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月18日,潍坊市举办“决胜‘十四五’ 谋篇‘十五五’”科技创新成果新闻发布会,一串串亮眼数据、一项项硬核成果、一个个生动案例,勾勒出潍坊科技创新的蓬勃图景,构建起一座城市向“新”而行的坚实骨架。而在这些成绩背后,藏着不少令人“没想到”的细节与突破。这些超出
11月18日,潍坊市举办“决胜‘十四五’ 谋篇‘十五五’”科技创新成果新闻发布会,一串串亮眼数据、一项项硬核成果、一个个生动案例,勾勒出潍坊科技创新的蓬勃图景,构建起一座城市向“新”而行的坚实骨架。而在这些成绩背后,藏着不少令人“没想到”的细节与突破。这些超出“常规认知”的细节与突破,蕴藏着这座城市的“新质生产力”密码,也悄然揭示着潍坊科技创新更深层的逻辑与更澎湃的动能。
一没想到:研发投入的“潍坊速度”如此之猛
当潍坊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杨德强公布“全市研发投入总量达206.55亿元,较‘十三五’末增加87.33亿元,年均增幅11.62%”的数据时,一个长期被视为农业大市和传统制造业基地的城市,展现出了其“科技猛进”的一面。
这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增量,它意味着潍坊已成为全省第四个突破200亿元研发投入的城市。这笔巨资背后,是全市上下“真金白银”的决心。52个项目入选省级重大科技创新工程、5.7亿元支持资金;发布179项“揭榜挂帅”项目、撬动13.66亿元资金,潍坊用持续加码的战略性投入,为自己“硬核实力”的爆发,写下了最有力的注脚。
二没想到:企业创新生态可以如此“接地气”
豪迈集团创新管理部副部长查凤媛阐述他们的“全员创新”理念时,会场许多人露出了“原来如此”的表情。在豪迈,创新的门槛被降到最低——“改善即是创新,人人皆可创新”。
“在豪迈,创新的门槛很低,不必是颠覆式的变革,只要能有所改善就好。”查凤媛的解释,让创新从高不可攀的“神坛”走向了每位员工的工位。更令人动容的是其“宽容失败”的文化:“创新失败的代价几乎皆由公司承担,成功的荣誉和喜悦则常常属于个人。”
正是这种深入骨髓的创新文化,驱动着这家民营企业从34人壮大至3万人,产值实现“四年倍增”,从2020年的100亿跃升至2024年的200亿,预计2025年仍将增长15%以上。这不仅是企业的成功,更是潍坊民营经济创新活力的一个微观缩影。
三没想到:平台能级如“雨后春笋”般拔节生长
潍坊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董玉伦介绍的一组平台数据,勾勒出一幅“国字号”平台集群崛起的壮阔图景:全区拥有95家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其中“国字号”高达14家。
这其中包括了潍柴拥有的、全国唯一的国家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中心,以及歌尔集团牵头的、全国唯一的国家虚拟现实创新中心。此外,还有天瑞重工获批建设的全国磁悬浮动力技术标委会,以及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建成的山东省现代农业领域唯一的省实验室。这些“唯一”和“第一”构成了潍坊吸引顶尖人才、攻关核心技术、转化前沿成果的“高能级载体矩阵”,成为支撑城市能级跃升的“最强引擎”。
四没想到:农业科技的“天花板”可以如此之高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农业科技或许等同于“增产增收”。但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副院长、潍坊现代农业山东省实验室副主任张兴平的发布,彻底颠覆了这一认知。该院的研究,已进入生命科学的“无人区”。
他们在全球首次构建了西瓜属、葡萄属超级泛基因组图谱、六倍体小麦完整基因组图谱——这些看似深奥的突破,实则是未来实现精准分子设计育种的“数字地基”。更有2项成果入选2024年度中国植物科学重要进展,在《Cell》等顶尖期刊发表论文491篇。科技创新最终要服务于产业,研究院还推动23项成果就地转化,累计产生经济效益超8亿元。在这里,农业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旧模样,而是站在了全球生命科学的前沿。
五没想到:人才“虹吸效应”如此之强
“人才是第一资源”在潍坊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套套行之有效的机制。市科协党组书记、主席李宏德介绍,潍坊构建了“设施+队伍+品牌”三维科普体系,并大力选树科技工作者典范,选树 “风筝都最美科技工作者”80名,多人获评省级、国家级荣誉。
与此同时,企业与研究院所成为引才的“强磁场”。潍柴潍坊本部汇聚了6000余名研发人员,其中博士、高级工程师等高端人才1000余人;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则通过“全职+柔性+双聘”机制,组建了由院士领衔的45个课题组,团队规模突破800人。从“风筝都最美科技工作者”到院士领衔的“雁阵形梯队”,潍坊正以其独特的城市魅力与创新生态,形成“近悦远来”的强大人气场。
六没想到:科技惠民可以如此“润物无声”
科技创新不仅是实验室里的论文和工厂里的产值,更是百姓身边可感可及的科学素养提升。李宏德主席分享的一组数据,展现了潍坊科技的“温度”:争取3家科技馆获中国科协免费开放奖补资金,免费接待群众165.23万人次;培育各级科普项目145个,打造各类科普教育基地176家。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目前,潍坊市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14.8%,这一数据超过了全国的14.1%和全省的14.51%。当科学的种子通过如此庞大而精细的网络播撒到千家万户,它滋养的不仅是当下的生活品质,更是一个城市面向未来的创新土壤。
七没想到:龙头企业的“链动效应”如此之广
龙头企业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自身的庞大,更在于其对整个产业链的聚合与带动。这一点,在潍柴和新和成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潍柴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陈文淼表示,潍柴联合133家供应商成立产品研发应用共同体,并带动浩信、富银、华丰等本地配套企业成长,积极推动建设潍柴国际配套产业园,吸引全球知名企业到潍坊打造“国际动力城”。
而作为“双招双引”的典范,山东新和成控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晓俏则揭示了另一种“链动”模式。新和成在18年间累计在潍投资近200亿元,更难得的是,它主动引荐5家核心配套企业落户潍坊,其中包括3家行业领军企业,带动产业链总投资超60亿元。这种“以商招商、以链聚链”的模式,形成了“龙头引领、配套集聚、协同发展”的产业雨林生态。
这场发布会,干货满满、亮点多多,对于大多数“身在此城 未窥其奥”的人们来讲,仿佛是一次系统的“认知刷新”。它也在通过这样的方式告诉我们,潍坊的创新不是单一节点的突破,而是从投入、生态、平台、产业、人才到惠民的全链条、系统性跃升。这些“没想到”,共同指向一个“想得到”的未来:一个锚定“走在前、挑大梁”,以科技创新为根本驱动,正在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上全速前进的“更好潍坊”。
当创新的基因融入城市血脉,当科技的翅膀插上传统产业,潍坊的“新质生产力”故事,才刚刚翻开序章。
记者 王玉龙
来源:鲁网潍坊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