机’恶性循环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期待其在水肥一体化技术框架下,为耕地修复贡献可复制的实践范式。”在高祥照看来,菌安天®下打造的新模式,为耕地质量提升工程开辟了“技术迭代-模式创新-产业协同”的系统治理新思路。

中共河南省委咨询组研究员、原河南省人民政府参事、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张占仓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中共河南省委咨询组研究员、原河南省人民政府参事、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张占仓在会上表示,从战略全局看,耕地质量提升不仅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必然要求,更是推动农业绿色转型、实现 “双碳” 目标的关键路径。微生物菌肥作为绿色投入品的典型代表,通过激活土壤微生物群落、促进养分循环,既能减少化肥依赖,又能增强土壤固碳固氮能力,契合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

“河南安利绿色防控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微生物菌肥,通过菌株改造和活性代谢物质挖掘,在全国多地实现大田作物及经济作物减病降害增产,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提升。”张占仓认为,当前,全球农业正面临气候变化、资源约束等多重挑战,耕地质量提升和土壤修复改良已成为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必然选择。以菌安天®下为代表的微生物菌肥技术不仅能改善土壤环境,更能为农业提质增效提供新动能。

河南省工业大学粮食产业经济研究院原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汪来喜

微生物菌肥技术对粮食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战略价值。河南省工业大学粮食产业经济研究院原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汪来喜表示,当前我国耕地质量面临严峻挑战,农业农村部2025年土壤普查数据显示,22%的低质量耕地导致粮食单产下降15%~20%,河南等主产区因土壤板结酸化等问题,小麦蛋白质含量较20年前下降1.5个百分点,加工企业被迫依赖高价进口麦。

汪来喜认为,微生物菌肥技术可破解上述困局:河南工业大学在黄淮海平原的试验表明,使用复合微生物菌剂可减少30%化肥用量,提升土壤有机质0.3~0.6个百分点,小麦面筋指数提高15%;若在河南1500万亩麦田推广,年减施化肥45万吨,加工附加值增量超过30亿元。液体菌剂技术进一步突破,菌种存活率与养分吸收效率显著提升,如菌安天®下菌剂使蔬菜农药残留降低30%~40%,溢价达50%,构建了“健康土壤-优质原粮-高端加工”的新型价值链。未来微生物菌肥将向功能多样化、菌种精准化发展,助力粮食产业向绿色高端转型,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提供关键支撑。

菌安天®下发明人胡鉴

菌安天下发明人胡鉴发布了战略级新品“修土复田”,通过技术革新破解微生物菌剂应用成本难题。

胡鉴在演讲中透露,“修土复田”与菌安天®下实为同期注册的姊妹品牌,其技术储备已历时五年。“当前土壤修复产业正迎来爆发期,2025年市场规模预计突破1500亿元,特别是微生物菌剂领域将呈现指数级增长。”这位深耕生物技术领域的企业家指出,尽管菌安天®下通过滴灌、冲施技术已帮助很多农户实现增产,但亩均成本过高制约了市场普及,公司也因此痛失土壤修复市场的“大蛋糕”。

针对行业痛点,菌安天®下研发团队突破性开发出四合一复合产品体系。“这相当于把微生物发酵罐搬到田间地头。”胡鉴现场演示时比喻道,新产品通过优化菌群配伍和发酵工艺,在确保修复效果优于菌安天®下的前提下,将单次亩投入成本压缩至百元级,较原有方案成本下降约40%。经河南、广西等地试验,该方案可使盐碱化土壤有机质提升0.3~0.6个百分点,作物抗病率提高20%以上。

据介绍,“修土复田”采用云南省菌落生命科学研究院专利菌株,通过复合功能菌群协同作用实现“降解污染物-激活养分-促进吸收”的闭环修复机制。胡鉴特别强调,该产品组合突破性整合了土壤结构改良与营养协同增效技术,这不仅解决了种植环节的“贵”字难题,更让上喷下灌技术形成效果倍增效应。胡鉴表示:“从菌安天下到修土复田,我们始终以‘一瓶活菌安天下’为宗旨,让科技创新真正成为守护耕地红线的利器。”

河南安利绿色防控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高级农艺师邹文娜

会上,河南安利绿色防控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高级农艺师邹文娜系统分享了菌安天®下品牌五年来的市场运作经验,并发布全新产品战略,引发行业关注。

菌安天®下自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推动绿色农业与可持续发展的使命。邹文娜介绍,该产品采用纯生物菌剂技术,完全不含化学农药和激素,通过构建作物生长保护屏障,助力种植户增产增收,守护国人餐桌安全。“我们不仅关注作物叶面健康,新推出的根部灌施系列产品将与现有叶面喷施产品形成互补,构建从叶面到根系的立体防护网。”邹文娜现场展示了拳头产品矩阵,强调新技术能有效解决叶片和根部的营养吸收难题。

面对万亿级土壤修复市场蓝海,邹文娜着重剖析了菌肥冲施灌施领域的发展机遇。“只要延续已验证的成功模式,在菌肥冲施和土壤修复领域必将创造更大辉煌。”她透露,企业已打造“科研+生产+运营+媒体”四位一体的创新模式,将通过央视媒体、省级媒体及网络平台构建“海陆空”立体传播矩阵,为经销商提供从产品到营销的全链条支持。

在谈及渠道建设时,邹文娜特别向经销商发出合作邀约:“我们将持续投入资源支持合作伙伴,特别是在新媒体领域打造爆品市场,共同推动超级大单品销售。”随着菌安天下产品线的完善和服务体系的升级,这家深耕农业科技领域的企业正加速向“作物全生命周期服务商”转型。

微生物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秘书长仝振刚

微生物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秘书长仝振刚在《大单品:农资经销的“破冰神器”》 专题报告中犀利指出,当前农资行业正面临“货架拥堵、农户无感”的困局,破解之道在于打造技术硬核的“大单品”。他用“病入膏肓”形容耕地现状:全国四成土地因过度施用化肥农药导致板结、盐渍化及重金属污染,作物减产与病虫害频发已成常态。“土壤修复领域年增速超15%,这正是农资人转型升级的黄金赛道。”仝振刚强调,菌安天®下新推出的“修土复田”通过微生物菌群协同技术,既可实现亩成本百元级的土壤改良,又能带动门店30%的连带销售,“这不仅是商业爆品,更是端牢中国饭碗的科技担当”。

修土复田·菌链未来——耕地质量提升与生物修复行动启动仪式

本次大会通过政策解读、技术展示与产业实践相结合,成功构建了耕地质量提升的“国家战略-地方实践-企业创新”三维联动机制。菌安天下新品以其不可复制的菌株组合优势和田间发酵技术革新,率先实现“将发酵罐搬到田间地头”的产业突破。正如会议倡导的“健康土壤是文明存续的第一块基石”,这项融合微生物活化、土壤结构复原和有害物质降解的绿色工程,正为守护国家6.5亿吨粮食产能底线、培育1500亿元土壤修复产业注入新动能。会议以“修土复田是使命,菌链未来是希望,菌安天下是未来”的铿锵宣言圆满落幕,为我国农业绿色转型写下生动注脚。

编制 | 陈 蕾

审校 | 童 玲

监制 | 陆 璐

来源:中国农资传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