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一则“教师威胁将学生从3楼扔下被行政拘留”的新闻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据媒体报道,某地一名中学教师在教育学生过程中情绪失控,对学生发出“信不信我把你从三楼扔下去”的威胁言论,相关视频在网络传播后迅速发酵。公安机关介入调查后,涉事教师因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被
近日,一则“教师威胁将学生从3楼扔下被行政拘留”的新闻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据媒体报道,某地一名中学教师在教育学生过程中情绪失控,对学生发出“信不信我把你从三楼扔下去”的威胁言论,相关视频在网络传播后迅速发酵。公安机关介入调查后,涉事教师因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被处以行政拘留。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个别教师的职业素养缺失,更折射出教育领域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促使公众重新审视师德底线、教育惩戒边界与教师心理健康等
从师德维度审视,这一事件更是对教师职业伦理的严重背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明确要求教师“关爱学生”“为人师表”。威胁性语言不仅可能对学生造成心理创伤,更可能破坏学生对教育者的基本信任。教师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引导者,其言行举止具有示范效应。当教育者自身成为恐惧的制造者,教育的本质便遭到异化。
事件背后,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是:为何本应春风化雨的教师会沦为语言暴力的施害者?这需要跳出个案,透视当前教育生态的结构性矛盾。
“升学率至上”的考核机制、家校矛盾的升级、非教学任务的挤压,使教师长期处于高压状态。当教师被迫在“管理者”“服务者”“教学者”的多重角色中疲于奔命,情绪管理能力可能被持续消耗。涉事教师的过激言行,某种程度上是职业压力超出承受阈值后的非理性爆发。
尽管《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已明确教育惩戒的尺度,但实践中仍存在“不敢管”与“过度管”的极端化倾向。部分教师因缺乏科学的惩戒方法培训,在面对学生违纪时易陷入“以暴制暴”的误区,将威胁、恐吓等不当手段误读为“树立权威”的必要方式。
**3. 心理健避免类似事件重演,需要从制度完善、能力提升、生态重构三个层面协同发力。
**1. 健全教师行为监管与支持体系**
- 建立师德负面清单制度,明确威胁、侮辱等“红线行为”的零容忍原则。
- 推行教师心理援助计划(EAP),将心理健康检查纳入教师年度体检,设立校内心理咨询室。
- 完善家长、学生匿名反馈机制,拓宽师德监督渠道。
**2. 强化教师情绪管理与沟通培训**
- 在师范教育与教师继续教育中增设“教育沟通艺术”“情绪管理”必修课程。
- 推广“非暴力沟通”工作坊,帮助教师掌握“描述事实—表达感受—提出请求”的沟通模型。
- 引入正向管教理念,指导教师用鼓励、倾听替代威胁、恐吓。
**3. 重构“以人为本”的教育评价生态**
- 改革单一升学率考核体系,增加学生心理健康、师生关系等柔性指标。
- 落实教师“减负清单”,减少非教学任务摊派,保障教师备课、教研时间。
- 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通过家长学校、社区讲座等方式引导理性教育期待。
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威胁将学生扔下楼的极端案例,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教育异化为“权力规训”的危险倾向。真正的教育,应建立在尊重、信任与爱的基石之上。唯有当教师摆脱“高压执行者”的角色枷锁,当学校成为滋养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教育才能回归其唤醒人性、启迪智慧的初心。这需要每位教育从业者的自律,更需要全社会对教育规律的敬畏与守护。
来源:珊珊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