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陈毅法国勤工俭学6张合影,有学生照、兄弟照、同学中毒遗照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19 22:42 2

摘要:陈毅在战场上的骁勇善战,英姿飒爽,更是很多人的崇拜对象,鲜有人知他年轻时在法国留学时,勤工俭学,出国前还特意留下了一张全身照,作为纪念。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陈毅在战场上的骁勇善战,英姿飒爽,更是很多人的崇拜对象,鲜有人知他年轻时在法国留学时,勤工俭学,出国前还特意留下了一张全身照,作为纪念。

陈毅将军的老家是四川的,成年后和哥哥们一起走出四川出去闯荡,这是他18时在上海照相馆留下的一张罕见的照片,拍完之后就踏上了法国留学的路上。

画面中陈毅的精神劲十足,一身西装十分彰显他的男子气概,随着封建社会的崩溃,人们的生活也变得苦上加苦,直到1916年蔡元培、吴玉章、李石曾等等,为了促进中法两国的关系,在巴黎成立了华法教育会。

第二年,国内也成了教育会,同时也让很多人得到了一次来之不易的留学深造的机会,由于名额有限,再加上当时的经济条件不是很好,只能通过筛选,正如那句景点老话,机会永远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陈毅就是其中之一,作为进步青年前往法国留学,不是为了个人利益,而是更进一步增长知识,为日后救国救民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此时的出国留学非彼时留学,当时经费的缘故,只能赞助他们的路费,想要在法国生活下去,只能一边学习,一边勤工。

陈毅小时候在父母的教育下韬光养晦,小小年纪就饱读诗书,5岁便在隔壁村子的学堂念书,后来因为种种原因,他和父母前往了祖父家居住。

直到9岁,陈毅才跟着父母回了老家念书,15岁考进省立甲种工业学校,学的还是染织,可他天生就不是鼓捣机器的料,一门心思全在政治和文学上。

遗憾的是在1917年底,家里的经济情况已经承担不起陈毅的学费,不得不学上到一半时辍学,幸运的是,吴玉章他们正在成都办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也就是所说的去法国留学。

不收学费,陈毅和哥哥陈孟熙的想法也想到了一块,就这样兄弟二人前往了考试,还别说最后都考上了。

次年开春,开始正式选拔,兄弟俩又凭借着出色的成绩考入前30名,后来还得到了400大洋的津贴。

没过多久,在四川这座大山里就走出了20多个川娃,他们抵达重庆后,又前往了上海,由于当时爆发了一场运动,陈毅和哥哥还有其他人在上海等了一个月左右,才看到游船的到来。

海上晃荡了59天后,好不容易到了马赛港口,陈毅却因严重的脚气病,不得不在医院住了两个月,他的病情刚康复不久,就前往了巴黎。

在前往巴黎之前,陈毅还和同来的学生,在马赛港口留下了一张合影,他们个个身穿西装,气质非凡,这时的他们是秉承着救国心怀,满心期待在国外拯救一番学业,造福祖国。

令人心疼的是,等待这些留学生的不是美好的生活,和良好的学习环境,机会每一位勤工俭学的学生露出一样表情,薪水很低、工作也是苦力活。

据记载,当时陈毅被分到工厂当钳工车间的杂工,在工厂里干过这份岗位的都知道,这可不是一件轻松的工作,最关键的还是杂工,连喘口气都难,其中的苦可想而知。

那时候,有同学不是工伤就是生病,还有的实在熬不住,绝望中客死他乡,就连后来大名鼎鼎的邓小平。

也曾因一场重病在鬼门关前打转,还有一位来自四川的留学生,被分配到了化工厂工作,最后不幸因中毒而亡。

1921年,陈毅再也控制不住内心的悲愤,同数百名留学生跟着蔡和森、向警予他们跑去中国驻法公使馆请愿,抵制中法政府间的秘密借款。

然而,期盼而来的不是抵制,更不是为他们发声打抱不平,法国当局将陈毅和另外百余名个学生,被扣上扰乱治安的大帽子。

直接逮捕后,强行遣送回国,两年多的法兰西岁月,梦开始的地方,竟成了被驱逐的终点,回到上海后,陈毅和同学们一道,四处奔走,向社会揭露北洋政府那帮人的龌龊行径。

周总理还曾做过一些笔记,1921年,在法国一边学习,一边勤工的学生就有1579人,然而这在这一千多人之中,只有599人在不同的学校里学习。

还有200多人都在工厂里工作,令人感到惋惜的是,还有700余人在这里,既没有到学校里学习梦没有工作可做。

他们在这里不仅要饱受精神上的消耗,还要吃常人难以适应的苦力,王若飞就是2000多名留学生中之一。

他每天清晨5点起床,在钢厂里面工作8个小时后,才能挤出2个小时去学习。

相比他的遭遇,李立三就没那么幸运了,在法国的汽车厂工作,每天至少要做满13个小时,而且还得不停地搬运重物。

据陈毅回忆,当时他前往菜市场买菜时,都舍不得掏钱,这不是他小气,而是因为这些都是他的血汗钱,每掏出一法郎,心里都会感到痛。

被送回国后,陈毅等人也为那些还在法国苦熬的同学争取生计和学业,四川军阀杨森大概是看中了他的才气,请他出任重庆《新蜀报》的主笔。

不过这样的工作没有持续多久,后来陈毅到北京,进入了中法大学学习,22岁的他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那以后,工人运动、学生运动,哪儿有风浪哪里就有他。

人民网【2024-06-17】《留法勤工俭学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学习时报【2024-09-14】《陈毅诗词中的青松风骨》

文汇客户端【2019-05-20】《100年前,他从上海出发赴法国勤工俭学,70年前,他是新上海的第一任市长,陈毅家属捐赠珍贵史料在复旦大学展出!》

新京报【2019-03-27】《邓小平女儿、陈毅子女、周恩来侄女等人出镜的纪录片》

来源:大壮实验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