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国夫回忆 8 我成了红四方面军最先见到中央红军的首批人员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20 07:29 1

摘要:1935年1月22日,广昭战役开始之日,中央军委来电指示, 为配合中央红军渡长江进四川行动,令我军由川北向川西进攻,西 渡嘉陵江,突入敌后运动歼敌,策应红一方面军渡江北进。

作者:徐国夫

强渡嘉陵江

1935年1月22日,广昭战役开始之日,中央军委来电指示, 为配合中央红军渡长江进四川行动,令我军由川北向川西进攻,西 渡嘉陵江,突入敌后运动歼敌,策应红一方面军渡江北进。

为此, 我红四方面军总部紧急召开会议,决定离开川陕根据地,向嘉陵 江以西发展,并制定了具体作战方针。

然而,2月16日中央军委 再次来电告知,因敌人长江沿线布防严密,难以实现渡江入川计 划,暂作另图。

客人因敌未到,做好的一桌菜怎么办?吃!自己 吃!

常言道:船小好掉头。运用逆向思维理解,那就是船大难掉 头。

我红四方面军自作出新的作战方针后,即按此方针实施,对 川陕根据地放松了防守,四川一些军阀相继占领了根据地的部分 领地。因此,继续坚持原根据地亦有困难,故依然坚持已制定的 作战方针,按计划渡过嘉陵江,向川西发展。

嘉陵江,巴蜀名川要水,源出陕西礼泉凤县嘉陵谷,由北而 南,子昭化会合白龙江而倾流直下入长江。沿江两岸宽阔坦荡,堪 称天堑。

审视地理,总部决定实施偷渡与强渡相结合,多路突击,重 点突破。

其部署是:以三十军为主力,于苍溪以南的塔子山先派 小股部队偷渡过江,歼灭守敌,保证军主力渡江。

右路三十一军 于鸳溪口强渡;

我九军为左路,于阆中北强渡。

四军为二梯队,炮 兵配属主攻方向。

动员民众协助红军分别于三个方向扎造浮桥。徐 向前同志为战役总指挥。

准备工作是渡江成功与否的关键。部署已毕,全军上下便投 入了紧张的准备工作之中。

战争年代的机关与和平年代的机关最明显的不同点是没有固 定的办公地点,人到哪里,就在哪里办公。再一个特点就是前文 所说的:忙!战前忙,战中忙,战后忙,忙得焦头烂额。

战役部署一下达,我带九军政治部工作组立即进驻二十五师 主力团 —— 七十四团。上级规定的准备时间约一个月。从这时起, 我们工作组和部队一起投入了紧锣密鼓的准备工作。

白天我和战士们一起砍竹子,扎竹排。我们所住的阆中城北 涧溪口一带盛产青竹,村镇周围,房前屋后到处都是成片的竹林。 成竹一般都在碗口粗细,十余米高。砍倒成竹,去枝除杈,三四 米一截,粗细搭配扎成排备用。

夜间我们进行思想发动,针对那些不愿离开根据地,对渡江 信心不足的思想倾向进行教育。同时我们还派出侦察人员对渡江 作战方向进行秘密侦察;组织战士进行水下运动训练。

在正式发 出渡江命令前的几小时。我们趁着夜色迅速搭起了一条2米多宽、 200多米长的浮桥,为渡江做好了充分准备。

1935年3月28日凌晨1点多,徐向前总指挥发出了渡江命 令,除主攻方向的三十军一个团乘船偷渡外,三路主力部队同时 向江对岸进发。

我所在的九军二十五师七十四团是左路前头部队, 当跑至浮桥三分之二路段时,对岸敌人发觉,以猛烈火力进行封 锁,当时有许多人员中弹跌入江中。但我们没有退却, 一边还击, 一边加快步伐继续向前冲击。在团重火力掩护下,尖刀营迅速抵 达对岸与敌展开对垒,并很快击溃敌军防守部队,为全军按时渡 江提供了保证。

在渡江后与敌人争夺滩头阵地时,我的左脚负了轻伤。

勇夺剑门关

横渡嘉陵江之后,我九军一部在四军一部的配合下攻占南部 县城。我随另一部转道北进,直奔剑门关。

剑门关,现位于川陕公路之间,四川剑阁县东北。川陕公路 古为剑阁道,是大、小剑山峭壁间的古栈道。三国蜀相诸葛亮为 运送辎重粮草,在此凿山架木,飞阁通衢,始成剑阁道。此道北 抵汉中,南通成都。唐代于道中狭窄处置关,以两崖嵌峙,其形 如门,故称剑门关。

剑门关,古有“鸟道天险”之称。此关呈北高南低之势,72 座山峰峰峦叠嶂,如72头雄狮面北而卧,绵延20里,峭壁高耸 入云,似刀砍斧劈般拔地而起,其高逾20丈足,最低处也有10余 丈。

由北向南一条独路至两高峰之间沟壑处有一隘口,唐朝有人 建关门一座,三层结构,顶层可眼望,中层可餐卧,底层有硕大 铁门两扇,关启甚不灵便,需三五人操作。关闭门扇,若欲由北 向南入关实如登天。故此处便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

然而由南向北皆为起伏丘陵,并无险势。川军守敌邓锡侯认 为,嘉陵江上游面稍宽,水流平缓,有些地段涉水亦可渡过;而 下游水急涛汹,沿江防守坚固,料我军必弃下而从上游过江。此 时,胡宗南部于广元一线向南设防,置我军于广元、剑门关之间 狭小地带而南北夹击。故此,在剑门关的防御部署为面北防御。

可惜徐向前总指挥没按邓锡侯的设计行事,令我军偏偏在敌 人认为不可能的下游苍溪、阆中之间强渡嘉陵江,这一下,无险 可守的剑门关在我善长攻坚的红军面前易手即成定局。

3月29日,我红军于下游渡江成功的消息传至剑门关,守敌 便已惊恐不安。4月2日,当王树声副总指挥带领攻关部队抵近剑 门关前时,敌守关“门神”杨倬云已感末日将至。

我军攻关部署是:

一路出剑阁,经汉阳铺一带攻击前进,至 剑门场由西进攻;

一路沿五里坡方向由正南主攻;

我所在的九军 七十四团与三十一军一部出黑山观由东南发起进攻。

我一路攻击 方向虽无关北险势,但比其他两路攻击方向险恶多。顺势观察,山 势呈阶梯状,坡度约在六七十度,有一条沿石壁刻有梯磴的小路。 梯磴上长着斑斑苔藓,溜滑无比,即使闲暇时攀登也很艰难。

4月2日拂晓,王树声副总指挥发出攻击令,三路攻关部队从 不同方向分别向山顶攻击。山上守敌依托明碉暗堡和强大火力对 我军进行了严密封锁,因此攻击效果不明显。

我东南路因上山路线不利,速度更加缓慢。开始敌人还没有 发觉,后来一经发觉,加强了火力,因此,四五个小时,只有一 排人攀上不到一半路程。

11点多钟,天又下起了小雨,这就给我 们向上攀登带来了更大的困难,许多人攀上一段又滑下来,并造成了部分伤亡。当时我和团领导都急得头顶冒火。

此时,我南路部队冲上山顶,经过一番短兵相接的争夺后,占 领了关头阵地。

事后得知,当我军抢占了制高点后,敌人纷纷溃逃。敌团长 杨倬云见形势不妙,急令手下人抬出事先准备的银元向士兵发放。 结果一名营长未发下去几个人就中弹毙命。杨倬云自知大势已去, 前是悬崖,后有追兵,已身陷绝境,无可奈何,跳下悬崖。

4月2日黄昏,剑门关战斗全部结束,全歼守敌4个团,获长 短枪千余支。

剑门关得手,为我军出关向西发展敞开了大门。我四方面军 各部队迅速按计划展开,很快攻占了昭化,包围了广元。至此,嘉 陵江两岸中上游广元至南部之间200公里地段被我军控制。

川北王田颂尧防守不力,丢失剑门关,蒋介石大为恼火,手 令撤销了他二十九军军长之职,副军长孙震也被记了一大过。此 时的田颂尧羞愧沮丧、悲观落魄至极,带着残部灰溜溜地向川南 逃 去 。

从进川北到出川北,我红四方面军有过辉煌也有过失意,川 军虽得到沉重打击,但我红军也付出了很大代价。

我的哥哥徐国伍就是在1933年10月的宣汉战斗中光荣牺牲的。

1927年哥哥带 着我一起“打富人,救穷人,打土豪,分田地,”一起入团,一起 离开故乡参加红军,征战七载,饱受颠簸之苦,奔波之难。本想 待天下太平,同度祥和时光,哪知22岁就抛我而去,且未得一面 一言,实在让我悲痛不已。

我的好哥哥,弟弟在有生之年写出这本书,也算对你英年早 逝的在天之灵一个告慰吧!

懋功放歌

懋功为川西夹金山下的一座县城,它在我军的发展史上,曾 有着辉煌的一页。

嘉陵江战役后,我红四方面军又连克南部阆中、梓潼、青川、 平武、北川等9座县城,控制了东起嘉陵江,西迄北川,南起梓 潼、北抵川甘边界纵横150公里的广大地区,为继续向川西北和 甘南发展创造了有利态势。

但由于张国焘擅自放弃川陕革命根据 地,破坏了原定向川甘边发展的战略计划,使红四方面军陷于无 根据地依托的困难境地,被迫走上了艰难曲折的长征之路。

在此后的两个多月时间内,我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在徐向 前总指挥等领导的带领下,克服了重重困难,沿岷江南下,先后 控制了文镇关、雁门关,占领了汶川、理番等城镇。

此时中央红 军已由会理、冕宁北上。

为策应中央红军行动,红四方面军派出 三十军李先念政委率八十八师及九军二十五师、二十七师各一部 由岷江地区向西推进,于6月8日,歼灭川军邓锡侯一部,占领 懋功及之南的要镇达维,为两军会师扫清了障碍。

1935年5月下旬的一天,我正在一个连了解迎接中央红军准 备情况,一个通信员骑马跑来通知我到军部有事,我便随他一起 到了临时设置在一座庙中的军部。

从外面走进去,我发现孙玉清 军长、陈海松政委、政治部王新亭主任和二十五师韩东山师长都 在。

我一边敬礼,一边问:

“首长们叫我来有啥指示?”

陈海松政委看了看孙玉清军长,又看了看王新亭主任才对我 说 :

“徐国富,我们几个商量了一下,有项特殊任务准备交给你, 想听听你的意见。”

“只要领导信任我,我有啥说的。说吧,啥任务?”

“我们几个都脱不开身,决定让你这个组织部部长带几个人, 代表我们九军首长随二十五师韩师长他们一起西进,迎接中央红 军。”

自嘉陵江战役前,听说我红四方面军将与中央红军会师,大 家的心情就特别激动。

军政治部接连搞了多次教育,还提出了 “以实际行动为会师献礼”等口号。战士们听了这个消息,情绪特 别高涨,从连到师,层层发动,积极筹集粮食、羊毛、羊皮、盐 巴、茶叶、牛羊等物资以备慰问中央红军。

有人拿出了珍爱之物, 有的拿出了自己都舍不得穿的新军装、毛巾等,大家还纷纷编草 鞋,用牛羊皮缝制皮背心;撕羊毛,捻毛线,织毛衣、背心、袜 子等等。打起仗来也更加勇敢,会师成了大家精神上的寄托和思 想上的动力。我也将自己仅存的一套军装和一双布鞋献了出来。

红四方面军自组建以来, 一直独立作战,艰苦的战争 生活使我们始终盼望着能与中央红军会合,能早日见到中央,正 如一个四处漂泊的游子盼望见到亲人一样。

听说让我去迎接中央红军,当时我心里特别激动。但我又担 心如此重要的事怕自己做不好给我们的军抹黑。

这时孙玉清军长似乎看透了我心思,说道:

“不要有负担,放开胆子干,会干好的,我们相信你。”

王主任也说道:“没关系,有事多跟韩师长他们商量,没问题 的。”

我方面军派出接应中央红军的部队有三十军一个师,九军二 十五师七十四团和二十七师一个团,统归李先念同志指挥。

我九 军七十四团又是接应部队的前卫。因此我就成了红四方面军最先见到中央红军的首批人员。

我们由理番出发后, 一路上兴高采烈,激动无比。

6月8日我 们抵近懋功城, 一个冲锋就歼灭了敌两个营和部分地方武装的守 军。待后续部队到达后,我们又继续向懋功以南的达维镇进发,并 很快肃清了守敌。

然后我们便全体行动,征集住房,打扫卫生,砌 锅垒灶,搬运粮食、肉菜、衣物等,开始了紧张的准备工作。

派出的通信员回来报告,红一方面军的先头部队大约13日就 能到达维镇。这一夜我们大家几乎都没睡,准备工作虽然按计划 做得很充分,但我心里总像不踏实, 一遍又一遍地检查,有的标 语贴得稍稍歪了一点,我就让人揭下来重贴。

清晨,我们做好了 饭菜,便派了一拨又一拨人员到村外瞭望。直到下午两点多,有 人报告发现了红一方面军的先头部队。我和二十五师韩师长等一 行人赶紧迎出村外。

远远地,我们看见了飘摆的红旗。

越来越近,越来越近 ……

我们终于看清了他们的服饰和面孔。

这是一支疲惫的队伍:灰色的红军服,有的打了补丁,有的 撕裂了口子;八角帽有的出了洞,有的不知何去;汗水和灰尘在 脸上流下一道道污痕 ……

走在最前面的是一位圆脸中等身材的人。我们互相招着手向 一起走去,当还有十几步远的时候,他就伸出了手。

这时有人告 诉我他是中央红军二师四团杨成武政委。他也知道了我们的身份。 我和韩师长同时拉住杨成武政委的双手,不停地问候着。

这时我七十四团的战士们也都拥了上来,与中央红军四团的 战士们欢呼拥抱在一起,那个激动人心的场面持续了十多分钟。

这 时不知谁说了句:“赶紧让中央红军的同志吃饭吧!”我们才相互 携拥着向住地走去。

来到住地,我们端出水盆让中央红军的同志们洗脸洗脚,然 后统一聚餐。

谈呀,说呀,笑呀……直到深夜才休息。

一天后,我们在懋功又迎来了中央红军董振堂军团长率领的 第五军团。

五军团前身是冯玉祥属下的起义部队,家底比中央红军其他 部队好一些。我们看到五军团官兵队列比较齐整,衣服也比较干 净,一式的小平头(当时我们的部队都是光头),个别人手上还戴 着戒指。

董振堂军团长高大魁梧,和蔼可亲,既有长者风度,又 不失武将之威。

会师后,五军团的同志为我们表演了篮球赛(这 是我一生中第一次看见打篮球),晚上又进行了联欢,又是一场热 闹非凡的场面。

这就是1935年6月13日,历史永远记住了这个伟大的日子, 也记住了“懋功”的这个名字!

来源:大肥肥文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