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务卿卢比奥称,若乌克兰和谈无进展,美国将对俄实施新制裁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19 17:27 1

摘要:当地时间 5 月 17 日,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在接受哥伦比亚广播公司采访时释放出强烈信号:若俄乌和谈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美国国会将通过对俄新制裁法案,而行政部门对此无法阻止或控制。

前言

当地时间 5 月 17 日,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在接受哥伦比亚广播公司采访时释放出强烈信号:若俄乌和谈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美国国会将通过对俄新制裁法案,而行政部门对此无法阻止或控制。

这一表态正值俄乌代表团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结束三年来首次直接谈判的次日,双方虽就交换千名战俘达成共识,但在停火条件、领土争议等核心问题上仍僵持不下。

鲁比奥的言论延续了美国对俄 “极限施压” 的传统策略。他特别强调,美国已提前两个月向俄方传递了这一立场,试图将责任归咎于俄罗斯的不合作。

鲁比奥的表态并非孤立事件,共和党籍参议此前提交的制裁法案已在国会获得广泛支持,而特朗普总统也明确表示将签署该法案。

这种立法与行政部门的罕见协同,反映出美国内对华府 “以制裁促谈判” 策略的共识。

俄乌核心矛盾难以调和

5 月 16 日的伊斯坦布尔谈判被视为打破僵局的关键尝试,却暴露出双方不可逾越的分歧。

俄方提出以乌军从乌东四州撤军作为停火前提,并要求乌方承认俄对克里米亚的主权。乌方则坚持恢复 1991 年边界的立场,拒绝任何领土让步,并要求国际社会对俄施加更严厉制裁。

这种漫天要价与就地还钱的博弈,使得谈判沦为政治姿态的展示。更深层的矛盾在于双方对谈判性质的认知差异。俄罗斯将谈判视为确立战后秩序的框架,要求乌克兰放弃加入北约、接受中立地位。

而乌克兰则将其视为争取国际支持的舞台,试图通过 “道德高地” 换取更多军事援助。这种认知鸿沟导致谈判缺乏实质进展,甚至出现 “俄方满意、乌方失望” 的奇特现象。

美国的战略算计

鲁比奥的制裁言论背后,隐藏着多重战略考量。首先是对欧洲盟友的安抚,欧盟已宣布启动第 17 轮对俄制裁,包括扩大对俄 “影子舰队” 的限制、降低石油价格上限等。

美国若不跟进,可能削弱跨大西洋联盟的凝聚力。其次是对国内政治的回应,特朗普政府正面临中期选举压力,通过强硬对俄政策可转移民众对经济通胀的不满。

此外,制裁还可作为与俄罗斯讨价还价的筹码,迫使俄方在能源出口、网络安全等领域让步。

制裁的实际效果却值得怀疑。自 2022 年俄乌冲突升级以来,美西方已对俄实施 16 轮制裁,涉及 3 万多项措施,但俄罗斯通过能源转向亚洲、发展本土金融系统等手段,逐步抵消了制裁影响。

欧洲因过度依赖俄能源,反而成为制裁的最大受害者,德国工业电价飙升至美国的 3 倍,迫使巴斯夫等巨头关闭本土工厂。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模式,使得制裁的威慑力大打折扣。

俄罗斯的反制

面对美国的制裁威胁,俄罗斯展现出强硬姿态。俄外长拉夫罗夫在与鲁比奥的通话中明确表示,俄方不会接受任何 “单边强加的解决方案”,并强调谈判必须基于现实战场态势。

这种立场与俄军在顿巴斯地区的军事进展相呼应,截至 5 月中旬,俄军已在红军村、顿河君士坦丁罗夫卡等方向取得突破,前线兵力对比达 1.5:1,形成战略压制。

俄罗斯加速推进 “去美元化” 进程。2025 年第一季度,俄中贸易额同比增长 27%,人民币结算占比突破 45%,而俄能源出口收入中美元份额降至 38%。

这种多元化策略使得俄罗斯对美制裁的免疫力显著增强。此外,俄还通过扩大与印度、土耳其等国的能源合作,进一步稀释制裁的影响。

国际社会的反应

欧洲国家在制裁问题上呈现矛盾心态。法、德等国支持对俄施压,以维护价值观外交;民众对能源价格上涨的不满已演变为街头抗议,迫使政府在制裁强度上有所保留。

值得注意的是,欧盟虽宣布 2027 年彻底断绝俄能源依赖,但 2024 年仍进口了 516 亿立方米俄天然气,凸显政策与现实的脱节。

中国则保持中立立场,主张通过对话解决争端。5 月 18 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表示,中方将继续推动俄乌双方保持克制、相向而行,并强调制裁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这种态度既符合中国一贯的外交原则,也反映出对全球经济稳定的关切,中俄贸易额在 2024 年突破 2400 亿美元,制裁升级可能冲击双方产业链合作。

结论

鲁比奥的制裁言论既是美国对俄战略的延续,也是其国内政治生态的折射。然而,历史经验表明,单纯依靠制裁难以迫使大国屈服,反而可能催生更紧密的反制联盟。未来,俄乌冲突的解决仍需回归政治谈判,而美国能否调整策略、推动实质性对话,将成为破局的关键。

来源:探史纪闻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