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宜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古属雍州地。汉景帝二年(前155年),这里属左冯翊祋翊县,开启了它在历史舞台上的篇章。三国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泥阳县侨置祋翊,后更名泥阳县,属北地郡 ,西晋沿袭这一设置。东晋苻秦永兴二年(358年),宜君护军在祋翊故城设
宜君县位于关中平原与陕北黄土高原的交融之处。它宛如一本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书写着岁月的痕迹,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独特的地理风貌和动人的人文故事。
宜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古属雍州地。汉景帝二年(前155年),这里属左冯翊祋翊县,开启了它在历史舞台上的篇章。三国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泥阳县侨置祋翊,后更名泥阳县,属北地郡 ,西晋沿袭这一设置。东晋苻秦永兴二年(358年),宜君护军在祋翊故城设立,成为当时重要的军事据点。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宜君县正式设立,因县西川有宜君水(今耀县沮河)而得名 ,从此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北魏孝庄帝永安元年(528年),宜君郡的设立让宜君县的地位进一步提升,这里不仅是宜君县的治所,也是郡治所在地。此后,历经西魏、北周,宜君县的建制虽有变化,但始终保持着其独特的地域特色。隋开皇三年(583年),宜君郡被撤,石保县并入宜君县,属京兆郡 。义宁二年(618年),宜君郡再次设立,管辖宜君、同官、华原3县,郡治设在华原(今耀州)。
唐朝时期,宜君县的归属多次变动。武德元年(618年),改郡为州,宜君县隶宜州;贞观十七年(643年),宜州被撤,宜君县也随之废除;贞观二十年(646年),宜君县再次设立,属雍州;永徽二年(651年),县又被废;龙朔三年(663年),割中部、同官两县地,复置宜君县,并改属坊州;天宝十二年(753年),分宜君县地置升平县。五代和北宋时期,宜君县属延安府坊州。宋熙宁元年(1068年),升平县降为镇,归宜君县管辖,隶永兴路坊州 。金时,永兴路改为鄜延路,宜君县属鄜延路坊州。元时,鄜延路改为延安路,宜君县属坊州;至元六年(1269年),坊州被废,宜君县改属延安路鄜州。
明末至清初,宜君县属延安府鄜州。雍正四年(1726年),鄜州直隶省,宜君县仍归其所属。民国初期,宜君县属陕西省榆林道,后废道,属陕西省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中间还改属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48年3月10日,宜君县解放,建立人民政权,初属陕甘宁边区黄龙分区。1950年,黄龙分区撤销,改属陕西省延安专区(后更名延安地区行署)。1958年12月,宜君与黄陵合并为黄陵县;1961年9月15日,恢复宜君县制。1983年9月,宜君县划归铜川市辖地,一直延续至今。
宜君县地处子午岭山系东麓,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它多样的地形地貌。山川梁峁塬沟谷在这里并存,宛如大自然精心雕琢的画卷。全县地势西南高而东北低,自西向东呈阶梯状,仅东与东北部分为破碎黄土高原 。境内河流众多,雷原河、五里镇河、清河、山岔河等形成了4个小水系,还有东坪沟、岭里沟、东舍沟、孟黄沟水及白水河上游,它们年径流量合计6857立方米,占全县地表水年总量的88.5%,均流向东或东北进入洛河支流沮河或直入洛河 。这些河流不仅为这片土地带来了生机与活力,也孕育了丰富的自然资源。
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的宜君县,气候宜人,是大自然赐予的避暑胜地。近三年年均降水量772.7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59% ,平均海拔1395米,夏季平均气温19℃ 。这里森林覆盖率高达55.36%,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稳定在330天以上,综合指数多年位居关中63个区县之首,被誉为秦岭以北最大的一叶“绿肺”,被国家气候中心授予“中国气候宜居城市(县)” 。漫步在宜君的山林间,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感受着微风拂面的凉爽,仿佛置身于人间仙境。
在宜君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众多名胜古迹见证了岁月的沧桑变迁。
战国魏长城遗址蜿蜒而过,战国魏长城是战国时期魏国为防御秦国等而修筑的军事防御工程。其遗址主要分布在陕西、山西等地。在陕西境内,魏长城遗址从华阴市一直延伸到黄龙县,它沿着山势蜿蜒起伏,犹如一条巨龙盘踞在大地上,见证了两千多年前的历史风云和战争岁月,它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中国长城名录和第六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站在长城遗址上,仿佛能看到当年金戈铁马的战争场景,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勇气。
玄奘手植娑罗树历经千年风雨,依然枝繁叶茂。这棵树位于陕西省铜川市宜君县太安镇艾蒿洼村,树龄约1360年,属七叶树科七叶树属,树高约20米,胸围约380厘米,冠幅平均24.5米,树冠如伞,叶子似手掌,多由7个小叶组成,花如烛台,种子酷似板栗,也称阴阳果。
据史料记载,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玄奘法师自天竺国(印度)随身携带了那烂陀寺前娑罗树上的娑罗子。公元648年,唐太宗在玉华宫召见玄奘法师时,玄奘用一颗娑罗子治好了唐太宗的御马,唐太宗龙颜大悦,御赐两块宝地,玄奘将另外两颗娑罗子分别栽种在玉华宫的肃成殿和马场,艾蒿洼村所在地正是当年的马场。它不仅是佛教文化的象征,也是宜君历史的见证者。
北魏石窟群中的佛像雕刻精美,线条流畅,雕刻的线条简洁而不繁琐,通过简洁的线条勾勒出佛像的基本形态和特征,达到了以少胜多、以简驭繁的艺术效果。比如一些佛像仅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了袈裟的轮廓,却能让人清晰地感受到袈裟的质感和层次感。展现了当时高超的艺术水平,让人不禁对古代工匠的技艺赞叹不已。
姜女泪泉的传说为这片土地增添了一抹浪漫而又哀伤的色彩。
相传,孟姜女寻夫至此,得知丈夫已死,悲痛欲绝,泪水化作清泉。这个传说表达了人们对爱情的忠贞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成为了宜君文化的一部分。
云梦山鬼谷子的传说更是让宜君充满了神秘的气息。
相传鬼谷子在云梦山石壁上开凿了七星洞,在此传道授业,门下孙膑、庞涓、苏秦、张仪皆为名将名相 ,这里也因此有“中国古军事学院”之称。
鬼谷子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谋略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后人称为“智圣” ,他的思想和智慧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宜君的民间艺术同样丰富多彩,民间剪纸和农民画享誉海内外,宜君也因此被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宜君民间剪纸风格粗犷豪放、质朴夸张,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众多人的目光。每一幅剪纸作品都蕴含着宜君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它们或是描绘自然风光,或是展现民俗风情,或是讲述历史故事,无不栩栩如生。农民画则以鲜艳的色彩、独特的构图和丰富的想象力,展现了宜君农村的生活场景和农民的精神世界,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这些民间艺术作品不仅是宜君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在宜君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人物,他们的故事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虽然历史资料对宜君古代人物的记载相对较少,但每一个被提及的名字都承载着一段独特的传奇。
彭祖传说为颛顼玄孙,擅长养生,寿高八百,被尊为长寿始祖,其养生文化对后世影响深远。当地有传说当年彭祖从阎王爷的生死簿里勾划掉了自己的名字,阎王多次派人寻找未果。说是有一次两个小鬼生气了,推着农家场院的石碾子来回碰撞着玩,彭祖肉眼凡身,只能看见石碾子来回碰撞,看不见后面的小鬼身影。说了句“彭祖活了八百八,没见碌碡把锤打”,结果被阎王从生死簿里除掉了名字。
元代杂剧作家李潜夫,著有《包待制智赚灰阑记》,通过曲折故事展现司法智慧,在元杂剧中颇具影响力。
这些人物虽记载有限,却在宜君历史中留下独特印记。
在近现代,宜君人民为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积极投身革命,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壮丽的篇章,他们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将永远铭记在宜君人民的心中。
宜君县,这座历史与人文交织的魅力之地,正以它独特的风姿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探寻。它的历史、地理、人文,就像一部宏大的史诗,等待着更多的人去解读、去品味。近现代宜君涌现出众多革命英烈,以下为你介绍几位代表人物及其事迹:
白文范:早年投身革命,参与创建党组织,领导农民运动。1942年因叛徒出卖被捕,受尽酷刑仍坚贞不屈,最终壮烈牺牲,展现了共产党员的钢铁意志。
石生富:红军战士,在战斗中英勇无畏。1934年一次突围战中,为掩护战友突围,率部与敌军殊死搏斗,直至弹尽粮绝壮烈牺牲,用生命诠释了革命担当。
这些英烈用热血铸就了宜君的红色记忆,他们的精神激励着后人传承信仰、奋勇前行。
无论是古老的遗迹,还是动人的传说,亦或是精美的民间艺术,都让人们对这片土地充满了敬畏和热爱之情。在未来的发展中,宜君县将继续传承和弘扬自己的历史文化,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作者简介:李文杰,生于长安农村,毕业于西安市农业学校,为西安市农业农村局退休干部。中共党员。社会爱心人士,三农题材作者,曾发表多篇散文、诗歌或纪实文章、报告文学以及摄影作品等。
陕西省职工作协会员,西安市诗书画研究会理事,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墨海书画院高级院士。网络作家,当代优秀文学家。
作者写作方向:
重拾传统文化,挖掘历史遗留。
关注三农题材,野说风土人情。
来源:作者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