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69年3月,301医院的病房里,69岁的徐海东躺在病床上,手指反复摩挲着被角,目光呆滞地望着天花板。
1969年3月,301医院的病房里,69岁的徐海东躺在病床上,手指反复摩挲着被角,目光呆滞地望着天花板。
监护仪的滴答声格外清晰,可他的心思全然不在自己虚弱的身体上——明天就是中共九大开幕的日子,而他至今没收到任何参会通知。
“八大的时候,毛主席每次开会都要问‘海东同志来了吗’……”老人喃喃自语,浑浊的眼睛里泛起涟漪。
1956年的中共八大,他还是中央委员,坐在会场前排,毛主席讲话时总会朝他的方向点点头。
可如今,床头的日历被翻得卷边,却始终没有一张会议通知单。难道真的像外面传的那样,自己成了“有问题”的人?
他想起1935年的深秋,陕北的黄土坡上,中央红军刚到吴起镇,战士们穿着露脚趾的草鞋,口袋里比脸还干净。
是他咬咬牙,把红十五军团仅有的7000大洋军费拿出5000,亲自用布包好送到毛主席手中。
那时毛主席握着他的手说:“海东同志,你这是为革命雪中送炭啊!”如今三十年过去,当年的“老哥哥”真的忘了吗?
徐海东
同一时刻,人民大会堂的小会议室里,周恩来总理正拿着笔,对着九大代表名单反复核对。
就在几个小时前,毛主席审阅名单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
“肖力是谁?”毛主席的手指停在一个名字上,眉头微微皱起。
当得知“肖力”是女儿李讷的化名时,他的脸色突然沉下来,钢笔在名单上重重划了一道:“我的女儿?去掉!”
工作人员为难地说:“可名额已经定了,补选来不及了……”
毛主席头也不抬:“警卫团的战士们日夜守着党中央,就从他们中间选一个。”
就这样,警卫团副区队长耿文喜的名字补了上去。
划掉李讷的名字时,毛主席的手顿了顿,目光继续往下扫。
突然,他的手指猛地停住,名单上密密麻麻几百个名字,却独独少了那个熟悉的“徐海东”。
会议室的空气仿佛凝固了,毛主席盯着名单,声音低沉:“一人向隅,举座为之不欢啊。”
这句话像重锤敲在周恩来心上。
他太了解毛主席了,当年在陕北,徐海东送来的5000大洋,让中央红军挺过了最艰难的寒冬
长征路上,红二十五军孤军奋战,为中央红军打开了北上通道。
这样的功臣,怎么能缺席党的九大?
总理立刻抓起电话:“通知相关同志,连夜开会,讨论徐海东同志的代表资格问题。”
凌晨一点,人民大会堂的灯光依旧通明。烟雾缭绕的会议室里,气氛有些紧张。
当周恩来提出“增补徐海东为九大代表”时,有人吞吞吐吐地说:“可是……他的历史问题还没完全查清……”
总理的眉头一下子拧紧了,手中的茶杯重重放在桌上:
“什么问题?毛主席早就说过,徐海东是‘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
当年中央红军没吃没穿,是他把家底都掏出来了!现在开九大,毛主席亲自过问他的名字,你们说该怎么办?”
说起这段往事,在场不少人都红了眼眶。
1935年的冬天,红十五军团刚在陕北站稳脚跟,徐海东听说中央红军来了,立刻召集供给部:“把所有家底都搬出来,先紧着中央的同志!”
战士们舍不得,他拍着桌子吼:“咱们少吃一口能饿死?中央红军要是垮了,咱们都得完蛋!”
5000大洋,相当于红十五军团三个月的伙食费,就这么全送了出去。
“毛主席说了,‘一人向隅,举座不欢’,徐海东同志不来,我们在座的谁能安心?”
周恩来的声音软下来,“他现在躺在医院,说不定正等着我们的消息。战争年代他跟着我们出生入死,现在党开会,能把他丢在一边吗?”
会议室里沉默了片刻,接着响起此起彼伏的“同意”声。
有人站起来说:“总理,我当年在红十五军团待过,徐军长的为人,没人比我们更清楚。他要是有问题,我们这些老战士第一个不答应!”
4月1日清晨,徐海东还在半梦半醒间,病房的门突然被推开。
两个穿军装的同志快步走到床前,语气急促:“徐司令,能出席今天的九大开幕式吗?”
老人猛地撑起身子,氧气袋的管子差点扯掉:“你们说什么?再说一遍!”“是毛主席提议的,专门让我们来接您!”其中一人红着眼眶,握住徐海东的手。
泪水一下子涌了出来。徐海东颤抖着抓住夫人周东屏的手:“快,把压在箱底的那套军装拿出来,帮我刮刮胡子……”
镜子里,他看着自己苍白的脸,想起1927年入党时的誓言,想起长征路上背着伤员走三天三夜没合眼,想起毛主席在窑洞里给他倒茶的情景……原来,主席一直都记得。
上午九点,人民大会堂万人大礼堂。
当徐海东在工作人员搀扶下,带着氧气袋走进会场时,不少老战友都愣住了——曾经威风凛凛的“徐老虎”,如今瘦得只剩一把骨头,走路都要靠人架着。
但他的腰板挺得笔直,军装洗得发白却整整齐齐,胸前的五颗勋章擦得锃亮。
毛主席在掌声中走上主席台,刚坐下就抬头环顾全场,突然开口:“徐海东同志来了吗?”
声音不大,却像一声惊雷。徐海东用尽全身力气站起来,胸口的氧气袋跟着起伏:“到!主席,我在这儿!”
整个会场沸腾了。
掌声如潮水般涌来,许多人抹着眼泪——他们记得,长征时徐海东的部队总是打前锋,一仗下来浑身是血
记得他在抗大讲课,用拐棍在地上画地图,说“咱们共产党人就是要为老百姓打天下”
更记得他多次让衔,说“我身体不好,给年轻同志多些机会”。
毛主席笑了,朝徐海东的方向微微点头。
那一刻,老人觉得胸口的闷气全散了,仿佛又回到了陕北的窑洞,回到了那个和毛主席彻夜长谈的夜晚……
九大期间,徐海东的座位被安排在主席台附近。
每天开会,他都让夫人把自己收拾得干干净净,哪怕坐着喘气,也要挺直腰板。
同志们来看他,他总说:“毛主席没忘了咱,党没忘了咱,这就够了。”
投票那天,他把王震叫到身边,声音虚弱却认真:“王老弟,我这腿不争气,走不动了,你帮我投个票吧。”
王震
王震红着眼眶点头:“徐大哥,你放心,我一定把你的心意带到。”
在他心里,徐海东不仅是战功赫赫的大将,更是手把手教他打仗的老大哥,是把最后一口炒面让给伤员的老首长。
会议结束后,徐海东回到医院,常常对着九大的文件发呆。
他知道,自己的身体越来越差,但能在主席台上听到那一声“徐海东同志来了吗”,这辈子值了。
他对夫人说:“当年送那5000大洋,我从没想过要回报。主席心里有咱,党心里有咱,老百姓心里有咱,这就是最大的回报。”
可惜,这样的温暖没能持续太久。
1969年10月,徐海东被疏散到河南郑州。
潮湿阴冷的小屋,简陋的医疗条件,让本就重病缠身的他迅速衰弱。
临终前,他握着夫人的手说:“别给组织添麻烦,我这一辈子,跟着党走对了……”
1970年3月25日,这位为革命奉献一生的老将军,带着对党的忠诚,永远闭上了眼睛。
如今再回头看这段往事,总让人忍不住红了眼眶。
毛主席划掉女儿的名字,却唯独记挂着徐海东,不是因为私人感情,而是因为他心里装着那些为革命流过血、出过力的同志。
“一人向隅,举座不欢”,短短八个字,道尽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任何时候,都不能让有功之臣寒心,不能让为人民服务的人孤单。
徐海东送5000大洋时,没想过自己将来能否当选代表;毛主席力挺他参会时,想的是不能让功臣被遗忘。
这一来一往间,是中国共产党人最朴素的情感:同甘共苦的战友,生死与共的兄弟,革命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