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看甘肃(24)丨牛东林:守护河西宝卷 传承千年文化之光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20 12:02 2

摘要:“溯其源流,宝卷的种子早在唐宋时期的敦煌变文里悄然生根。农闲时节,小院的枣树下、热盈盈的土炕上、祠堂的雕花窗棂前,总聚着屏息凝神的人群。传承人手持泛黄经卷,时而婉转吟唱忠孝节义的动人篇章,时而激昂讲述善恶有报的警世故事。那些浸透人间烟火的词句,化作点点星光,照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刘姗

河西走廊的风掠过荒原,裹挟着丝路驼铃的余韵,悠悠岁月中,总有一缕清越的唱词穿透千年时光——那是国家级非遗项目河西宝卷在天地间的回响。

当老艺人的三弦声漫过金色麦浪,当月光辉映竹板敲击声,宝卷像一条璀璨的文化长河,流淌在河西儿女的血脉深处,滋养着每一寸精神沃土。

“溯其源流,宝卷的种子早在唐宋时期的敦煌变文里悄然生根。农闲时节,小院的枣树下、热盈盈的土炕上、祠堂的雕花窗棂前,总聚着屏息凝神的人群。传承人手持泛黄经卷,时而婉转吟唱忠孝节义的动人篇章,时而激昂讲述善恶有报的警世故事。那些浸透人间烟火的词句,化作点点星光,照亮了河西人民的精神长夜。”河西宝卷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牛东林介绍道。

“小时候,家里常常传出爷爷和父亲弹着三弦念唱宝卷的声音,那好听的曲调、朗朗上口的念唱和感人的故事情节,让我从小就对宝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牛东林回忆道。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宝卷的念唱活动却充满了温暖与欢乐。乡亲们的热情厚待、听卷人的积极参与,让小小的牛东林在心中埋下了传承宝卷的种子,“我觉得宝卷很神圣,我也想成为像爷爷和父亲那样的人。”

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非遗项目面临着诸多困境,《河西宝卷》也不例外。

牛东林坦言:“现在年轻一代对宝卷的了解和兴趣逐渐减少,传承人群体老龄化,念唱活动的频次也在降低。”娱乐方式的多元化,使得这种小群体自娱自乐的传承模式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但牛东林并没有因此放弃,他深知传承宝卷的重要性,“宝卷不仅是娱乐,更是一种教化,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是河西人民的精神食粮。”

为了更好地传承《河西宝卷》,牛东林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他积极组织参加各类非遗活动,利用抖音、快手等网络平台进行线上念卷,录制宝卷慕课,推动宝卷进乡村、进景区、进社区、进校园。

他深知,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让宝卷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于是,他编写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卷,宣传新事物,弘扬时代精神;在念唱形式上,增加三弦、二胡等乐器伴奏,增强音乐的感染力;在传播形式上,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拓展渠道,让更多人了解宝卷。

“创新是宝卷传承的动力,但也不能丢掉传统。”牛东林说,“我们要在保留宝卷独特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当代社会的需求进行创新。”他从题材、语言、表演形式、传播形式和传承人培养等方面入手,让宝卷既保留了传统韵味,又符合当代人的审美。

谈及《河西宝卷》的未来,牛东林充满期待:“我希望宝卷能从抢救性保护转换成创新性传承,真正走进城乡百姓的生活中,而不是只停留在玻璃展柜里。”他认为,传承人的待遇和培养是未来工作的关键,希望通过有关部门的严格考核,给予传承人相应的资格认定和经济补助,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到宝卷的传承中来。

“我现在的7个徒弟和十余名爱好者都在用不同的方式坚持念唱宝卷,我希望他们能坚守这份热情,不断提高念唱水平,把《河西宝卷》传承下去。”牛东林坚定地说。

“宝卷声起处,是河西大地永恒的精神坐标。”牛东林说,即使前路寂寥,这跨越千年的吟唱,永远回荡在文化的星空,照亮河西儿女的精神归途,成为这片土地上的文化记忆,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传唱中生生不息、绵延不绝,如璀璨星河,永恒闪耀。

来源:中国甘肃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