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体重的反弹循环对身体的伤害更大。与其瘦了再胖,不如一直胖着。冯雪 某医院生活方式医学中心常务副主任
得到的日签,总藏着让人眼前一亮的短语。
但今天刷到的这条日签,却让我眼前一黑!她说:
体重的反弹循环对身体的伤害更大。与其瘦了再胖,不如一直胖着。
冯雪 某医院生活方式医学中心常务副主任
你有没有觉得,看到一个消防员举着大喇叭对火灾现场喊:“别逃生了!楼梯太滑,摔倒比烧伤更危险!”
很难想象,这话竟出自专业减肥医生之口。就像营养学家宣称“反正吃蔬菜也可能有农药残留,不如直接啃炸鸡”。
科学工作者用局部真相编织伪逻辑,对公众认知的破坏力远超江湖偏方。
当“减肥医生”劝你躺平:警惕披着科学外衣的投降主义。
一、被偷换的战场:错把“错误减肥”当“减肥本身”。
这句话的迷惑性在于,它把错误减肥方法的恶果,偷换成减肥行为的原罪。
就像有人用劣质登山绳攀登珠峰坠亡,便得出结论“登山必死,不如躺平”。
A面(被强调的):极端节食→肌肉流失→代谢损伤→复胖后更胖;B面(被隐藏的):科学减重→保留肌肉→代谢保护→即便反弹仍优于基线。哈佛大学长达20年的追踪发现:反复尝试减肥者的全因死亡率,比从不减肥的肥胖者低至少15%。这相当于身体在说:“虽然作战计划不周,但总比直接缴械强。”
这就像在银行存钱:即便取出本金,利息仍在账户滚动增值。那些宣称“反弹即归零”的理论,本质上否定了人体的智慧储备。
“反弹伤身”的结论,源自拿错误减肥者和持续肥胖者对比。
这种实验设计存在致命缺陷:
对照组遗漏了科学控重者这个真正优等生群体;忽视肥胖并发症的时间累积效应(糖尿病风险每年递增);用短期指标(如暂时性炎症)掩盖长期风险(器官纤维化不可逆)。比较“复吸烟民”和“老烟枪”的肺癌率,却隐瞒一个事实:成功戒烟者的肺癌风险会逐年下降。
四、被贩卖的“科学投降主义”。
细品这话的传播逻辑,完美符合恐惧营销的三段论:
制造焦虑:展示体重波动者的炎症显微镜照片;偷换概念:将“错误减肥”等同于“所有减肥”;提供解药:兜售“接纳自我”的心灵鸡汤。话术的“精妙”之处,在于把方法论错误包装成宿命论。
就像告诉你:“反正汽车会抛锚,不如骑马出行”。却绝口不提汽车有安全驾驶指南。
五、突围路线:用“特工思维”破解体重迷局。
真正的科学减重,从不是“自虐vs放纵”的二选一,而是需要特工般的精准策略:
别死磕体重秤,改看腰围/臀围比:每降低0.1,心血管风险降34%;把“减重10%”拆解为“每月改善1个代谢指标”(比如空腹血糖、HDL胆固醇)。早餐推迟法:每天延后早餐1小时,胰岛素敏感度改善效果等同减重3%;楼梯脉冲训练:每天找3次楼梯,用最快速度冲20秒,代谢激活效应持续48小时。3、抗反弹基建:肌肉优先原则:每减1公斤体重,保证通过力量训练新增0.4公斤肌肉;5%锚定法则:每次减重不超过当前体重5%,维持6个月再继续(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抗反弹黄金标准)。人的身体并非俄罗斯轮盘赌的枪膛,不需要在“持续肥胖”和“减肥反弹”之间二选一。那个劝你“与其瘦了再胖,不如一直胖着”的声音,就像告诉溺水者“别扑腾了,保存体力更安全”。
但,你的身体知道真相:
即便减肥反弹8次,第9次尝试时,肝脏依然会感激你给的喘息期;每次运动后飙升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都在改写大脑的“肥胖记忆”;在超市选择糙米而非白米,肠道菌群正悄悄重建代谢防火墙。真正的科学从不否定奋斗的价值,它只会说:
“放下体重焦虑,拿起代谢智慧;
拒绝非黑即白,拥抱螺旋上升;
你不是在减肥,而是在重组生命系统
——这注定是场值得敬畏的无限战争。”
每个改善胰岛素敏感度的微小选择,都在为未来30年的自己投保。别让一句伪科学日签,偷走改写命运的机会。
来源:余昌平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