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颗国产3nm芯片来了!雷军:已投入135亿,2500人研发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5-19 16:49 1

摘要:雷军,或者说他掌舵的小米系,这次又被推上了风口浪尖,高调宣称:已投入135个小目标,还搭上了2500人的研发团队。

首颗所谓“国产”3nm芯片的消息,就这么突如其来地炸响了。

雷军,或者说他掌舵的小米系,这次又被推上了风口浪尖,高调宣称:已投入135个小目标,还搭上了2500人的研发团队。

这阵仗,听着就让人心里一紧,好像憋了多少年的大招,终于要放出来了。

毕竟,在芯片这个赛道上,咱们“望眼欲穿”太久了。

这几年,堪称是中国科技产业“卡脖子”最痛的年代,断供的、限售的、技术壁垒高到让人窒息的新闻,简直是家常便饭。

但小米,或者说雷军系的某些关联公司,却似乎要在这种高压之下,硬生生蹚出一条血路,2022年传闻不断,2023年风声更紧,到了2024年直接就“亮剑”了,这速度,颇有点当年小米手机“互联网思维”的闪电战味道。

从最初遮遮掩掩的“松果”系列,到如今放话3nm,从最初的“为发烧而生”到现在的“为自研而烧钱”,小米在芯片上的执念,像极了某些偏执的天才。

只不过,如今这颗所谓的“3nm芯片”跟真正的国际顶尖水平,恐怕还隔着十万八千里,不少业内人士私下嘀咕,这更像是一次“融资性发布”,大家也总会反复琢磨几个相似的问题:

曾经连5nm、7nm都磕磕绊绊,这次3nm的底气何在?砸了这么多钱,究竟有多少能真正转化为有效的IP和良率?

其实,“高调”官宣的小米,也许比谁都清楚自己面对的是怎样的惊涛骇浪。

PPT芯片的阴影:响亮到同行都侧目

判断一个技术宣称有多“震撼”,比参数本身更有说服力的一个现象是:

看看有多少业内人士在默默摇头,或者干脆直接开怼。

早期的中国芯片梦,由于基础薄弱、人才匮乏,各种“PPT芯片”、“实验室成果”层出不穷,耗尽了民众的信任,也让真正的研发者背负了沉重的历史包袱。

最尴尬的是在某些国际技术交流会上,当国产芯片的参数被提及,台下往往是礼貌而疏离的微笑,仿佛在说:“哦,你们开心就好。”

一家科技公司为何要在芯片上如此执着?

这就不得不提到雷军非常精明的一点,或者说是被逼无奈的选择。

2014年,小米的澎湃S1横空出世,虽然只是个中低端手机SoC,但也曾让国人小小激动了一把,以为国产手机芯片的春天就要来了。

因为承载了太多的期待,“澎湃”之名也显得格外沉甸甸。

2017年,“澎湃S1”正式亮相,但很快就归于沉寂。

小米在当时非常无奈地咽下苦果:早在S1设计之初,就面临着IP核授权、先进制程代工受限等重重阻碍,看似热闹的发布会背后,是供应链的处处掣肘。

但与这高昂的研发投入和漫长的周期相对的却是残酷的市场现实,一旦性能落后、功耗翻车,消费者可不会为你“为国争光”的情怀买单。

小米深谙互联网时代的传播法则:参数要极致,“跑分”要好看,哪怕只是理论上的,也要先把声势造起来,这些如今依然被友商们玩得炉火纯青的营销手段,成了科技圈的常态。

作为典型的“不服输”代表,雷军和他的小米开始跟英特尔、高通这些巨头一样,试图构建自己的技术壁垒,更是将科技发烧友的胃口一次次吊了起来。

2021年小米又发布了影像芯片澎湃C1和充电芯片澎湃P1,虽然只是“小芯片”,但至少表明小米在芯片的道路上,还在摸索前行。

除了死磕参数,小米还试图开辟一条独特的“生态链”赛道:万物互联。

作为一家以手机起家的公司,小米并没有把自己局限在移动通讯领域。

在小米的版图里,虽然你能看到各种型号的手机、电视,但同时也有空气净化器、智能手环、平衡车,甚至螺丝刀、签字笔,几乎涵盖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果智能家居还不够满足你,在小米的投资版图里,还能找到一堆看似不相关的半导体设计公司、材料公司。总之,甭管什么风口,小米总想去掺和一脚。

到了2023年,小米的研发投入已经突破了200亿元,在全球科技公司中也算得上是下了血本。

“国产自研”的魔咒:成也口号,败也口号

不过,当小米试图用“不计成本”的投入来挑战芯片制造的物理极限时,也必然要承担相应的风险。

高科技研发想要成功最根本的法子还是要“啃硬骨头”。

持续的资金投入、顶尖的人才储备、长期的技术积累,以及与整个产业链上下游的紧密配合,才能在一次次失败后,迎来那么一丝成功的曙光。

雷军曾在多个场合表示,“芯片是科技的制高点,再难也要啃下来。”这话说得,就跟当年乔布斯说“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一样,充满了理想主义的光环。

为了“自研”和“国产”,这两年小米和相关产业链发生了几件大事,也塑造了其在芯片领域的新形象:

第一件事儿,就是把自己逼成“并购狂魔”。

2022年、2023年和2024年初,小米通过旗下投资机构,频繁出手投资国内各类半导体相关企业,覆盖设计、材料、设备等多个环节,这频率几乎达到了“广撒网,重点培养”的模式。

如此大规模的投资,且要整合不同技术背景和企业文化的公司,靠小米自身的技术团队去消化吸收是不现实的,那小米是怎么提升成功率的?

答案是:跟资本做朋友,用金钱换时间,打造成一个庞大的“小米系”半导体联盟。

比如,其宣称的3nm芯片,很可能并非小米自己从头到尾独立完成,而是通过整合多家被投企业的技术,加上购买部分成熟IP,最终“攒”出来的阶段性成果。

甚至早在几年前,小米就已经开始运用这种“联合研发”的模式。曾经有分析师指出,小米的某些所谓“自研”技术,其实是投资公司已有技术的“马甲”。

这些年,跟小米产生直接或间接资本关联的芯片企业,恐怕已经超过了百家,用资本的方式快速弥补技术短板;根据公开信息,小米系的投资触角早已深入到芯片产业链的毛细血管。

第二件事儿,则是“画大饼”的艺术失灵。

去年以来,科技圈对于各种“遥遥领先”的宣传已经逐渐免疫。

虽说宏大叙事是激励团队、吸引投资的良药,但“只打雷不下雨,只开花不结果”成为了被广泛诟病的问题,市场和消费者更看重实实在在的产品和体验。

去年某些国产芯片的发布会前后,就有媒体和专业机构深入分析其技术来源和真实性能,发现与宣传的“完全自主”、“性能炸裂”存在不小差距——这相当于直接戳破了“国产神话”的泡沫。

尽管国家层面大力支持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对于某些关键环节的突破也给予了高度肯定。

但据业内人士透露,真正的3nm级别芯片设计和制造,涉及到极紫外光刻(EUV)等核心技术和设备,目前国内在这些领域的瓶颈依然巨大,并非一朝一夕砸钱就能解决。

所以,小米这次的3nm,依然让人捏一把汗。

用户最崩溃的不是你暂时做不出来,而是你明明做不到非要吹上天,结果等来的是一场空欢喜。

要想刷科技感,先得让市场看到真东西

如今,摆在小米和雷军面前最核心的问题是——声量变大了,但真正的技术突破感却似乎还不够强。

有人说,无论发布会PPT做得多炫酷,参数多吓人,最终还是要看量产产品的实际表现。

甚至虽然这次“3nm”的口号喊得山响,但小米自身在高端芯片领域的积累,依然显得单薄:

从澎湃S1的浅尝辄止,到后续C1、P1等功能性芯片的“曲线救国”,再到如今突然冒出的“3nm”,技术跨越的幅度之大,令人咋舌。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业内普遍持观望甚至怀疑态度。

在冲击高端芯片的过程中,小米并没有选择“默默耕耘”,而是延续了其一贯的高举高打策略。

比如,这次135亿的投入、2500人的团队,数字本身就极具冲击力,很容易吸引眼球,引发媒体和公众的广泛讨论。

还在各种场合强调自主研发的决心和对国家科技突破的贡献,试图占据道义的制高点。

但这些宣传的终极挑战在于:它越是强调概念和投入,就越容易在产品实际未达预期时遭遇反噬。

随之而来的,是小米过去在手机市场赖以成功的“性价比”优势,在芯片领域可能完全不适用。

同行巨头们早已在先进制程上投入了千亿美金级别的研发:苹果的M系列、高通的骁龙、英伟达的AI芯片,每一款都是用无数真金白银和顶尖人才堆出来的。

而小米这颗所谓的3nm芯片,即便只是设计层面,其真实性能、功耗控制、良品率如何,都还是一个巨大的问号,更别提后续的流片和量产成本,根本不可能去打“价格战”。

尽管声势浩大,但芯片研发与互联网营销的底层逻辑差异,决定了小米这场豪赌充满变数:

而今天很多科技公司,正在用资本的快速催熟交换那漫长而艰苦的技术积累,这场交换是否值得,或许只有时间能给出答案。

而事实是,即使雷军投入再多,如今在全球高端芯片市场,真正掌握话语权的依然是那几家“老牌劲旅”。

在科技行业,真正抗打的从来不是口号和投入数字,而是对核心技术的深刻掌握和持续创新能力。

流量能捧红概念,但只有过硬的产品才能赢得市场。

来源:一盅情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