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街头巷尾感冒药柜台前的队伍又开始排起了长龙。有人咳得直不起腰,有人刚转阴没几天,又开始发烧流鼻涕。“不是说得过一次新冠就免疫了吗?怎么又来了?”这恐怕是最近不少人内心的疑问。
街头巷尾感冒药柜台前的队伍又开始排起了长龙。有人咳得直不起腰,有人刚转阴没几天,又开始发烧流鼻涕。“不是说得过一次新冠就免疫了吗?怎么又来了?”这恐怕是最近不少人内心的疑问。
“阳过”这个词,曾经代表着“安全牌”,如今却成了二阳、三阳甚至四阳的前奏。国家卫健委在今年早些时候发布的数据引发了新的关注:已有明显趋势显示,部分“阳康”群体在间隔几个月后,再次感染的比例正在上升。
这不禁让人开始怀疑:疫苗还管用吗?打了那么多针,究竟挡不挡得住这个反复无常的病毒?
说到底新冠并没有像我们希望的那样,彻底“走远”。它只是换了个方式,悄无声息地在我们的生活中留下痕迹。它不像曾经那样轰轰烈烈地卷土重来,而是以一种“回头客”的姿态,悄悄敲开我们的门。
就像老年人常说的那句话:“这病啊,是个赖皮货,赶都赶不走。”
其实病毒从来不讲道理。你觉得你赢了,它却在暗处换了副面孔,等你松懈了再来一击。特别是新冠病毒,它可不是“讲义气”的老朋友,而是个反复无常的“变脸王”。
这一次,“阳过”的人再次中招,说明什么?病毒变聪明了,还是我们的免疫力撑不住了?
从医学角度看,原因其实并不复杂。首先人体的免疫保护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减弱。不管是自然感染还是接种疫苗,抗体水平都会在几个月后慢慢下降,变得不那么“硬气”。而新冠病毒又特别擅长“伪装”——它的变异速度堪比春天的柳絮,飘忽不定。
更扎心的是,不少人以为自己年轻、身体好,就不怕病毒,结果却比谁都中招得快。
我们临床上见得太多了。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去年“阳”了一次,觉得自己已经是“战士”了,结果前阵子又来了个反复高烧,嗓子疼得连水都咽不下。检查后发现,还是新冠,只不过是新的变异株。这说明什么?病毒在变,我们的免疫系统却跟不上节奏。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的监测数据,截至今年四月,全国已发现多种新冠变异株共同传播,其中XBB系列变异株占据主导地位。这些新株不仅传播力更强,部分还具备了免疫逃逸能力。就是说,你身体里原本的“抗体军队”,可能认不出这些“新面孔”了。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阳过”还会“再阳”,甚至“多阳”。免疫力不是铜墙铁壁,更不是一次管一辈子。
那疫苗到底还有没有用?这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答案是:有用,但不是“护身符”。
疫苗的作用,不是让你永远不得病,而是在你感染后,帮你把病情压住,不让它闹得太凶。就像雨天穿雨衣,不代表你一点都不湿,但至少不会被淋成落汤鸡。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和我国疾控中心的研究,接种过疫苗的人,即便再次感染新冠,出现重症和住院的比例明显低于未接种人群。这在老年人和基础病患者中尤为明显。也就是说,疫苗可能救不了你不发烧,但能让你不进医院。
但也要承认,疫苗的保护力不是一成不变的。特别是面对不断变异的病毒株,原有疫苗的“识别力”会下降。这就好比你给家里安了个防盗门,但小偷换了新技巧,门再厚也可能挡不住。因此,及时接种加强针,特别是针对新变异株的疫苗,仍然有其现实意义。
在临床上我们看到不少老年患者,如果没有及时接种加强针,感染后的恢复过程明显更慢。有些人甚至因为病毒诱发基础病恶化,进了ICU。
这也提醒大家,身体不是一台永动机,尤其是年纪大了,系统更新得慢,病毒一来,防线就容易崩。
还有一个被很多人忽视的现实是:“阳过”并不等于“免疫过关”。有研究显示,尤其是感染轻症或无症状的人,产生的抗体水平较低,保护时间也更短。所以别以为自己上次只是喉咙痒痒,这次就能安然无恙。
你以为病毒是考试,考过一次就不用再准备?不,它是个随时改题型的老师,专挑你没背熟的部分下手。
更关键的是,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在给病毒“开门”。熬夜、压力大、饮食不规律,让免疫系统疲于奔命。很多人嘴上说注意健康,实际却天天跟外卖和奶茶打交道,身体早就不是原来的“本钱”。
新冠病毒不会因为你去年“阳”过就对你网开一面,它只关心你现在的免疫状态。它不看历史成绩,只看你当下的“抵抗力余额”。
在这方面,我们也可以从其他国家得到一些经验。以日本为例,该国卫生部门在去年底的一项研究中指出,接种过三针疫苗的人群,在面对XBB变异株时,重症率下降了近六成。这说明,疫苗不是万能的,但它是我们手中最强的“减震器”。
那我们还能做些什么?除了疫苗,生活习惯的调整同样关键。别再熬夜到凌晨才睡,也别总想着“年轻人扛得住”。我们身体的免疫力,像是一个勤奋的工人,你不让它休息,它哪还有力气打仗?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改变对“阳过”这件事的认知。它不是一张“护身符”,更不是“免疫通行证”。它只是你和病毒交战的一个回合而已,未来还有许多回合要打。
真正的安全感,不是来自一次感染后的轻松,而是来自你持续的警惕和对健康的敬畏。
就像有句话说的:“你不重视健康,疾病就会提醒你它的存在。”
新冠病毒的“回马枪”不仅是一场医学挑战,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考验。它逼着我们反思,我们对“健康”这两个字,是不是太随意了?
如果你已经“阳”过,那就更要警惕。不是因为你更容易感染,而是因为你可能更容易放松警惕。而这,正是病毒最爱的一点。
这一次的反复,其实是在提醒我们:健康这件事,不能靠侥幸,更不能靠一次好运。
参考文献: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4年全国新冠病毒变异株监测周报》
2. 中国疾控中心《新冠疫苗加强针接种效果分析报告》
3. 世界卫生组织《2024年全球新冠病毒变异趋势与疫苗适应性研究》
4. 日本厚生劳动省《XBB变异株感染风险与疫苗保护力研究报告》
来源:心内科孙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