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道如虹通四方,产业腾飞富万家。在湘阴大地,一条条公路如脉络般延伸,串联田野与城市、乡村与市场,奏响“以路带产、以产兴县、以县富民”的乡村振兴乐章。从高速贯通到村路延伸,从公交便民到物流畅通,湘阴县以交通破局,激活产业动能,让“路通产兴”的图景在城乡间生动铺展
文/图/视频/魏柯 徐远钢 刘海洋 郑切
大道如虹通四方,产业腾飞富万家。在湘阴大地,一条条公路如脉络般延伸,串联田野与城市、乡村与市场,奏响“以路带产、以产兴县、以县富民”的乡村振兴乐章。从高速贯通到村路延伸,从公交便民到物流畅通,湘阴县以交通破局,激活产业动能,让“路通产兴”的图景在城乡间生动铺展。
湘阴县城鸟瞰。
路网织暖途 架起便民桥
如今的湘阴,已构建“高速贯通、国道连接、县道辐射、村道延伸”的立体交通网,公路总里程超4000公里,农村公路达3200余公里,实现乡镇通二级公路、行政村通硬化路、自然村通水泥路“三个全覆盖”。这张路网不仅缩短城乡时空距离,推动湘阴融入长株潭都市圈,更破解了群众“出行难”“货不畅”的痛点。
杨林寨乡农村公路。
在城乡出行领域,湘阴推进公交一体化改革,投入资金购置161台新能源公交车,开通32条线路覆盖所有乡镇行政村,实现“村村通公交”。通过优化运营时间、加密高峰班次、增设田间临时停靠点,公交成为村民务工、赶集的“便民车”。过去乡村班车班次少、票价高,如今班次翻倍、票价亲民,宽敞车厢让出行更舒心,切实拉近城乡距离。
湘阴县公交总站。
农产品外运难题也随之化解。湘阴整合邮政、快递、电商资源,建成1个县级物流中心、14个乡镇服务站、265个村级服务点,构建“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清晨采摘的蔬果经村级站点转运,再由冷链车发往长沙、广州等地,实现“早摘午达”。曾经农产品因运输不便常滞销、损耗大,如今物流体系让产品卖得更快更远,还降低流通成本,让交通红利转化为民生福祉。
路连金招牌 产业促增收
“路通,则产业兴”,是湘阴发展特色产业的实践共识。以往部分乡镇因交通闭塞,优质农产品“藏在深闺”,如今产业路打通梗阻,让特色产业迎来新机遇。
“菌菇之乡”杨林寨乡,曾因道路坑洼导致菌菇运输难、损耗大。产业路建成后,当地扩大种植规模,引入分拣包装生产线,实现从“初级种植”到“精深加工”转型,如今食用菌日销15万公斤、日产值90万元,年产值达3.5亿元,带动数百村民就业,部分村民还加入公路养护队,实现“家门口增收”。
杨林寨乡菌菇直播销售。
拥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三塘镇藠头,曾因运输不便低价外销。产业路贯通后,新鲜藠头1小时内可运至加工厂,开发出腌渍、酱制、罐头等产品,年销量大幅提升,带动全镇八成以上农户种植,户均增收显著。
三塘镇藠头加工。
樟树港辣椒经数百年选育,凭独特环境形成脆嫩香辣口感,获“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过去因交通不便难出乡,如今产业路与冷链完善,当地建成1.18万亩标准化基地,产品走进全国商超与电商平台,全产业链年产值突破5.1亿元。鹤龙湖大闸蟹借助公路网实现“当日捕捞、当日发货”,年销量可观,带动数百户渔民转型养殖,人均增收颇丰。
樟树港辣椒研发中心。
鹤龙湖大闸蟹。
公路串名胜 文旅释乡韵
路通之处,文旅活力迸发。湘阴拥有左宗棠故居柳庄、洋沙湖度假区、鹅形山景区等优质文旅资源。柳庄承载晚清名臣14年农事经世研学历史。洋沙湖融合山水风光与千年渔窑文化,是国家级湿地公园。
柳庄。
渔窑小镇。
鹅形山景区以“奇峰、秀水、幽林”闻名,藏有千亩竹海、瀑布群与古寺遗址,曾因山路崎岖、通行不便,长期“养在深闺人未识”。“最美农村路”鹅形山公路的建成,改写了这一局面。这条全长11.75公里的公路,沿鹅形山省级森林公园蜿蜒铺设,部分路段喷涂红、黄、蓝三色交通标线,宛如“彩虹”穿梭于青山绿水间,串联起景区内10余个特色景点与8家精品民宿,还专门增设1处观景台与多个停车港湾,让游客可随时驻足欣赏山间风光。
鹅形山“最美农村路”。
为激活文旅潜力,湘阴投入资金升级景区周边道路,修建旅游专线,开通县城至景区的旅游公交,增设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等设施,提升游玩体验。同时整合柳庄、洋沙湖、南泉寺等资源,推出“文化研学”“生态休闲”“民俗体验”等线路,吸引长株潭及周边游客。湘阴还依托交通优势,举办“樟树港辣椒节”“鹤龙湖大闸蟹美食节”“洋沙湖风筝节”等活动,以节促旅、以旅兴产,推动文旅与农业、餐饮、住宿深度融合,打造乡村振兴新增长点。
洋沙湖旅游公路。
从“出行难”到“畅通行”,从“好产难销”到“产销两旺”,从“文旅沉寂”到“活力迸发”,湘阴以路为媒,走出“交通赋能产业、产业带动增收、增收推动振兴”的特色路径。让公路成为乡村振兴的“致富路”、百姓幸福的“民生路”,奋力书写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答卷。
来源:湖南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