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32年,丰子恺亲自设计建造了一幢三开间的小楼,起名“缘缘堂”。在缘缘堂生活期间,是丰子恺创作的黄金时期,他勤奋著述,出版了漫画集、散文集和很多文艺论著。
1932年,丰子恺亲自设计建造了一幢三开间的小楼,起名“缘缘堂”。在缘缘堂生活期间,是丰子恺创作的黄金时期,他勤奋著述,出版了漫画集、散文集和很多文艺论著。
而安静美好的创作生活,突然被打断了……
01
1937年,铁骑践踏,山河喋血。8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不久,嘉兴也遭到空袭,离嘉兴不远的石门湾已十分危险。11月5日,日军在杭州湾登陆。几天后,持续三个月的淞沪会战结束,上海沦陷。
战火吞噬了无数人的家园,也催生了一个艺术家的觉醒。
“吾辈不能扛枪,唯以笔墨守土”。在给友人的信中,丰子恺发誓要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文化抗战。
1939年,因躲避日寇,丰子恺携家带口,跟随浙江大学西迁,先后执教于广西宜山和贵州遵义。
在教课之余,每周六晚上8点,丰子恺都要召集孩子们开一次“家庭学习会”,教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种“烽火课堂”的坚持,构成了丰家最珍贵的教育基因。
1941年,丰子恺出版了《子恺近作漫画集》,收录了抗战开始后,丰子恺在战乱流离中以画笔记录的所见所闻。作品采用简练的线条和朴素的构图,真实反映了抗战期间各阶层民众的生活状态。
这幅名为《轰炸》的漫画,描述的是1938年10月广州大轰炸期间,日机滥炸平民,炸弹片切去母亲背上乳儿的头,乳儿头颅飞向天空,而母亲尚未知道,仍背负着无头婴儿向防空洞狂奔。丰子恺还在画上题句:“狂炸也,娘背乳儿逃,未到防空壕前路,玲珑脑袋向天抛,热血怒于潮。”以诗画结合的方式控诉日军暴行。
对于这惨烈的一幕,素来以画笔吟咏人间温情的丰子恺,再也无法视而不见。他提笔蘸墨,将那撕裂的痛楚封存于纸上。
02
残酷环境下,他的作品也表现出了抗战必胜的信念。
拮据的生活,时常躲避轰炸的紧张……在重庆三年后,期望早日和平的丰子恺终于迎来了抗战的胜利。
1945年8月,日本投降的消息传到重庆后,整座城市都沸腾了。
丰子恺激动不已,特意作了一幅漫画《胜利之夜》。画中一盏散发光芒的电灯熠熠生辉。
这束光在当时来之不易,重庆大轰炸中,山城沦为一片火海。每当夜幕降临,为避免引来日本军机,家家户户熄灭灯火,让房屋隐匿在黑暗里。就这样,重庆人民屏息熬过了一个又一个漆黑的夜晚,直到传来胜利的消息,才终于可以在夜里自由点亮明灯,丰子恺一家也不例外。
在重庆期间,丰子恺以笔为枪,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大量表现大后方人民生活的作品,刊登在多种报刊上。他用手中的笔,在艺术报国之路上勇敢前行,践行着一名知识分子文化抗战的职责。
03
抗战结束后,丰子恺出版了《子恺漫画全集》之《民间相》《都市相》《战时相》等。除了儿童和抗战题材,他的画作中也有很多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贩夫走卒,三教九流,无一不包。
“我希望画中含有意义——人情味儿或社会问题。”“于是我就当面细看社会上的痛苦相、悲惨相、残酷相,而为它们写照。”丰子恺称他的这些画是“速朽之作”——祈愿人间再无地狱之相。
丰子恺的画虽简单但传神,直指人心底最柔软的那一部分。不久后,他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他笔下“速朽”的苦难,最终成为民族记忆的历史铭文。
1949年4月,当丰子恺得知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消息后,兴奋得通宵未眠。当天,他在日记中写下:“速朽之作终可朽,光明已至。”
从个人作画到为大众而画,为全人类而画;从沉浸在缘缘堂的个人桃源到同情天下劳苦者;对抗日本侵略者的暴力,以艺术家的方式捍卫人类的真与善。丰子恺,成为了真正的艺术大师!
来源:京报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