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68 年的越南战场,一场改变历史走向的突袭在春节的爆竹声中打响。当南越百姓沉浸在农历新年的喜庆中时,北越军队与越共游击队正从西贡(今胡志明市)的下水道、阁楼和伪装货车里悄然掏出 AK-47,一场让美国陷入舆论噩梦的城市绞杀战,即将在这座东南亚明珠上演。
1968 年的越南战场,一场改变历史走向的突袭在春节的爆竹声中打响。当南越百姓沉浸在农历新年的喜庆中时,北越军队与越共游击队正从西贡(今胡志明市)的下水道、阁楼和伪装货车里悄然掏出 AK-47,一场让美国陷入舆论噩梦的城市绞杀战,即将在这座东南亚明珠上演。
1968 年 1 月 30 日深夜,西贡街头飘着糯米香的年糕摊后,一名 "返乡士兵" 突然掀开军装,露出别在腰间的手榴弹 —— 这是越共精心策划的春节攻势开端。为了突破美军严密的节日戒备,北越指挥官武元甲玩了手狠招:让 3000 多名士兵化装成拜年的平民,把枪支藏在年糕盒、花轿甚至棺材里,跟着浩浩荡荡的返乡人流混进市区。当午夜 12 点的钟声敲响,这些 "拜年客" 突然掏出武器,对着 20 公里外的美军基地发射火箭弹,100 多个南越城市同时响起枪声,美军情报机构事前竟毫无察觉。
最致命的突袭指向西贡心脏:19 名越共敢死队员用炸药炸开美国大使馆外墙,端着冲锋枪冲进院子。正在值班的美军宪兵罗伯特・汤普森后来回忆:"我以为他们是喝醉的南越士兵,直到看见他们胸前绑着的炸药包。" 这场持续 6 小时的白刃战被美国 NBC 电视台全程直播,镜头里使馆外墙的弹孔和士兵尸体,成了美国民众第一次直观看到的 "战争真相"。
西贡旧城区(Cho Lon)的战斗堪称现代城市战教科书式绞杀。越共在每栋骑楼里设置狙击点,用床垫和砖石搭建三层火力网:顶楼打观察、二楼架机枪、一楼设诡雷。美军第 101 空降师的士兵约翰・史密斯记得:"我们每前进 10 米就有战友倒下,屋顶的狙击手专打领头的军官,街角的垃圾桶随时会炸飞整条街。"
更让美军崩溃的是地道战:越共利用百年前的华人排水系统,在地下搭建了四通八达的通道,白天从下水道突袭,晚上拖走战友尸体。在范五老街的一栋三层楼里,美军用火焰喷射器烧了 3 次,以为全歼敌人,没想到第二天黎明,地下室又冒出机枪火舌。这场持续 27 天的巷战,让西贡 20% 的建筑沦为废墟,街道上的弹孔密度达到每平方米 15 个,至今仍有老房子保留着当年的 "蜂窝墙" 作为战争纪念。
春节攻势的真正杀伤力不在战场,而在电视机前的美国客厅。美联社记者 Eddie Adams 在街头拍下的两张照片,成了压垮美国战争意志的最后稻草:
《西贡处决》:南越警察总长阮玉鸾当场枪毙越共俘虏,子弹击穿太阳穴的瞬间被精准捕捉。这张照片获得普利策奖,却让美国民众惊呼:"我们在支持一个什么样的独裁政权?"《战火中的女孩》:9 岁的潘金福被凝固汽油弹灼伤,赤身裸体在公路上奔跑惨叫。当这个镜头出现在晚间新闻,全美国的反战游行人数暴涨 300%,约翰逊总统的支持率暴跌至 35%。美国海军陆战队指挥官 Walton 少将后来承认:"我们在军事上打赢了每一场战斗,却在舆论战中输得精光。" 尽管越共在西贡战役中伤亡超过 5000 人,美军仅阵亡 246 人,但电视里血肉横飞的画面让美国百姓明白:这场 "拯救南越" 的战争,本质是一场看不到尽头的屠杀。
春节攻势持续 18 天,北越最终没能占领任何一座城市,但达成了比军事胜利更重要的目标:让美国相信 "越南战争无法打赢"。1968 年 3 月,约翰逊总统在电视讲话中宣布:"我将不再寻求,也不会接受党内提名连任总统。" 这句话,标志着美国越战政策的彻底转向。
这场战役更改写了现代战争规则:它证明城市游击战能通过舆论放大效应,让弱势一方用战术性损失换取战略性胜利。此后的车臣战争、叙利亚内战,都能看到春节攻势的影子 —— 用城市巷战消耗对手的民心与耐心,远比消灭多少敌军更重要。
站在今天的胡志明市街头,当年的独立宫已成为旅游景点,美国大使馆旧址变成繁华商场。但墙角的弹孔纪念馆里,那支生锈的 AK-47 和布满裂痕的钢盔,仍在无声诉说着:有时候改变历史的,不是宏大的战略部署,而是某个深夜里,从年糕盒中掏出的第一颗子弹。
互动话题:如果当年没有媒体全程曝光,春节攻势还能成为越战转折点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来源:哈尔滨小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