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非遗,承家风】竹刻世家,留青传清白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19 16:40 1

摘要:指尖传非遗,匠心承家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代相传的老手艺,展示着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底蕴,传递着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非遗手工艺人在一念一心、一琢一磨间凝聚中国智慧,书写诗意栖居的生活哲学;在一招一式、一针一线间传递勤劳坚韧、质朴善良的家风。让我们一起走进非遗之家,

指尖传非遗,匠心承家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代相传的老手艺,展示着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底蕴,传递着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非遗手工艺人在一念一心、一琢一磨间凝聚中国智慧,书写诗意栖居的生活哲学;在一招一式、一针一线间传递勤劳坚韧、质朴善良的家风。让我们一起走进非遗之家,发现非遗手工艺与家风文化结合的独特魅力与价值,弘扬传统美德,厚植家国情怀。

儿时,范千里常常见到

爷爷、母亲俯身案前

全神贯注地

投入留青竹刻的创作中

他们专注的神情

灵动的刀法

吸引着范千里

让他满心都是好奇

长大后

范千里在耳濡目染之下

拿起刻刀

一刀一凿间

对“匠心传承,清白传家”的家训

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明白了这份坚守

背后的意义

与竹刻结缘

95后范千里

生于常州一个竹刻世家

爷爷范遥青是留青竹刻艺术家

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母亲徐敏是常州市留青竹刻

代表性非遗传承人

他从小就听母亲讲述

爷爷学习竹刻的故事

范遥青年少时家境贫寒

跟随父亲学习制作鸟笼

凭借一双巧手

以及对细节的敏锐感知

雕刻鸟笼的雕花板

这让他与竹刻结下了不解之缘

艰苦岁月里

范遥青坚守竹刻技艺

买不起书籍资料

他就在农闲时揣上两块馒头

前往城里的书店

一待就是一整天

如饥似渴地翻阅

每一本与竹刻相关的书籍

汲取养分

后来,范遥青有幸结识了

文物专家王世襄

两人通过书信往来

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王世襄在百余封书信中

对范遥青倾囊相授

悉心指点

“留青”是留用竹子表面的

一层青筠作为图纹

在不足0.1毫米厚的竹皮上

表现笔墨浓淡

铲去图纹以外的竹青

露出下面的竹肌

除刀法技巧之外

还需要雕刻者

具备较高心理素质和书画造诣

范遥青在继承留青技法外

大胆创新

把留青技法

与镂空、浅刻、陷地刻等

结合起来

突破了留青技法的局限

范千里的母亲徐敏嫁到范家后

迷上了竹刻艺术

她从1995年开始

跟随公公范遥青学习竹刻

美术专业学校毕业的她

上手很快

但竹刻除了需要技艺

还需一定艺术修养

借助公公收藏的两千多册藏书

徐敏徜徉在古典诗词小说

中国历代名人绘画等作品中

不久,她又到美术研修班

进修了三年中国画

并前往上海的画家村

采风学习

期间,徐敏被刀画艺术吸引

大胆将竹刻中的刀法

迁移到刀画创作上来

然后再把从刀画中

领悟的心得

运用到竹刻中去

2004年,徐敏回到常州

成立了剔筠轩艺术工作室

全身心投入竹刻创作

修炼心性,与竹对话

2008年暑假

范千里看见母亲刻制的

一把留青竹刻扇骨

非常精美

他想要一把自己刻制的扇子

便提出学习留青竹刻

得知范千里要学习竹刻

爷爷非常高兴

翻箱倒柜拿出

一大摞上好的竹刻材料

一套精致的刀具

然而

真正开始练基本功时

范千里才发现这条路

远比想象中艰难

日复一日的练习

过程十分枯燥

因为摸不到门道

刻出来的东西总不尽如人意

“每次看到自己糟糕的作品

我就觉得

自己根本不是这块料

甚至开始打退堂鼓。”

母亲鼓励他别着急

慢慢来

范千里渐渐稳住心态

咬着牙坚持

竹刻创作

需要极高的专注力与耐心

一刀一凿皆需屏息凝神

这一过程不仅是技艺的锤炼

更是心性的修炼

基础扎实后

范千里将目光投向了

花鸟等图画的雕刻

从挑选竹刻材料时的细致考量

到画稿设计时的反复推敲

再到创作过程中的

精雕细琢与修正完善

爷爷和母亲

始终陪伴着范千里

一步一个脚印引领他前行

接连几个寒暑假

范千里沉浸在竹刻世界里

不知不觉中

掌握了那些曾经

让他头疼不已的基本功

留青竹刻是一门融汇

诗、书、画、印、刻

诸多艺术形式的综合技艺

范千里边学习竹刻

边接触书法、国画、篆刻

紫砂等传统艺术形式

于笔墨丹青间

探寻意境之美

在金石篆刻中

领悟刀法之妙

“每一次探索学习

都像是打开一扇

通往新世界的大门

让我对中国传统艺术

有了更深刻、全面的认识

也愈发沉醉其中

竹刻于我而言

早已超越单纯技艺的范畴

而是与竹对话。”

范千里高中毕业后

进入苏州科技大学

读市场营销专业

他的想法很简单

一门手艺要想

可持续地传承与发展

就必须借力商业手段

众人拾遗,传承留青竹刻

徐敏和范遥青一直致力于

推广留青竹刻

多次受邀参加

国家非遗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

世界非遗展

江苏非遗精品展等

2018年

范千里追随爷爷和母亲的脚步

发起成立AAA级公益性社会组织

众人拾遗传承与发展协会

将“竹筠里的春天”系列

非遗公益课程

送进街道社区、中小学

并与常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达成合作

徐敏家庭获得2019年度

江苏省最美家庭

2022年,范千里考入

常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攻读美术学硕士研究生

系统性地提升书法的

专业技法和创作能力

几年时间

“众人拾遗”吸引三百人加入

为了推广留青竹刻

范千里在短视频平台

上传留青竹刻制作、科普视频

通过直播

分享留青竹刻作品的

细节、创意与意境

此外,他还举办专题展览

开设专业竹刻课程

举办竹刻文化主题活动

通过趣味教学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让留青竹刻在传承与创新中

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近年来

徐敏与画家、紫砂艺术家合作

创作了紫砂壶雕刻新作

在古朴的紫砂壶上

竹刻艺术的雕刻技艺

充分体现清秀俊逸的风格

“因为艺术

我的家里总有一种

儒雅与敦厚的气息在浮动

让人远离浮躁

让人心情沉静

这就是一种无形的家风。”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