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3.15纽币! 这是新西兰的法定最低时薪,换算成人民币,差不多是103块。 一个小时一百块,一天八小时就是八百多,一个月下来,妥妥的月入过万,甚至两万。 这个数字,像一块磁铁,牢牢的吸住了国内无数想要“润”出去的人的目光。 “去新西兰刷盘子都比在国内当白领强
23.15纽币! 这是新西兰的法定最低时薪,换算成人民币,差不多是103块。 一个小时一百块,一天八小时就是八百多,一个月下来,妥妥的月入过万,甚至两万。 这个数字,像一块磁铁,牢牢的吸住了国内无数想要“润”出去的人的目光。 “去新西兰刷盘子都比在国内当白领强”,这句话我听了不下八百遍。
我就是带着这种“遍地是黄金”的想象,踏上了飞往奥克兰的航班。 我想亲眼看看,这个被誉为“人间最后一片净土”的国家,是不是真有那么神奇。 结果呢? 一个月下来,我跟十几位在新西兰生活了三年、五年、甚至十几年的华人聊完天,心里只有一个感觉: 那个诱人的绿卡,背后藏着的账本,远比你想象的要复杂,甚至有点冰冷。
一、时薪103块的“幻觉”,从一杯咖啡开始
第一天落地奥克兰,天蓝的像一块刚洗过的幕布,空气里有股淡淡的青草和海水的味道。 没有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压着你,街道上的人走路都慢悠悠的,每个人脸上都挂着一种松弛的表情。 我当时心里想:这地方,对了。
朋友来机场接我,开车带我去市中心。 路过一家咖啡馆,我说咱们坐下喝一杯,感受一下“kiwi life”。 朋友笑了笑,把车停好。 我走进店里,看着菜单牌,瞬间就清醒了。 一杯最普通的拿铁,7纽币,折合人民币31块。 一块看起来很普通的牛角包,6纽z币,26块。 两个人随便坐一下,一百多块人民币就没了。
我朋友看着我惊讶的表情,拍了拍我的肩膀: “欢迎来到新西兰。从现在开始,你要习惯把所有东西的价格乘以4.5,然后再问问自己,这东西在国内值不值这个价。” 他指着那个时薪说,“你觉得一小时赚23.15纽币很多?你用这个时薪算算,要工作20分钟,才能喝上这杯咖啡。这还是税前。”
是的,税前。 新西兰是一个高税收高福利的国家,你的收入越高,税率也越高。 对于大部分拿着中位数工资的人来说,到手的钱,要先砍掉20%-30%。 这么一算,那个“时薪103块”的美梦,瞬间被打了个七折。 而这,仅仅是个开始。 在新西兰,你会发现,钱,真的不值钱。
二、华人圈的“铁饭碗”:时薪200块的建筑工,和一身的伤
在新西兰,华人移民有几条经典的“谋生路”。 读书好的,学会计、IT,毕业了进办公室当白领。 有点资本的,开个小超市(Dairy店)、咖啡馆、或者中餐馆。 而最大多数,也是传说中“最赚钱”的,是去干装修、建筑、水电工,也就是我们说的“Tradie”。
我特意去拜访了一位朋友的朋友,老李。 老李来新西兰八年了,是个经验丰富的木工,在国内就有底子。 他见到我的时候,刚从一个工地上下来,浑身都是木屑,皮肤晒的黝黑,手掌上全是厚厚的老茧。 他递给我一瓶冰水,自己拧开一瓶啤酒,咕咚咕咚灌下去半瓶。
“赚钱吗?”,我问他。 “赚啊,怎么不赚”,老李咧嘴一笑,露出两排被烟熏黄的牙。 “我现在自己接活,手艺好的话,一小时收你50纽币都是友情价,市场上60、70纽币一小时很正常。一天干满8小时,就是四五百纽币,人民币两千多块一天,你说赚不赚?”
这个数字让我倒吸一口凉气。 一天两千,一个月干20天就是四万,这在国内绝对是金领的收入。 我正准备表达我的羡慕,老李却摆了摆手,让我看他的腰。 他撩起T恤,后腰上贴着一大块膏药。 “干我们这行,就是拿身体换钱。腰肌劳损、关节炎,都是标配。你看我这手,天气一变就疼。前两年从架子上摔下来,腿断了,在家躺了半年,手停口停,一分钱收入没有。”
他告诉我,Tradie的收入听起来高,但极不稳定。 新西兰的建筑行业是跟着经济周期走的,经济好,遍地是工地,活都干不完;经济一差,房地产市场一冷,Tradie们就得排队等活。 很多工作都是合同制的,干完这个项目,下一个在哪还不知道。 “而且你以为这钱都进自己口袋了?”,老李给我算了一笔账。 “首先,你要自己买工具,一套像样的专业工具,几千上万纽币就没了。车是必须的,得买个能拉货的皮卡或者面包车,油费、保养、保险,一年又是几千纽。然后是保险,公共责任险、意外险,你不买,大工地根本不让你进。最后,你是自雇,每年要自己报税,要交ACC(意外伤害赔偿)的税,还要自己存养老金。七七八八扣下来,真正能存下的,远没你想的那么多。”
那天晚上,老李请我吃饭,就在他家。 一个很典型的kiwi house,木头房子,带着一个小院子。 他老婆在厨房忙活,两个孩子在客厅看动画片。 饭桌上,老李喝了点酒,话多了起来。 他说,他最后悔的,就是没时间陪孩子。 “我早上六点出门,孩子还在睡觉。晚上七八点回家,孩子快要睡觉了。周末也经常要赶工。他们学校开家长会,我去了几次,老师讲什么我半懂不懂,就看别的家长跟老师聊的火热,我像个傻子一样坐在那。有时候觉得,我拼死拼活的,到底是为了什么?” 他指着墙上挂着的一家四口在新西兰著名景点Lake Tekapo拍的照片,照片里每个人都笑的很开心。 “这张照片,是三年前拍的。这三年,我再也没带他们出去玩过一次长途旅行。”
我看着老李那张被生活磨的粗糙的脸,突然明白了,时薪200块的背后,是一份用健康、时间和家庭生活兑换的账单。 这张账单,沉重的很。
三、办公室里的“竹子天花板”:年薪10万,十年不变
如果说老李代表了体力劳动者的现实,那在奥克兰CBD写字楼里工作的华人白领,是不是就进入了“天堂模式”? 我见到了在一家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工作的Hannah。 Hannah是国内顶尖大学毕业,来新西兰读了硕士,靠着优异的成绩和一口流利的英语,顺利的进入了这家公司。 她穿着精致的职业装,妆容一丝不苟,谈吐间充满了专业人士的自信。
“我刚毕业的时候,起薪是6万纽币一年。对于一个刚出校门的学生来说,挺不错了。” Hannah搅动着杯子里的咖啡,眼神飘向窗外。 “工作五年后,我现在是高级会计师,年薪差不多9万多纽币。听起来是不是也还可以?” 我点了点头。年薪9万纽币,差不多45万人民币,在国内也是妥妥的中产精英。
“但是”,她话锋一转,“我们公司同样资历的kiwi(新西兰本地白人),很多已经升到经理级别了,年薪是12万起步。而我,还在这个高级会计师的位置上,不知道要待多久。” 这就是华人圈里非常有名的“竹子天花板”。 你可以凭借你的技术和努力,做到一个团队里的业务骨干,但想要再往上走,进入真正的管理层,太难了。
“这不是歧视,至少不是明面上的”,Hannah解释说。 “但文化差异是真实存在的。我们开会,大家讨论的热火朝天,kiwi同事们会穿插着各种笑话、俚语,聊橄榄球,聊他们上周末去哪钓鱼了。这些东西,我们融不进去。我们习惯了埋头把工作做到120分,但他们更看重你的沟通能力、领导力,以及你是不是‘one of them’。”
她给我讲了一个细节。 有一次公司搞团建,去玩皮划艇。她从小怕水,就没参加,选择在岸上帮大家看东西。 后来她的经理找她谈话,很委婉的说,希望她能更“合群”一点。 “那一刻我特别委屈。我工作完成的很好,从不迟到早退,为什么就因为我没有去玩皮划艇,就成了不合群?” 她苦笑着说,“后来我才明白,在这里的职场,‘work hard’远没有‘play hard’重要。下午三点,大家会一起去茶水间喝咖啡聊天,叫‘coffee break’,一聊就是半小时。你要是不去,就显得很孤僻。可我总觉得,有这半小时,我都能把今天的报表做完了。”
这种文化上的隔阂,像一堵看不见的墙,把你挡在了核心圈子之外。 你的职业生涯,可能在奋斗了十年后,依然停留在一个高级技术岗上。 而你国内的同学,可能已经成了部门总监,带着一个几十人的团队。 “我有时候会想,我拿着这9万纽币的年薪,在奥克兰要供一套150万的房子,生活过的紧巴巴。我同学在上海,年薪七八十万人民币,房子早就买了,天天在朋友圈晒美食、晒旅游。我真的选对了吗?” Hannah的问题,我无法回答。 我只知道,她眼里的那种迷茫,我在很多华人白领的脸上都看到过。
四、开店创业的围城:老板,还是高级“囚犯”?
在新西兰,很多华人都有一个“老板梦”。 开一家自己的店,不用看人脸色,自己给自己打工,时间自由。 现实往往是一座围城。
我在南岛的基督城,遇到了一对开炸鱼薯条店的陈姓夫妇。 他们的店开在一个社区的街角,店面不大,每天下午四点开门,一直忙到晚上九点。 我去的时候是下午五点,店里已经排起了小队。 陈先生负责在后厨炸鱼、炸薯条,热油锅发出滋滋的声响,整个店里都弥漫着一股油烟和食物的香气。 陈太太在前台负责点单、收钱、打包,动作麻利,脸上挂着职业的微笑。
等客人稍微少了一点,我才有机会和陈太太聊几句。 她告诉我,他们这家店,已经开了六年了。 “自由?哪有什么自由”,她一边擦着柜台一边说。 “我们一周开六天,只有周一休息。每天中午就要开始备货,切鱼、裹粉、准备各种酱料。下午四点开门,一直要站到晚上九点多。关门后还要打扫卫生,清洗油锅,弄完基本就夜里十一点了。回到家,累的一句话都不想说。”
我问她,这么辛苦,一年能赚多少钱? 她给我算了一笔账。 “你别看每天流水好像不错,但成本太高了。店面租金一个月就要4000多纽币。电费,我们这种商业用电,一个月1000多。食材成本,现在的鱼、油、土豆,什么都在涨价,差不多要占到营业额的40%。还有人工,我们雇了一个帮工,付的是最低时薪,但加上各种税和养老金,一个小时也要将近30纽币的成本。” 她顿了顿,叹了口气:“我们俩,没日没夜的干,一年下来,刨去所有开销,也就赚个十来万纽币。分到每个人头上,也就五六万。你算算时薪,可能还没到法定最低工资呢。”
他们不是没想过关店去打工。 “但我们这个年纪,快五十了,英语也不好,除了干这个,还能干什么呢?而且店投了这么多钱进去,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舍不得。” 这六年,他们没有回过一次国。 不是不想,是不敢。 “店关门一天,就损失一天的收入,但租金和各种固定开销一分都不会少。我们根本不敢生病,也不敢休息。” 我看到她柜台后面放着一张全家福,照片上她和丈夫,还有两个十几岁的孩子,笑的很灿烂。 “孩子都上中学了,正是花钱的时候。我们拼命干,就是想让他们能上个好大学,以后不用像我们这么辛苦。” 说话的时候,又来了客人,她立刻收起了脸上的疲惫,换上了热情的笑容。 那一刻,我感觉她不像一个老板,更像一个被这家小店牢牢困住的“囚犯”。
五、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那套“海景房”
如果说工作上的天花板和创业的艰辛,还可以靠“好山好水好空气”来安慰自己,那么新西兰的房价,就是那个足以压垮一切幻想的,最沉重的现实。 尤其是在奥克兰。
我让朋友带我去了奥克兰一个华人比较聚集的区,叫北岸(North Shore)。 这里的环境确实好,安静的街道,家家户户门前都种着花草,不远处就能看到海。 朋友指着路边一栋看起来很普通,甚至有点旧的木头房子说:“你猜这栋多少钱?” 我看那房子,单层的,最多三个卧室,院子也不大。 “80万纽币?”我猜了一个我觉得很高的价格。 朋友摇了摇头:“去年隔壁那栋差不多的,卖了150万纽币。”
150万纽币,就是将近700万人民币。 用700万,在奥克兰买一套三十年房龄的普通木板房。 我当时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疯了。
“这还是普通的,你要是想买个学区好一点,风景好一点的,200万纽币打底。” 我们来算一笔账。 假设一个华人双职工家庭,夫妻俩都是白领,家庭年收入税后能达到15万纽币,这在当地已经算很不错的收入了。 他们想买一套150万的房子,首付20%,需要30万纽币。 剩下的120万需要贷款,按照现在6%-7%的利率,30年的贷款,每个月要还多少钱? 答案是大约8000纽币。 而他们每个月的家庭收入,是12500纽币。 光是一个房贷,就占掉了他们收入的64%。
剩下的4500纽币,要用来干什么? 地税(Rate),奥克兰的地税一年差不多要4000-5000纽币,平均到每个月是400纽币。 房屋保险,一年2000-3000纽币,每个月200纽币。 水电网,一个月至少300纽币。 两部车的油费、保险、路税,一个月至少500纽币。 一家人的伙食费,在新西兰的超市里,随便买点肉和蔬菜就要一百多纽币,一个月节省一点也要1200纽币。 孩子的教育、兴趣班、服装,一个月500纽币算少的。 这么一算,4500纽币,已经被花的七七八八了。 每个月能存下的钱,寥寥无几。 这意味着,这个家庭不能有人生病,不能有人失业,不能有任何意外发生。 他们就像在走钢丝,下面是万丈深渊。
很多人会说,可以去奥克兰以外的城市啊,房价便宜。 是的,惠灵顿、基督城、汉密尔顿,房价是便宜一些,但工作机会也少了很多。 新西兰的经济结构,决定了大部分高薪的、专业的岗位,都集中在奥克兰。 离开奥克兰,你可能连一份像样的工作都找不到。 这就是一个死循环。 为了高薪留在奥克兰,然后用高薪去供养奥克兰的高房价,最终变成一个勤勤恳恳的“房奴”。 很多人移民新西兰的初衷,是为了逃离国内的内卷和压力,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质。 可最后,他们只是从一个“压力锅”,跳进了另一个“压力锅”。
六、好山好水,真的“好无聊”
聊了这么多沉重的话题,我们来说说新西兰的优点。 新西兰的自然风光,是世界顶级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我开车在南岛自驾,雪山、冰川、湖泊、森林、星空……那种壮丽和纯净,美到让人失语。 在Lake Tekapo的湖边,我看到了一辈子都忘不了的璀璨银河。 在皇后镇的山顶,我俯瞰着被群山环抱的瓦卡蒂普湖,感觉灵魂都被洗涤了。 这里的空气是甜的,水是能直接喝的,生活节奏是慢的。
但是,这种美好,是有“赏味期限”的。 对于一个游客来说,这里是天堂。 但对于一个要在这里长久生活下去的人来说,这种极致的宁静,很快就会变成极致的“无聊”。
一位在但尼丁生活了十年的华人朋友告诉我一句话,他说新西兰是“好山好水好寂寞”。 “你刚来的时候,觉得什么都新鲜。周末去爬山、去钓鱼、去海边。一年之后,该去的地方都去遍了,就开始觉得没意思了。” 新西兰的城市,除了奥克兰稍微热闹一点,其他地方基本上到了下午五点,商店就全都关门了,街上空无一人。 你想吃个宵夜?对不起,没有。 你想唱个KTV?对不起,很少。 你想约朋友出来逛街看电影?选择少的可怜。 这里没有国内那种活色生香的夜生活,也没有便捷到极致的外卖和快递。 你的生活,被简化成了上班、回家、超市、周末去爬山。
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孤独。 你的亲人、发小、老同学,都在一万公里之外的祖国。 你在这里认识的朋友,大多是工作上的同事,或者是孩子同学的家长。 大家的关系,客气而疏离,很难有那种可以深夜一起撸串喝酒,无话不谈的交情。 你遇到了烦心事,想找个人倾诉,翻遍了手机通讯录,发现只能打给国内的亲人,还要算着时差。 你看着朋友圈里,国内的朋友们今天在这里聚餐,明天在那里旅行,心里那种失落感,会像潮水一样涌上来。
这种孤独,对于第一代移民来说,是刻在骨子里的。 他们放弃了在国内的一切,来到一个陌生的国度,从零开始。 他们努力的学习语言,适应文化,拼命的工作,只是为了给下一代一个更高的起点。 他们是牺牲的一代。 而这份牺牲背后的苦涩和孤独,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七、两本不同的账本,你选哪一本?
在新西兰待了一个月,我常常在想一个问题。 如果把中国的生活和新西兰的生活,比作两本不同的账本,它们各自的收入和支出是什么?
中国的账本: “收入”栏里写着:飞速发展的机会,广阔的职业前景,无与伦比的便利性(高铁、移动支付、物流),深厚的亲情和友情网络,以及全世界最丰富的美食。 “支出”栏里写着:巨大的工作压力,激烈的社会竞争,拥挤的生存空间,令人焦虑的教育和医疗。
新西兰的账本: “收入”栏里写着:顶级的自然环境,相对轻松的工作节奏(如果你不是在为生存挣扎),健全的社会福利,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支出”…栏里写着:一眼望到头的职业天花板,高昂到离谱的生活成本,单调乏味的社交生活,以及深入骨髓的文化隔阂与孤独。
没有哪本账本是绝对的好,或者绝对的坏。 选择哪一本,取决于你的人生阶段,和你最看重的是什么。 如果你追求事业上的功成名就,渴望丰富多彩的都市生活,那么新西兰可能会让你失望。 如果你愿意放弃事业上的野心,接受一种更简单、更平静的生活,并且有足够的经济基础来支撑这里的高消费,那么新西兰的蓝天白云,会给你很好的回报。
只是,千万不要被那个“时薪103块”的数字迷惑了。 那张绿卡,不是通往天堂的门票,它更像是一份人生的合同。 签下它之前,你必须仔细阅读每一个条款,尤其是那些用最小号字体书写的,关于代价和牺牲的部分。
飞机从奥克兰起飞,我看着舷窗外那片越来越远的绿色土地,心里很平静。 我想起离开基督城时,那位炸鱼薯条店的陈太太,塞给我一大包刚出锅的薯条,笑着对我说: “年轻人,外面世界很大,多看看,想清楚自己要什么,再做决定。路,是自己选的。” 是啊,路是自己选的。 而选择的前提,是看清路的全貌。
新西兰旅行出行Tips:
最佳旅行时间:新西兰的春季(9-11月)和秋季(3-5月)是最佳旅行季节。天气温和,游客相对较少,景色也非常美。夏季(12-2月)是旅游旺季,天气最好,但住宿和机票价格最高。
签证与机票:中国游客需要提前申请新西兰旅游签证,现在大多是电子签,很方便。建议提前3-6个月预定国际机票,尤其是旺季,能省下不少钱。
租车与驾车:新西兰最适合的旅行方式是自驾。国际驾照翻译认证件(NAATI认证)是必须的。新西兰是右舵驾驶,和中国相反,需要时间适应。路况普遍很好,但南岛山区道路弯多路窄,务必谨慎驾驶,不要超速。油价很贵,建议选择燃油经济性好的车型。
住宿选择:新西兰的住宿选择很多,从豪华酒店到青年旅社(Hostel)、汽车旅馆(Motel)和假日公园(Holiday Park)应有尽有。Motel通常都带有小厨房,可以自己做饭,是性价比很高的选择。
预算与消费:新西兰消费水平很高。一顿简餐人均20-30纽币,超市自己做饭会便宜很多。住宿预算建议每晚150-250纽币。活动项目如蹦极、冰川徒步等价格不菲,建议提前规划预定。刷信用卡非常方便,但建议随身带少量现金。
必带物品:
防晒霜和墨镜:新西兰紫外线极强,臭氧层空洞就在南极上空,非常容易晒伤。
冲锋衣/雨衣:天气多变,一天内可能经历四季,一件防风防水的外套是必须的。
舒适的鞋子:无论是城市漫步还是户外徒步,都需要一双好鞋。
转换插头:新西兰使用三相“品”字形插座。
网络与通讯:可以在机场购买当地的电话卡,如Spark, One NZ, 2degrees等,套餐包含流量和通话。主要城镇信号很好,但在偏远的国家公园或山区路段可能会没有信号,建议提前下载离线地图。
环保意识:新西兰人环保意识极强。请严格遵守“不留痕迹”的原则,所有垃圾都必须带走。不要给野生动物喂食。
来源:星河漫步一点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