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时,清洁牙齿本是上层社会的专属,贵族们才有机会刷牙,而普通百姓大多只能通过漱口来保持口腔清洁。《礼记》中就有“鸡初鸣,咸盥漱”的记载,当时的漱口水成分主要由酒、醋、盐、茶和温水组成,这些配料在当时都是由官方严格把控的产品,仅限于上层社会流通。
牙膏,作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口腔护理产品,其市场发展历经了诸多变化。回溯历史,在古代,清洁牙齿的习惯与阶层差异紧密相连。
那时,清洁牙齿本是上层社会的专属,贵族们才有机会刷牙,而普通百姓大多只能通过漱口来保持口腔清洁。《礼记》中就有“鸡初鸣,咸盥漱”的记载,当时的漱口水成分主要由酒、醋、盐、茶和温水组成,这些配料在当时都是由官方严格把控的产品,仅限于上层社会流通。
能用食盐刷牙的,那都是普通人难以企及的贵族阶层。在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中,檀琪将由沉香和麝香制成的口檀赠予张小敬,这是贵族用来清新口气的物品,像张小敬这样的普通人难得一尝,后来他更多地使用价格相对亲民的薄荷叶。
可见,在古代,洗牙护齿的秘方常常是贵族的专属,普通百姓难以触及。
随着时间的推移,牙膏逐渐走进了人们的生活。早在五代十国时期,复方洁牙剂便已出现,其中逐渐加入了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等中草药成分。
到了民国时期,牙膏和牙粉开始在中国流行,报纸上充斥着相关的广告。然而,对于当时的大多数人而言,牙膏和牙粉仍是新奇的进口奢侈品,尚未成为普遍的生活习惯。
从人们用不起牙膏到能够使用,这一过程花费了几百年的时间。如今,牙膏市场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走进超市,牙膏产品琳琅满目,让人眼花缭乱。
从功能需求来看,人们对牙膏的期望不再仅仅局限于基本的清洁,而是更加多样化。最初,人们购买牙膏主要是为了洁净牙齿,满足基本的口腔清洁需求。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追求更多的功能,如美白、除口臭、保持口气清新等。接着,防止牙龈出血、缓解牙龈红肿、修复口腔黏膜、抗敏感等功能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之后,人们又回到了升级版的洁净需求,即去牙渍。为了满足这些需求,牙膏的成分也在不断变化,一会儿强调要含氟,一会儿又提出不能含氟,一会儿要加酵素,一会儿又抵制凝血剂。
在市场上,牙膏的功能被细分为多种类型,如美白、除臭、防蛀、止血、缓解牙龈红肿、修复口腔黏膜、抗敏感等;按成分则有苏打、竹炭、益生菌等牙膏;按人群划分更是细致入微,儿童牙膏就分为多个阶段,还有专为孕妇和老年人设计的牙膏。这种细分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不同人群的特殊需求,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一方面,牙膏市场的细分导致了价格的上涨。以儿童牙膏为例,一支进口的儿童专用、可吞咽、草莓味且含氟的换牙期牙膏,商场促销价竟高达1156.46元,这让许多消费者望而却步。
另一方面,部分牙膏的成分与功效存在争议。比如云南白药牙膏,其配方中的氨甲环酸(即凝血酸)引发了广泛关注。
虽然云南白药声明未添加违禁品,但医学人士指出,作为一种止血药,氨甲环酸常用于临床止血、美白等,将其添加到标榜中药的牙膏中,并宣传具有粘膜修复、止血、缓解红肿等功效,可能会对人体产生负面影响,毕竟这是处方药成分,不应随意添加到日用品中。
再如竹炭牙膏,广告宣传其竹炭粉去污美白能力超强,但实际上,碳粉颗粒用多了会增加牙齿磨损、伤害牙龈,美白效果也多是夸大其词。
此外,牙膏市场中的营销话术也对消费者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各种牙膏广告层出不穷,从牙齿美白到口气清新,从防止牙龈出血到修复口腔黏膜,各种功效被夸大宣传,让消费者在选择时感到困惑和迷茫。
消费者往往会被这些营销话术所吸引,认为购买了具有特定功能的牙膏就能解决口腔问题。然而,事实上,牙膏的主要功能是清洁牙齿,清洁牙齿的主要功臣是牙刷,通过摩擦去除菌斑,而牙膏则通过起泡和薄荷香料等成分使刷牙体验更为舒适。
对于消费者来说,他们可能只需要一款能够有效清洁牙齿的牙膏,但牙膏厂商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不断推出各种所谓的功能性牙膏,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同时也抬高了价格。在当前的消费市场中,牙膏价格的不断攀升也让消费者感到压力增大。曾经,牙膏作为日常用品,价格相对亲民,然而现在,它却逐渐成为了让人有些难以承受的商品。
走进超市,面对货架上琳琅满目的牙膏产品,价格标签让人不禁咋舌。9.9元的牙膏让人对其质量产生怀疑,19.9元的牙膏似乎并无特别之处,29.9元的价格已让人心疼,更别提那些价格高昂的高端牙膏。
699元两支的礼盒装,看似划算,实则超出了许多人的心理预期。进口牙膏更是价格翻倍,克数却减半,这无疑增加了消费者的钱包压力。
总的来说,牙膏市场的现状复杂多样,既有满足不同人群需求的细分产品,也有价格攀升和成分功效争议等问题。消费者在购买牙膏时,应更加理性地看待产品的宣传和功效,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产品。
来源:濮达咨询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