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公权蒙诏帖临摹技巧,掌握方法事半功倍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20 12:02 6

摘要:如果你想临摹一个作品,第一件事不是拿笔就抄写,而是应该整体浏览一遍,再观察一下用笔,结字,章法布局。这样临摹更容易整体把握规律。

大家好这里是头条号我在黄山啊。

今天就分享一下如何临摹柳公权的蒙诏帖。

蒙诏帖是柳公权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行书作品。这个作品流畅,通达。写起来还是十分精彩的。

如果你想临摹一个作品,第一件事不是拿笔就抄写,而是应该整体浏览一遍,再观察一下用笔,结字,章法布局。这样临摹更容易整体把握规律。

这个行书作品在整体画圆轨迹重呈现外拓为主的线条,这时候你就会知道他写字时候毛笔大致居中的,左右两侧向外拓展用笔。那么手与笔的位置关系就把握住了。

这个作品最大的优点就是画圆轨迹都在纸上暴露无疑。很明确。这就给我们学习带来了直观感受。闭上眼睛仿佛看到柳公权先生提笔挥毫的场景。

整个过程蘸了两次墨,一个小作品就出来了。

调锋动作是书写连贯性的保障。在书写过程中,起笔行笔收笔过程中都需要不断调整笔锋,利用笔锋的状态达到下一笔理想状态。如果空中动作多,笔画干净,纸面保留的轨迹会减少,你就看不清书家用笔的逻辑。比如为什么大家说王羲之手札十七帖需要老师指导学习,不然不容易学进去就是这个道理。

柳公权这个作品暴露的多,他的调锋都在纸上完成。所以具备很好的参考价值。

因为这个作品更倾向于一笔书。这是唐朝的一笔书。如果你需要了解一下二王的书写逻辑,可以从王献之一笔书那里高手行笔轨迹。

比如上图你可以明确知道他的行笔路径。行笔路径就是我们说得画圆轨迹,画圆轨迹就是手腕转动笔得轨迹。这个轨迹把握住了,再去写这个作品那就轻车熟路了。

上图这个字整个行笔路线都在了,如果你是新手,你不要考虑那么多,你先把笔竖起来,跟着轨迹走笔,毛笔也不要考虑什么提按变化等等因素。就是跟着走。熟练好。

这样下去,笔画在笔画多的地方略微提笔,让笔画变细一些,笔画少的地方笔画粗些。这样很容易得到一个与之接近的字来。

上图行笔过程中他用藏锋比较多,线条质感明显颜真卿法。

中侧锋变换用。中侧锋变换是什么道理?其实道理很简单,如果你站着或者坐着,你的手拿毛笔,那么纸张离你的眼睛有远近,你方便的地方中锋自然会多,远的地方够不到,毛笔笔杆自然倾斜够过去,笔杆倾斜的时候侧锋就来了。所以一篇内容自然会有中侧锋。

如果你想持续输出中锋,你始终让纸张笔处于眼前舒适区就行了。比如站着书写,你写纸张上面你身子前倾,如果写下面你身子回收。这就是书写习惯决定的。如果你像崔寒柏那样坐着,自然会有中侧锋变换。道理是不是很简单?

红色侧锋,看到了吧,笔尖在绿色位置。这说明他的笔也有倾斜,横折过程中横画中锋勾直接带过来到了蓝色标记位置藏锋恢复笔尖状态下一笔中锋输出。

手舒适区在上图绿色位置,左侧部首就有侧锋到了右侧部分留在笔尖下,中锋更多。

上图手在居中位置。知道怎么判断的吗?左右大致相仿。如果手在右,左侧会被抑制,左侧红色标记横画就不可能写那么长,会变短。现在左右旗鼓相当,显而易见的,手在中间位置。

上图也是如此,柳公权用笔也是舒适区中锋,他也是变化的。估计柳公权书写姿态也是笔杆略正为主,不方便的地方倾斜笔杆。侧锋就来了。

总结一下:

用笔起笔露锋起笔为主,书写中笔画藏锋多。

外拓,这是整个过程中贯彻到底的,你如果用内擫为主,累坏了也写不出他的感觉。

一笔书,线条在纸面保留多,调锋都在纸上。

章法布局上,两笔墨,墨色轻重自然过渡。行与行之间大小错落,让行与行之间识读清楚,穿插避让自然过渡。

把握住了这些小技巧,蒙诏帖轻松拿下,其余的都是熟练功夫了。

好了今天就分享到这里吧祝大家日日精进!

来源:我在黄山啊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