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又抬头?专家提示可控可治,防护注意做好这7点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20 10:58 2

摘要:刚刚松一口气,疫情又有抬头迹象?就在许多人以为“新冠已成过去”,却发现身边咳嗽、发烧、“阳了”的人悄然增多。医院门诊量上升,抗原试纸又成为抢手货。

刚刚松一口气,疫情又有抬头迹象?就在许多人以为“新冠已成过去”,却发现身边咳嗽、发烧、“阳了”的人悄然增多。医院门诊量上升,抗原试纸又成为抢手货。

是病毒卷土重来,还是我们自己掉以轻心?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变化,公众的焦虑再次被唤起。新冠是否再次威胁我们的健康?是否还像最初那般难以控制?

医生指出:虽有波动,但完全可防、可控、可治。关键是,我们是否做好了防护的“七道门槛”。

在经历了三年时间的全球性抗疫之后,人们对新冠病毒(SARS-CoV-2)不再陌生。然而,病毒的变异从未停止。

近期我国部分地区出现了新一轮感染小高峰,尤其以JN.1.7等奥密克戎亚型变异株为主,其传播力更强、隐匿性更高,部分患者甚至无症状传播,使得防控难度增加。这一现象不是疫情“回到原点”,而是病毒与人类博弈的新阶段。

从医学角度看,新冠已逐渐转化为一种“常态化管理”的疾病。世界卫生组织(WHO)早在2023年5月已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中国国家卫健委也明确表示,当前新冠病毒感染已纳入“乙类乙管”管理,强调精准防控、因地制宜、科学应对。

新冠的危害不容低估。虽然整体病死率已大幅下降,但对于老年人、有基础病患者、免疫力低下人群而言,新冠仍可能诱发严重并发症,包括肺炎、心肌炎、脑血栓、急性肾损伤,甚至死亡。

此外,部分感染者在康复后仍可能出现“长新冠”症状,如持续乏力、认知障碍、情绪波动、气短等,影响生活质量与工作能力。

从西医角度分析,新冠病毒通过呼吸道飞沫、气溶胶传播,进入人体后主要攻击呼吸系统,进而影响心血管、神经系统等多个器官。

病毒的变异让其具备更强的人群适应性与免疫逃避能力,因此即便接种疫苗者,也不能完全避免感染,只是能显著降低重症率与死亡率。

中医则认为,新冠属于“疫病”范畴,病因多与“湿毒”、“疫邪”、“瘀毒”有关。初期多表现为“风热犯肺”,中期易伤“气阴”,重者内陷“心肾”。

中医治疗讲究辨证施治,常以清热解毒、宣肺化湿、益气养阴为主,配合针灸、艾灸、汤药等方式,疗效显著。例如,国家推荐的“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颗粒”等中成药,在多轮疫情中均发挥了积极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中西医结合在新冠治疗中显示出独特优势。西医善于精准检测和重症救治,如使用抗病毒药物奈玛特韦/利托那韦(Paxlovid)、瑞德西韦等可以缩短病程,降低病毒负荷。

中医则在调理免疫、缩短康复周期、防治“长新冠”方面表现突出。两者互为补充,提升了整体治疗效果。

然而,也存在不足:西医抗病毒药物不适用于所有人,副作用大;中医治疗需精准辨证,个体化差异明显,且对急危重症支持有限。

因此,临床应根据病情分层管理,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而非盲目偏信某一体系。

那么,普通人应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防范新冠再度侵袭?医生总结出七大关键点:

第一,科学戴口罩。尤其在人群密集、通风不良的地方,如地铁、医院、电梯等,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依然是最有效的物理屏障。

第二,勤洗手、勤通风。病毒可通过接触传播,经手部进入口鼻。洗手应遵循“七步洗手法”,每次不少于20秒。居家或办公环境应每日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第三,做好疫苗接种。尽管病毒变异,疫苗仍是预防重症的“核心武器”。国家已启动新冠疫苗加强针接种计划,特别推荐老年人、慢病患者、医务人员优先接种。

第四,保持良好作息与免疫力。睡眠充足、饮食均衡、适度运动,是提高抵抗力的根本。中医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强调通过调养气血、疏肝理气提高免疫力。

第五,及时就医,避免拖延。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嗓子疼等典型新冠症状,应尽早就医,避免病情迁延。对于高风险人群,一旦确诊应尽快启动抗病毒治疗。

第六,警惕“复阳”与“长新冠”。部分人康复后短期内抗原转阴又转阳,或长时间出现乏力、胸闷等症状。此类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中医调理、康复训练,切勿忽视。

第七,心理健康同样重要。不要陷入“疫情焦虑”。正视病毒、科学防控,保持积极心态,是战胜疾病的重要保障。医生建议,每日适当冥想、深呼吸、户外散步,有助于情绪调节与免疫增强。

从医生的临床观察来看,当前新冠感染者多为轻症或无症状,症状以发热、喉咙痛、肌肉酸痛为主,重症比例显著下降。但个体差异大,不能掉以轻心。

尤其是曾感染过的患者,并不代表“获得终身免疫”,仍有再次感染的风险。多项研究表明,感染新冠后获得的免疫力大约维持6个月左右,之后保护效果逐渐减弱。

医生强调:“新冠不再是‘不可战胜的敌人’,但它仍是‘需要尊重的对手’。” 医学的发展让我们拥有了更多应对工具,但最根本的防线仍在于每个人自身的防护意识。每一次病毒传播波动,都是对社会公共卫生系统的考验,也是对个人健康素养的挑战。

政策层面已明确“乙类乙管”策略,即不封控、不停摆、不恐慌,但也不意味着放任不管。医生建议,未来新冠防控应坚持“三个结合”:个人防护与公共卫生相结合、医疗救治与健康教育相结合、中西医协同与科技手段协同相结合。

在医院一线,医生们看到的是真实的病情变化,也见证了患者从焦虑到康复的过程。他们呼吁公众,不必谈“新冠”色变,但也不应将其视作“感冒”。更不能因为“习惯了”,就放弃应有的警惕。防住传播链、守住健康线,仍需每个人的努力。

疫情改变了世界,但也唤醒了人类对健康的敬畏。新冠是否“再现威胁”,不在于病毒如何变异,而在于我们是否做好准备。防护的七个关键点,就是我们每个人手中的“护身符”。

参考资料: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方案(第十版)》,2024年发布

2. 世界卫生组织(WHO)新冠疫情动态更新

3. 《中华医学杂志》:新冠病毒变异株临床特征分析,2024年第15期

4. 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中医药在新冠防治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5. 中国疾控中心《新冠疫苗接种指南(更新版)》

6.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新冠病毒与免疫逃逸机制研究进展》

如需了解更多防护建议与最新疫情动态,请访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 或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网。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来源:影映绮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