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真相往往很扎心:讲观点的视频本质是“知识分享”,用户认可你的观点,但未必认为“这与我需要花钱解决的问题相关”;讲产品的视频相当于“王婆卖瓜”,用户连“为什么需要这个产品”都没搞清楚,只会觉得“你在硬推”。
为什么你的视频变现难?因为你没搞懂“痛点营销”的底层逻辑!
一、变现困局,为什么讲观点和产品的视频总是“叫好不叫座”?
打开短视频平台,不难发现两类现象:
1.讲观点的视频
点赞收藏量高,但评论区鲜少出现“怎么买”“哪里有”的声音;
2.讲产品的视频
播放量平平,即便有咨询,转化率也低得可怜。
真相往往很扎心:讲观点的视频本质是“知识分享”,用户认可你的观点,但未必认为“这与我需要花钱解决的问题相关”;讲产品的视频相当于“王婆卖瓜”,用户连“为什么需要这个产品”都没搞清楚,只会觉得“你在硬推”。
核心结论就是——变现的本质不是“输出内容”,而是“激活需求”。真正能赚钱的视频,永远在解决一个问题:如何让用户看完后立刻想掏钱?
二、痛点视频的核心,不是“描述问题”,而是“制造行动指令”
很多人误以为“痛点 = 客户遇到的具体问题”,于是在视频里罗列“孩子叛逆”“夫妻冷战”“职场焦虑”等现象,但结果往往收效甚微。为什么?
因为痛点的终极目标不是“让用户知道问题存在”,而是“让用户必须立刻解决问题”。有效痛点的黄金标准——看完视频后,用户必须产生 3 种反应:
1.共鸣感:“这不就是在说我吗?”
2.紧迫感:“这个问题必须马上解决!”
3.指向性:“只有你能帮我解决这个问题!”
三、三类客户分层,用痛点视频覆盖,“全生命周期需求”
根据用户对问题的认知程度,我们可以将客户分为三类,对应三种痛点激活策略。学会这招,相当于打开了“从 0 到 1 创造需求”的流量密码。
1.第一类客户:未意识到问题的“沉睡者”
1)典型特征:对现状习以为常,认为“问题不存在”或“不是大问题”。
2)案例:做家庭教育的你发现“孩子超过 10 天不说话 = 亲子关系预警”,但家长却觉得“青春期孩子都这样,过段时间就好”。
3)痛点激活策略:制造认知冲突,用数据和场景打破“正常”假象。
4)内容公式:具体现象 + 专业解读 + 后果预警
5)示范内容:“如果孩子连续 7 天没主动和你分享学校生活,不是“安静”,而是亲子关系“亚健康”的信号!根据青少年心理研究数据,超过 14 天零沟通的家庭,孩子青春期叛逆概率提升 83%,成年后与父母疏远的比例达 67%。你以为的“正常”,正在悄悄摧毁孩子对你的信任。”
6)核心目标:让用户从“无感”到“原来这是个严重问题”,建立初步需求。
2.第二类客户:知道问题但不急着解决的“拖延者”
1)典型特征:承认问题存在,但认为“可以等等看”“影响不大”。
2)案例:家长知道“孩子不愿沟通”是问题,但总说“等他考完试再说”“等暑假送他去夏令营就好了”。
3)痛点激活策略:放大后果严重性,用“时间焦虑”和“不可逆损失”倒逼行动。
4)内容公式:问题持续时间 + 具体危害 + 时间临界点
5)示范内容:“当孩子连续 2 个月拒绝和你沟通时,黄金修复期只剩 3 个月!青春期前未建立沟通模式,孩子会形成“情感封闭惯性”,成年后 90% 会出现“报喜不报忧”“回避亲密关系”等心理障碍,且亲子信任裂痕一旦形成,终身难以完全修复。你拖延的每一个月,都在增加 10 倍解决难度。”
6)核心目标:让用户从“可以拖”到“必须马上解决”,产生消费紧迫感。
3.第三类客户:知道问题且想解决的“行动者”
1)典型特征:明确需求,正在主动搜索解决方案(如已搜索“亲子教育课程”的家长)。
2)痛点激活策略:直击解决方案,用“差异化价值”替代“同质化功能”。
3)内容公式:痛点场景 + 产品方案 + 对比优势
4)示范内容:“孩子叛逆不愿沟通?我们的“3 天破冰计划”已帮助 2000 + 家庭重建沟通:
专属导师 1v1 分析行为动机,精准定位沟通障碍;
定制“角色互换”互动游戏,让孩子主动打开心扉;
附赠《青春期心理手册》,帮你读懂孩子行为背后的真实需求。
5)核心目标:让用户从“我需要解决方案”到“我必须选择你”,缩短决策路径。
四、为什么只讲产品,会陷入“内卷死循环”?
1.现实很残酷
主动型客户(第 3 类)仅占市场 10%-20%,且这类用户会同时对比 5-8 家竞品,最终陷入价格战。真正的增量市场在第 1 类和第 2 类客户—— 他们不是不需要你的产品,而是“还不知道自己需要”!
2.举个扎心的例子
90% 的家长不会主动搜索“亲子沟通课程”,但 80% 的家长在意识到“长期不沟通可能导致亲子关系断裂”后,会产生消费意愿。
3.结论
只做第 3 类客户,是在“红海”里抢存量;覆盖前两类客户,才是在“蓝海”中创造需求。
五、实操指南,三步搭建“痛点金字塔”内容矩阵
想要提升变现效率,建议按以下比例分配内容:
1.顶层引流(第 1 类客户):50% 内容占比
1)形式:用“问题 + 数据”制造悬念,如《孩子房间门锁频繁反锁?这 3 个信号 90% 家长都忽略了》。
2)目标:扩大流量池,吸引“潜在需求人群”。
2.中层转化(第 2 类客户):30% 内容占比
1)形式:用“后果 + 案例”强化焦虑,如《拖延解决亲子矛盾的家长,5 年后都在为这 3 件事后悔》。
2)目标:筛选精准用户,将“观望者”转化为“意向客户”。
3.底层成交(第 3 类客户):20% 内容占比
1)形式:用“方案 + 对比”建立信任,如《同样是亲子课,为什么我们能让孩子主动开口?3 大核心差异解析》。
2)目标:加速决策,促成直接成交。
六、结语,痛点视频的终极心法,从“发现问题”到“创造刚需”
初级创作者在“描述问题”,中级创作者在“激发焦虑”,而高级创作者在“提供明确的解决方案 + 行动指令”。记住:用户不会为“问题”付费,只会为“解决问题的紧迫感”和“不可替代的信任感”付费。所以,下次做视频前,先问自己 3 个问题:
1.这条内容能让哪类客户产生“这说的就是我”的共鸣?
2.看完后,用户会觉得“这个问题必须现在解决”吗?
3.我有没有清晰地告诉用户“为什么必须选择我”?
想透这三点,你离“高变现视频”就不远了!
来源:A丝路赞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