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食闻】“土特产”成了乡村致富“金钥匙”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20 16:28 1

摘要:小小“土特产”,一头连着农民增收,一头连着美好生活。一颗土豆鼓起万千群众钱袋子,一粒米撬动一方乡村经济,一颗苹果演绎富民强县故事……今年以来,各地持续做好“土特产”文章,不断拓展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小小“土特产”,一头连着农民增收,一头连着美好生活。一颗土豆鼓起万千群众钱袋子,一粒米撬动一方乡村经济,一颗苹果演绎富民强县故事……今年以来,各地持续做好“土特产”文章,不断拓展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发挥“土”优势

“土”是土特产行业的底色和根本,是其发展壮大的基石。简而言之,就是夯实产业本底,做强产品力。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产一方物。各地依托当地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把“土里土气”的农副产品变身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金元宝”。

近年来,贵州立足乡土资源,向山地要效益,因地制宜做好“土特产”文章,培育壮大主导产业。织金竹荪皂角、镇宁蜂糖李、麻江蓝莓、大方天麻、从江百香果……越来越多的贵州“土特产”走出大山,走向更广阔的市场。毕节市织金县山地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为竹荪、皂角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织金县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林地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从技术赋能、抱团发展、助农增收3个方面推进产业提质,实现了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织金县少普镇菜林村竹荪种植大户龙纯宏正忙着用竹耙将备好的腐殖土均匀撒在菌床上。“竹荪市场好,不愁销路,现阶段市场价能卖每斤50元。”今年,龙纯宏扩大了种植规模,基地产值保底100万元。

在猫场镇工业园内,贵州美滋堂食品销售有限公司内机器轰鸣声不断,工人们正熟练地对皂角米进行烘干、精选和包装,每天有不少于1.5吨的皂角籽需要加工。据了解,猫场镇已成为全国皂角米业加工和交易最大的集散中心。目前,织金县竹荪种植面积1.6万余亩,从事竹荪种植的农户约7万人,年干品产量预计1600吨,全产业链总产值达18亿元以上;皂角种植面积达52.07万亩,建成皂角精加工标准化厂房4000余平方米,带动4500余户1.5万余人灵活就业。

专家指出,聚焦挖掘农村资源,因地制宜培育一批乡村优势特色产业,宜经则经、宜养则养、宜渔则渔、宜林则林,让“独一份”农产品遍地开花。应在深入了解本地乡土资源“家底”、做好产业规划布局的同时,分析新的市场环境和技术条件,顺应消费需求适度调整供应链,以“无中生有”“有中更优”的智慧,将“特色”转化为“优势”。

打响“特”品牌

如果说“土”是定位,那么,“特”更像方位,主打闪光点,连接消费者。培育叫得响、卖得好的土特产,推动特色产业品牌化发展是关键。一方面,以标准引领提升产品品质,不断打造精品“土特产”。另一方面,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有21万余亩水产养殖面积,年产量占全省淡水产品总量的10%。在该区农业农村局局长顾月洪看来,要打通价值通道,必须要有品牌引领。对此,当地主打名为“南浔知味”的区域公用品牌,采取“线上线下双循环”。“有区域公用品牌领航,企业主体就能借船出海。这几年,我们线上搞直播带货,线下依托四大交易市场,还在上海设了4个鲈鱼直销档口,通过基地直供+电商赋能+定点专销模式,目前,优质水产品溢价15%以上,真正实现了好鱼卖好价、优品享优价的市场认同。”

专家指出,酒香也怕巷子深,打响“特”品牌,不是取个名字、喊个口号,也非形成“母子品牌”的物理组合这么简单,而是要突破传统营销模式,重塑品牌传播渠道。地方要聚焦“品牌提能”,引领消费升级新需求。比如分类别、有层次地建立完善“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矩阵,丰富专题推介、产销对接等展示展销平台,推动“土特产”跨界融合,培育新业态、新消费,开发多元价值。

拉长“产”链条

近年来,各地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持续深化生产、加工、流通、供应、销售“五端联动”,全面延伸“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产业链条,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实现乡村多元价值。通过产业融合延伸产业链,实现水平和垂直分工的全面发展,以“小特产”成就“大产业”。

走进山东省莱西市院上镇徐家屯村葡萄大棚,阳光玫瑰葡萄晶莹剔透。种植户徐源壕的3个大棚年收入30万元,而更大的财富密码藏在产业链延伸中:九顶庄园、归璞酒庄串联起66.67公顷酿酒葡萄基地,年产量500余吨;葡萄采摘、红酒品鉴、户外烧烤等文旅项目,让“种植+酿造+文旅”的融合链条年创收200余万元。一颗小葡萄,搭建起了葡萄架上的全产业链。

值得一提的是,为破解甜瓜、草莓等水果存放周期短、中途损耗高、滞销等难题,马连庄镇强村共富公司与青岛唯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建设项目,酿造啤酒、果酒。通过这种方式,每斤甜瓜可增加附加值12元,每斤草莓可增加附加值15元,苹果、秋月梨、阳光玫瑰葡萄等每斤可增加附加值10.5元。目前,企业每年可生产啤酒果酒1500吨,消化当地水果500吨,还为附近村民提供了帮扶就业岗位,增加村民收入数十万元。

专家指出,“美食+”“文旅+”“体育+”拓展消费场景,推动土特产从田间地头走向“餐桌游线”,三产融合让“土味”变“潮味”,打开了产业增值空间。

来源:中国食品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