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斗升级,700亿娃哈哈陷危机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19 19:46 1

摘要:面对汹涌的舆情,娃哈哈在15日当天连续发声。一方面通过官方渠道声明了纯净水代工一事,另一方面则向媒体回应了此前的一系列风波。但不管是站在消费者角度,还是相关员工以及企业的立场,这些声明似乎都缺乏真诚,并存在甩锅嫌疑。

从年初的年终奖缩水,到商标转让、多地工厂停工、员工集体维权等多项争议事件,宗馥莉执掌下的娃哈哈,似乎越来越偏离原本稳定的发展轨道。

5月15日,“娃哈哈纯净水由今麦郎代工”一事,再次将其推上热搜。

面对汹涌的舆情,娃哈哈在15日当天连续发声。一方面通过官方渠道声明了纯净水代工一事,另一方面则向媒体回应了此前的一系列风波。但不管是站在消费者角度,还是相关员工以及企业的立场,这些声明似乎都缺乏真诚,并存在甩锅嫌疑。

有业内人士表示,娃哈哈风波表面看是商业决策失误,实则撕开了家族企业代际传承的暗疮。

01 每瓶水赚2分,今麦郎背不动锅

代工事件的起因,是标注着“今麦郎代工”的娃哈哈纯净水被消费者发现,并上传至社交平台。

随着内容热度持续走高,吃瓜网友们随后发现,自2024年起,部分娃哈哈纯净水的生产商包括今麦郎隆尧、河源、咸宁、汤阴等多家分公司,外包装也与娃哈哈工厂生产的纯净水有些许不同。

随着舆论发酵,娃哈哈的反应并不慢,其迅速在微博发布声明承认与今麦郎存在代工关系,但表示因“个别批次产品未通过出厂检测”,已于今年4月终止合作,并强调在售产品均符合国家标准,未来将坚持自有生产模式。

但这份直接指向代工产品质量问题的声明,却让今麦郎陷入了难堪境地。

5月16日上午,今麦郎董事长范现国接受新华网采访,针对代工娃哈哈纯净水一事做出说明。

范现国表示,去年娃哈哈纯净水销量暴增,娃哈哈公司为保障市场需求,在全国寻找瓶装水代工厂,经过筛选后发现今麦郎在全国有26个生产基地,具有运输半径短的优势,可以降低运费,同时今麦郎115条饮料流水线中有32条高速流水线,基于这样的生产规模和性价比,最后双方达成协议。

他同时表示,在去年销售旺季蓝标水产能紧张的情况下,今麦郎仍优先支持娃哈哈。此外,他在采访中称一瓶蓝标水的净利润为2分钱。

从去年5月份洽谈合作到今年5月,今麦郎共为娃哈哈代工生产了5000多万箱,相当于12亿瓶的纯净水。据其介绍,今麦郎自己的饮用水产品包括蓝标水、凉白开、今矿每年销售量达120多亿瓶,而娃哈哈代工产品占到其自身产能的10%左右。

值得关注的是,娃哈哈在此前发布的声明中提到,自2025年4月起,娃哈哈已终止与今麦郎的合作。但在采访中,范现国提到的合作截止时间为今年5月。

据时代财经报道,他们此前获得的一份资料显示:娃哈哈方面与今麦郎的合作开始于2024年5月。委外加工合作中,委托方为杭州宏诚食品饮料有限公司(下称“杭州宏诚”)与宿迁恒枫饮料有限公司(下称“宿迁恒枫”)。杭州宏诚由宗馥莉旗下的宏胜集团全资持股,宿迁恒枫由Honour Bright Investments Limited(即娃哈哈系离岸公司之一荣辉投资有限公司)持股90%,宏胜集团持股10%。代工方则包括6家今麦郎旗下饮品公司。

在天猫平台上,娃哈哈纯净水596ml*24瓶的价格为38.9元,今麦郎纯净水550ml*24瓶的价格为27.9元。虽说克重不同,但其中1L左右的差距,也不至于相差11元。

这也不由得让很多消费者发出灵魂拷问:“既然娃哈哈和今麦郎的纯净水都来自同一条生产线,那么为什么不喝更便宜的今麦郎呢?”

02 关停自家工厂,也要外部代工?

老实讲,在饮品厂商之间,代工生产这种模式其实并不稀奇。只要相关产品符合国家标准、厂商委托标准,那么在一定程度上“代工品”和“原产品”也将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但回望娃哈哈近期的舆情事件节点分布图,可以发现其代工风波并非偶然,其背后暴露出企业长期积累的内部隐患。

凌雁管理咨询首席咨询师、餐饮及食品行业分析师林岳分析认为,“代工生产模式在饮用水产业并不少见,但是作为头部品牌的娃哈哈来讲,委托其他厂家生产的动机存疑,一般来看通常是自有产能无法满足销售,或是考虑降本增效,将非核心产品进行外包。”

合理情况下,是娃哈哈自身产能不够,所以找人代工。但宁可找外人代工,也要关停自己的多家工厂,意欲何为?

自2024年2月份,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去世,其女宗馥莉接棒后,与娃哈哈员工的内部摩擦不时传来,近期市场上也再次传出娃哈哈工厂停工和员工投诉维权的声音。

被关闭的10余家分厂里,部分来自陕西娃哈哈乳品有限公司、衢州娃哈哈启力饮料有限公司、徐州娃哈哈饮料有限公司、深圳娃哈哈荣泰实业有限公司等。

有趣的是,这些公司有一个共同点:虽由宗馥莉担任董事长,但在股东或董事中,有娃哈哈老臣杜建英的身影。杜建英于1991 年加盟娃哈哈集团,曾任娃哈哈集团党委书记,是核心管理团队成员。

被关停的生产线,正大量涉及与杜建英有关的分厂。

以陕西娃哈哈乳品有限公司为例,因车间突然停产,数十名员工被迫停工。在相关单位协调下,公司负责人给出了一份工作安排方案,其中提到“目前乳品公司因股东争议问题,生产线暂时停产”。

而与杜建英关系密切的另一位董事宗继昌,与宗庆后同为宗姓氏族,2022 年开始出现在娃哈哈子公司董事名单中,且与杜建英同为多家公司的董事。他们与宗庆后关系深厚,却与宗馥莉存在重大意见分歧,侧面印证了娃哈哈如今所面临的复杂局面。

事实上,宗馥莉接手娃哈哈之后,就开始对集团进行大刀阔斧的“宏胜化”改造,后续推出的措施还包括,让员工转签至她控股的宏胜集团,干股分红取消,绩效评级导致年终奖大幅缩水;推行“末位淘汰”,2024年核心部门45%员工被评为最低等级等等。

去年7月,宗馥莉的一封辞职信曾在网络疯传并登上微博热搜,其表示,部分股东就其接手娃哈哈经营管理的合理性提出疑问,致使其无法继续履行对公司的管理。

今年2月份,娃哈哈曾称,为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升集团公司合法化经营,387件“娃哈哈”系列商标正在从母公司“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转让给子公司“杭州娃哈哈食品有限公司”。

所谓历史遗留问题,源于1996年娃哈哈和法国达能的“联姻”,双方签了份《商标转让协议》,结果因为法规问题被国家商标局两度驳回,最后只能改成“租用商标”。

到了2007年,杭州仲裁委员会一锤定音,认为“商标归娃哈哈集团”,但达能不服,继续上诉,直到2009年才彻底和解。 宗馥莉接手后,娃哈哈集团想把商标转给自家子公司,但最大股东是国资(持股46%),由于价格没谈拢,商标转让一直悬而未决。

而娃哈哈推出的新品牌“娃小宗”就被外界视为是宗馥莉铺好的后路。2月份,宗馥莉全资掌控的宏胜集团一口气注册了“娃小宗”“宗小哈”等商标。5月12日,娃哈哈家园公众号发布的一则消息中,首次出现了“娃小宗”无糖茶的身影。

现如今显而易见的是,娃哈哈新主与旧臣之间的宫斗,正进入焦灼的白热化阶段。

这场困局的本质,是工业化时代“家天下”模式与数字时代契约精神的碰撞。

宗庆后用36年建立了一个大企业,同时也是一个生态圈。当这个生态圈的“家长”离世,二代若只想着破旧立新,注定两败俱伤。

传承不是权力的移交,而是价值观的延续。

2024年,娃哈哈完成了700亿业绩目标。但不难发现,这一业绩的实现,有短期情怀红利和渠道强压的促成。

这场斗争中,最无辜的或许还是底层员工。

若长期增长受制于渠道动荡、创新乏力及内部文化冲突,无法在质量管控、渠道稳定性和品牌信任上实现突破,光靠铁腕手段,娃哈哈的业绩前景也很难确定

来源:圆周率talk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