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郑洞国想回家养老,周总理说:你是起义将领,怎能种地?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20 13:05 2

摘要:1950年,周总理邀请郑洞国等起义将领到家中做客,面对这些曾经的老师,郑洞国内心充满愧疚。当总理问及他未来的打算时,郑洞国坦言道:“我打算回家种地。”

郑洞国曾是国民党抗日时期的名将,1948年在长春率部起义,毛主席曾公开号召其他国民党将领向郑洞国学习。

在与郑洞国会谈时,毛主席亲自为他点烟,这让郑洞国深感荣幸,也更加坚定了要追随毛主席的决心。

1950年,周总理邀请郑洞国等起义将领到家中做客,面对这些曾经的老师,郑洞国内心充满愧疚。当总理问及他未来的打算时,郑洞国坦言道:“我打算回家种地。”

周总理听后感到非常惊讶:“你是起义将领,拥有出色的能力,怎么能去种地呢?这岂不是浪费你的才华?”

郑洞国被总理的关怀深深打动,没想到中央不光没有责备他,反而有意重用他。很快在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支持下,郑洞国开始了新的工作岗位。

郑洞国

郑洞国是湖南人,黄埔军校的第一期学员,提到他考入黄埔军校的经过,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1924年,郑洞国在湖南长沙的商业专门学校读书时,得知孙中山将在广州创办黄埔军校,激动不已,立刻决定报名参加。可家人强烈反对,认为他性格憨厚,不适合从军,宁愿他安稳地在家成家立业,过上平凡稳定的生活。

即使家人反对,郑洞国依然决定跟随自己的心声,他召集了几位同乡,带着满腔热血连夜前往广州。

可当他们赶到广州时,才发现报名已经结束,郑洞国懊悔不已,焦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心中充满了失望。

就郑洞国在无法报名黄埔军校时,得到了同乡黄鳌的帮助,黄鳌将自己多余的名额转让给了郑洞国,但条件是他必须改名为“黄鳌”。郑洞国接受了这个条件,成功以“黄鳌”的身份进入了黄埔军校。

郑洞国

进入军校后,郑洞国和黄鳌被分到同一队,每次点名时总是同时回应“到”,这让他非常尴尬,为了避免被发现,郑洞国尽量避免与黄鳌一同出现。

但长期下去,郑洞国意识到这并不是长久之计,他决定向队长坦白了事情的经过,并提出要求,希望能通过一次单独考试来解决身份问题。经过校方商议,最终决定不让他重新考试,而是直接允许他改回原名,从此郑洞国终于解除了这个困扰。

北伐战争爆发后,郑洞国被任命为营长,负责进攻永定。战斗开始时,他带头冲锋,指挥部队灵活应对敌人进攻,迅速找到敌人的薄弱环节。经过短短半日激战,郑洞国的部队成功突破敌防,敌军溃败。

随后在梅州地区,郑洞国再次以同样的战术重创孙传芳的另一部分主力,缴获大量敌军武器。凭借屡次立功,他被迅速提拔为团长,年仅24岁。此后他继续带领部队攻克漳州、福州等地,敌军对他闻风丧胆。

孙传芳

可就在他准备继续推进革命时,蒋中正发动政变,大革命失败。郑洞国不愿参与内战,却也不想离开对自己有恩的国民党,陷入了极大的困惑和煎熬,接下来的几年,他过上了充满矛盾的日子。

1933年,日军占领东三省后,迅速向长城各口推进,国家危在旦夕,郑洞国焦急万分,强烈请求上级让他参战,并得到了战友们的支持,最终部队被派往战场与日军作战。

4月,郑洞国率领的17军2师4旅与日军在南天门一线展开了长达八昼夜的激烈战斗。作为先头部队,郑洞国和他的部队坚决与敌军抗衡,尽全力捍卫阵地。

战斗持续到最后阶段,士兵们的弹药几乎耗尽,粮草极度短缺,大家只能忍受饥饿,硬撑着继续作战。尽管如此,他们依然不退不乱,拼尽全力坚持了下来。

图片来自网络

终于援军赶到,局势有所缓解,可在撤退的途中,郑洞国却得到了令人心急的消息——83师的阵地被日军突破,敌军造成了惨重的伤亡。郑洞国听闻此事后焦急万分,立即决定带领部队折返回去,再次向日军发起反攻。

但此时敌军的攻势愈加猛烈,我方的阵地几乎被敌人完全占领,战斗局势一度非常危险。面对日军如潮水般的进攻,郑洞国带领部队进行顽强的反攻,然而由于敌军的压力过大,反复的冲锋最终没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在一次次反攻失利后,郑洞国下定决心亲自上阵,他脱下外套,握起钢枪,带领部队冲向敌人阵地。看到他亲自带头,士兵们士气大振,纷纷加入反击。

经过这场激烈的战斗,郑洞国的部队成功击退日军,最终取得了关键胜利,凭借这次胜利,1936年郑洞国被任命为第二师师长。

郑洞国

之后郑洞国的身影频繁出现在抗日战场的最前线,几乎参与了所有重大战役。在台儿庄战役、徐州会战以及攻占枣庄等战斗中,他与部队奋力抵抗日军,最终在战略配合下取得了震惊中外的台儿庄大捷,此时他已经升任第98军军长。

不久后,郑洞国的同学杜聿明发电报告知他,国民政府在战车部队基础上成立了中国第一支机械化部队——新编第11军,问他是否愿意担任荣誉第1师师长。

放弃军长职务去担任师长,似乎是任何人都不会做出的选择,但郑洞国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个挑战。他深知,新编第11军不光装备精良、兵力强大,更具备在抗日战场上发挥重大作用。

1939年初,郑洞国被任命为第5军副军长兼荣誉第1师师长。不久后,杜聿明升任军长。

杜聿明

同年12月,郑洞国指挥荣誉第1师参与昆仑关战役,负责主攻任务。他带领部队与日军第5师团激战20余日,最终成功全歼日军第12旅团,击毙敌旅团长中村正雄及部属5000余人,攻克昆仑关天险。

1943年10月,驻印中国军队在美国空军和工兵部队的支持下,一边修建道路,一边对印度的日军发起了进攻,最终在胡康河谷等战役中取得了重大胜利。在环境恶劣的亚热带雨林中,中国军队完成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战斗奇迹。

这场战斗的胜利,特别是在击败了有“丛林之王”称号的日军第18师团中,郑洞国的辛勤付出和无畏精神功不可没。

抗日战争胜利后,郑洞国被蒋介石从缅甸和印度战场召回,任东北剿匪总司令副司令,参与解放战争。作为曾在艰苦条件下奋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爱国将领,他内心却充满了对内战的复杂情感。面对同胞间的冲突,郑洞国深感痛心,但他也清楚自己的成就离不开蒋介石的支持。作为忠诚的军人,郑洞国始终记得蒋介石的扶持,并认为自己有责任回报这份恩情。

蒋介石

1947年,解放军快速突破松花江,国民党军节节败退。郑洞国誓死坚守阵地,虽然取得一些胜利,但国民党军伤亡惨重,优势也在解放军的攻势中迅速消失。蒋介石亲自前往沈阳指挥,虽稍有缓解,但大势已去,战败已成定局,蒋介石命令郑洞国誓死保住东北。

1948年,解放军成功解放了东北的辽宁、鞍山等重要城市,国民党在东北的防线已支离破碎,只剩沈阳、长春和锦州等几个重要城市为据点。周围的城市和防线几乎都已被解放军占领,此时国民党军的形势已经异常严峻,眼看着解放军逐步逼近,如果依旧顽固抵抗,最终的结局无疑是被包围,几十万国民党军将被困其中,形势堪忧。

面对这种局面,卫立煌多次指派郑洞国前往长春作战,但郑洞国认为此时放弃长春才是最佳选择。卫立煌劝说他:“身为军人,应以党国利益为重。长春防守坚固,只要认真防守,是可以坚持的。我全力支援你。”郑洞国感受到卫立煌的诚意,最终答应了任务。

卫立煌

可廖耀湘对此表示不满,他对郑洞国说:“长春不该您去,卫总司令是在把您送进虎口!”郑洞国只能苦笑。

10月14日,解放军成功攻占锦州,经过30小时激战,国民党在东北的防线彻底崩溃,当晚蒋介石命令郑洞国率部突围南撤。郑洞国眼含泪水给蒋介石发电报,表示通往关内的通道已被封锁,无法突围。

第二日,蒋介石再次下令:“必须突围,否则军法从事。”

中共中央了解郑洞国为人诚实、儒雅,周恩来曾希望他投诚,并以老师名义写信劝降,但因长春局势混乱,郑洞国没能收到信。

10月16日,郑洞国决定执行命令,准备在次日拂晓行动。然而10月17日,曾泽生率第60军起义,打乱了突围计划,行动中止。沈阳方面准备轰炸起义部队,但郑洞国表示:“他们是自己人,轰炸无意义,让他们走自己的路。”

最终士气低落的部队不再愿意与解放军作战,10月21日,长春解放,郑洞国和部队迎来了新生。

郑洞国全家福

蒋介石得知郑洞国投诚起义后,十分愤怒,为了保住颜面,他立即下令宣布郑洞国在战斗中阵亡。郑洞国的家人得知这一消息后痛不欲生,尤其是他的儿子,悲伤至极,跑到父亲“牺牲”的地方祭奠。

随着东北的全面解放,解放军经过时,郑洞国的儿子才得知父亲并未阵亡,且安然无恙,仍受解放军嘉奖。这让郑洞国的家人既惊讶又欣喜,同时他们也愤怒地斥责蒋介石的谎言与诽谤。

郑洞国见到解放军,尤其是东北野战军第一兵团司令员肖劲光和政委肖华时,感到非常局促。为了缓解郑洞国的紧张,肖劲光和肖华邀请他共进晚餐,这让他稍微放松了一些。

晚餐时,郑洞国提出了自己的要求:“不广播、不登报,不参加公开宴会,只希望回家做一个普通农民。”

肖华听后提议:“您愿意去哈尔滨看看吗?”郑洞国点头同意,他想亲眼看看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城市是什么样子。

肖劲光

在哈尔滨,郑洞国看到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生活安定、安居乐业,这与国统区物价飞涨、百姓生活困苦、日常充满不安的情形截然不同。

渐渐地,郑洞国的思想发生了变化,他开始阅读革命书刊、马列主义书籍以及毛主席的著作,逐步理解了为什么那么多人选择支持共产党。

通过学习,郑洞国的心态发生了转变,他在日记中写道:“原来我郑洞国被蒋介石耍了,走错了道路,差点掉进万丈悬崖。我违背了当初投身黄埔、反帝爱国的初衷,真是太糊涂了!”

1949年1月,郑洞国搬到抚顺,随着许多部下的遣散和重新分配,最终只剩下他一人。这一局面与他曾在饭桌上向两位将军的承诺密切相关,当时他曾表示愿意遵循党的安排,减少军队的干扰。

郑洞国(中)

一年后,郑洞国因旧病复发,决定离开东北前往关内治病。临行前,东北局负责人高岗特意会见了他,安排了宴请并带他看戏,表现出对他的极高礼遇。

在前往关内途中,郑洞国途经北京,肖劲光和肖华再次宴请了他,在全聚德的餐桌上,郑洞国向两位将军道歉,表示之前的不敬。肖劲光和肖华听后,只是笑了笑,表示完全理解他当时的心情。谈话很快转向了新中国建设,两位将军提到,希望郑洞国能为解放台湾贡献力量,郑洞国心中一紧,感到内心的矛盾,不知道如何回应。

在“起义”后的两年里,郑洞国目睹了新中国的崛起,解放台湾是势在必行的任务,但他从未想过自己会参与其中。可这两年里,共产党待他如贵宾,不仅安排他与家人团聚,还允许他回上海治疗。可每当想到自己可能要与曾经的敌人再度对立,他的内心便充满了矛盾与挣扎。

沉默片刻后,郑洞国终于将自己内心的想法坦率地说了出来。听完后,肖劲光和肖华虽然感到些许失望,但并未表现出不悦。他们依然保持着温和的态度,客气地对他说:“我们只是希望您能为人民贡献力量,至于具体做什么、如何做,我们完全尊重您的选择,绝不强求。”

肖华

在接受了肖劲光和肖华的宴请后,郑洞国意外收到了周总理要接见并宴请他的消息。多年过去,郑洞国没想到周总理还记得他这个黄埔军校的学生。

当郑洞国到达周恩来的住所时,他看到黄埔时期的老师聂荣臻和黄埔一期的同学、现任政务院参事李奇中也在场。大家久别重逢,气氛融洽,交谈间充满了欢笑与回忆。

在这期间周恩来关切地问郑洞国:“今后你有什么打算?”郑洞国沉思片刻,回答道:“我已经年老体衰,别无所长,打算回老家务农度过余生。”李奇中听后,幽默地调侃道:“好啊,你在老师面前还敢称自己老?”话音刚落,大家便哈哈大笑,气氛轻松愉快。

周恩来听后微笑着说:“你是起义的将领,怎能让你回去种地呢?你还不到50岁,还有许多时间可以为人民贡献力量。现在国家的建设才刚刚开始,很多工作等着我们去做。”

周总理与黄埔师生合影,前排右一为郑洞国

周恩来的话深深触动了郑洞国,他感动得无以言表。郑洞国回应道:“我会先回上海治疗,等身体恢复后,我会听从您的安排,尽我所能为国家贡献力量。”

1952年,郑洞国被任命为水利部参事,并在毛主席的提议下,成为国防委员会委员,参与国家机要工作。

某天他收到毛主席的金字请帖,邀请他到中南海作客,郑洞国感到受宠若惊,按约定日期前往中南海。到达后,他见到了贺龙、叶剑英等人,毛主席亲自迎接他并请他坐下,郑洞国没想到毛主席如此平易近人。

毛主席问道:“抽烟吗?”郑洞国答道:“抽。”随手拿起一支烟,毛主席马上起身为他点烟。这个细微的举动让郑洞国深感震撼,他意识到共产党领导人平等亲民,没有阶级差距。

毛主席

他反思自己过去在国民党的经历,想起蒋介石的专横与对下属的高高在上。相比之下,共产党领导人更注重与人民的联系,这种平等与关怀正是共产党能最终胜利的关键,也是国民党无法模仿的。

来源:侯哥说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