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种强硬姿态让中日之间的氛围变得紧张,不少民众觉得需要用实际行动表达态度,抵制日货就成了大家讨论的焦点之一。
小毋今天想和大家好好聊聊,关于理性抵制日货背后的逻辑,还有那些值得参考的历史经验。
最近网上有很多声音,核心还是高市早苗并没有收回之前她所说的不当言论,让不少中国人感到了不满。
有人说应该用更直接的方式回应这种挑衅,其中“抵制日货”的说法被反复提起。
大家都在琢磨,面对这样的局面,民间发起的抵制行动到底能不能起到作用,会不会重蹈过去的覆辙?
高市早苗的态度一直很明确,即便中国方面多次表明立场,她也没有收回不当言论的意思。
这种强硬姿态让中日之间的氛围变得紧张,不少民众觉得需要用实际行动表达态度,抵制日货就成了大家讨论的焦点之一。
小毋发现,支持抵制的人大多有两个想法,希望通过减少对日货的购买,让日本相关企业感受到压力,进而影响日本方面的态度。
还有就是觉得这是一种“力所能及”的表达,不需要复杂的操作,普通民众都能参与。
毕竟中国是日本很多企业的重要市场,汽车、电子产品、美妆等行业,都很依赖中国消费者的购买力。
但也有人担心,抵制日货会不会变成“一刀切”,有人会误把在华生产的日资企业产品当成“纯日货”,或者出现不理性的打砸行为。
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真正有意义的抵制,从来不是盲目排斥,而是有选择、有理性的行动。
就像之前有人说的,“不买不是目的,让对方知道尊重才是关键”。
还有个现象很有意思,最近在社交平台上,不少人开始分享“如何辨别真正的日货”。
看品牌归属、生产地,甚至有人整理出“可替代的国货清单”,这种理性的讨论,比单纯喊口号要实在得多,也让抵制日货的声音少了几分冲动,多了几分靠谱。
提到抵制日货,其实历史上中国民间有过好几次类似行动,其中有成功的案例,也有需要反思的地方。
小毋查了相关资料,挑出三次比较有代表性的,跟大家好好说说。
第一次是1908年,当时因为一艘日本船只的纠纷,中日之间产生冲突,民间发起了抵制日货行动。
那时候交通和信息都不发达,但还是有不少城市响应,商铺主动下架日货,民众也减少购买。
不过这次行动规模不算特别大,持续时间也不长,对日本经济的影响有限,但算是民间用经济手段表达立场的早期尝试。
最成功的一次要数1919年,大家都知道,那年五四运动爆发,核心原因之一就是山东主权问题,原本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被转手给了日本。
消息传来,全国民众都很愤怒,抵制日货成了重要行动之一,当时不管是大城市还是小县城,商铺贴出“不卖日货”的标语。
学生们上街宣传,连普通百姓都主动不买日本的布匹、日用品,根据当时的统计,这次抵制让日货在中国市场的占比从44%降到了20%,效果特别明显。
更重要的是,这次行动是全社会共同参与,有组织、有纪律,没有出现混乱场面,成了后来讨论抵制日货时经常提到的正面案例。
还有一次是2012年,当时因为钓鱼岛问题,民间再次出现抵制日货的声音,但这次出了不少问题。
有些地方出现了打砸日本汽车、破坏日资商铺的情况,这些行为不仅违法,还伤害了普通中国车主的利益。
后来相关部门及时引导,强调理性表达,才慢慢平息,这次事件也让大家明白,抵制日货绝对不能走极端,不然不仅达不到目的,还会给自己人带来损失。
从这三次历史经验能看出来,成功的抵制需要两个关键,“理性有序”,不搞违法破坏。
“广泛参与”,让更多人用合理方式表达态度,那些盲目冲动的行为,从来都不是真正的抵制,反而会帮倒忙。
很多朋友关心,现在要是发起抵制日货行动,能像1919年那样有效果吗?
小毋觉得,时代不一样了,情况也更复杂,不能简单类比,但合理的抵制确实能产生影响。
先得说清楚,现在的中日经济联系比以前紧密多了,很多日本品牌在中国有工厂,雇佣中国员工,生产的产品也卖给中国消费者。
比如某日本汽车品牌,在中国的工厂每年能生产几十万辆车,带动了上下游很多产业。
要是盲目抵制这些在华生产的产品,可能会影响中国员工的就业,这不是大家想看到的。
现在说的抵制,更多是指“不购买日本本土生产、或者主要利润归日本母公司的产品”,而不是把所有日资相关的都一棍子打死。
中国市场的选择也比以前多了,以前有些领域,日货确实有优势,家电、相机等,但现在国货质量越来越高,很多方面已经赶上甚至超过日货。
家电领域,海尔、格力、美的等品牌,不管是质量还是服务,都不输日本品牌。
手机领域,华为、小米、OPPO等,也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这种情况下,抵制日货对民众生活的影响很小,大家有更多替代选择,也让抵制行动更容易坚持。
还有一点很重要,现在的信息传播特别快,理性的抵制声音能更快扩散。
在网上,有人分享“哪些日货可以替代”“如何支持国货”,这些内容能引导更多人理性参与。
不像2012年的时候,新媒体还不发达,信息传递不及时,容易出现谣言和极端行为,现在有了更畅通的交流渠道,大家能更好地协调行动,避免混乱。
不过也要客观看待,抵制日货不是万能的,它更多是一种“态度表达”,让日本方面知道,中国民众对不当言论的不满,也让相关企业感受到市场压力。
真正要解决问题,还是需要双方通过对话沟通,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
但不可否认,理性的抵制行动,确实能成为一种重要的民间声音,让对方更重视中国民众的立场。
小毋觉得,不管是抵制日货还是支持国货,关键都在“理性”二字。
不盲目、不极端,用合理的方式表达态度,既不伤害自己人,又能传递明确的信号,这才是最有意义的。
现在大家对抵制日货的讨论越来越理性,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至于最终能起到多大作用,还要看后续的行动和配合,但至少这种理性的声音,已经为解决问题打下了好的基础。
最后想说,中日之间有很多共同利益,合作才能共赢,但合作的前提是相互尊重,要是一方不断挑战底线,民间用合理方式表达不满也很正常。
希望日本方面能认清形势,正视中国民众的态度,早日回到对话沟通的轨道上来。
毕竟对抗没有好处,只有相互尊重,才能让中日关系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来源:鳄娱海棠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