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美国政府已将关键矿产相关工作提升至政府执政优先级的靠前位置,其核心考量是美国当前频繁显现的脆弱性,根源在于对国外供应链的过度依赖,这不仅危及国家安全,还会影响国内基础设施建设与技术创新。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请勿转载
美国于11月6日最终公布关键矿产清单,首次将白银、铜及铀纳入其中。
关键矿产清单是美国政府用于识别对本国经济及国家安全至关重要,且供应链易被外国垄断或供应易中断的矿物类别。
此类矿物一经列入,特朗普政府将依据《贸易法》第232条条款展开深入调查,未来可能出台高关税或其他贸易限制措施。
当前,美国政府已将关键矿产相关工作提升至政府执政优先级的靠前位置,其核心考量是美国当前频繁显现的脆弱性,根源在于对国外供应链的过度依赖,这不仅危及国家安全,还会影响国内基础设施建设与技术创新。
此次新增清单中的矿产,与美国人工智能战略及数据中心建设存在高度关联。
2025年是美国20年来首次出现电力需求增长,背后核心驱动力是人工智能与数据中心的爆发式发展,而这类增长反过来对电网升级改造提出迫切要求。
美国明确认识到,与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最终竞争,决胜关键在于电力供应能力。
模型技术易被学会,先进芯片也可通过其他路径实现类似效果,唯有充足的电力供应是核心竞争力。而电网升级与电力供应强化过程中,铜和白银是不可或缺的关键金属。
其中,白银的导电性极为优良,仅次于黄金且远超铜,广泛应用于芯片产业、能源转型(含太阳能、电动汽车)、电池制造、5G通信以及军事装备的雷达制导、红外装置等领域。
美国地质调查局将白银纳入清单,主要因白银未来存在潜在断供风险——尽管该概率较低,但一旦发生影响极大,属于需高度关注的危机场景。
目前全球白银供应链高度集中,而美国自身白银生产能力薄弱。
据美国地质调查局数据,美国白银产量占全球比例不足5%,主要依赖拉丁美洲(墨西哥、秘鲁、智利)及北美加拿大的进口供应;白银精炼能力则主要依赖亚洲精炼厂,尤其是中国。
这意味着,若爆发地缘政治冲突或供应中断,美国将面临严重的白银短缺,届时从军事装备、人工智能产业到电力供应等多个领域都将受到重大冲击,其战略重要性在某种程度上不亚于稀土。
美国媒体指出,将白银纳入关键矿产清单的决定,标志着政策制定者对该金属的认知发生重大转变——白银不再被视为普通商品,而是与工业产能、技术发展及国家安全息息相关的战略资产。
分析人士认为,这一认定使白银的地位提升至与锂电池用锂、铀、稀土等战略性资源矿产同等高度,是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定位升级。
除战略金属属性外,白银还是重要的货币金属。
特朗普政府内部有一支被称为“美国制造业复兴派”的顾问团队,该派秉持传统观点,认为凭借白银的双重属性,若未来美元体系信任度下降,白银可发挥重要的货币储备作用。
虽然美元不行了,但我还有大量的黄金白银储备,维持美国的国际地位。这一思想与20世纪初美国的“银本位运动”息息相关。
特朗普的顾问们认为,白银是国家财富与独立金融体系的一种重要象征,所以美国一定要控制白银,就像控制黄金一样。这就是为什么特朗普对黄金和白银的认识,可能跟拜登时代完全不同。
对于白银被纳入关键矿产清单的影响,多家市场机构已展开评估。
贵金属领域重要机构“金属聚焦”认为,白银被提升至国家战略储备层面,将显著加剧市场紧张情绪,市场无法预判美国政府何时会采取垄断或控制白银资源的举措,这种不确定性将增加白银价格的波动性,且唯有供应问题彻底解决,波动性才可能缓解。
但白银的供求关系难以快速改善,核心原因是未来几年工业领域对白银的需求大概率将大幅增长,因此唯有通过更高价格才能缓解白银流动性紧张的局面。
同时,白银价格上涨可能促使太阳能等行业寻求替代技术,例如尝试用铜、其他合金或合成材料替代白银,但目前这类替代技术尚未成熟。
该机构预测,若未来24个月内太阳能技术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白银价格的上涨趋势将难以逆转;此外,若美国政府依据第232条条款对白银加征高关税,全球白银市场将陷入更大混乱,引发大规模挤兑。
关于白银挤兑问题,核心课程《2025年白银风暴》(上半部分)已进行深入解读。重点剖析了2025年10月全球前所未有的白银市场大挤兑事件。
这场被称为“完美风暴”的危机,由五大趋势共同引发:
白银工业消耗量持续暴涨;连续五年出现白银供求赤字;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悬而未决,引发恐慌情绪导致伦敦白银向纽约转移;美元贬值交易持续,吸引全球投资者涌入黄金与白银市场;投资资金集中于白银ETF领域,导致伦敦白银库存中可自由流通的白银数量急剧萎缩。五大趋势已使10月初的全球白银市场岌岌可危,而恰逢印度排灯节期间的白银购买狂潮进一步加剧了供需矛盾。
以往印度市场的白银采购多通过香港渠道——香港虽无自有精炼厂,但依托中国大陆的大量白银供应转售给印度买家,而当时中国大陆正处于八天长假期间,精炼生产暂停,导致印度买家转向伦敦市场寻求货源。
彼时伦敦白银库存已降至极端危险的低水平,市场流动性极差,印度的大规模采购直接引发了全球白银市场有史以来最严重的超级挤兑,其严重程度在多项指标上均超过1980年亨特兄弟引发的白银挤兑事件。
此次白银市场挤兑过程可分为三轮冲击波:
第一轮发生于10月3日至9日,印度市场率先爆发白银短缺,精炼厂断供、白银ETF暂停交易,白银溢价从正常的每盎司几美分飙升至8美元,印度的巨大需求转向伦敦,引爆伦敦市场挤兑;
第二轮发生于10月9日至14日,伦敦现货白银的隔夜租赁利率飙升至200%以上,一个月期租赁利率超过39%(租赁利率大幅攀升被视为市场“心肌梗塞”的信号)。
同时纽约期货银与伦敦现货银的价差扩大至3美元,伦敦市场濒临崩溃,做市商(主要为大型银行)退出报价体系,导致报价系统冻结长达一个半小时;
第三轮发生于10月15日至20日,伦敦市场的空前挤兑推动白银价格在16日突破每盎司54美元的历史最高点,进一步诱发大规模库存挤兑,伦敦白银库存中可自由流通的份额近乎枯竭,白银ETF的可租赁份额降至零。
10月21日,市场出现前所未有的砸盘行为,银价单日下跌6.7%,凸显市场内部的极端压力。
套利交易推动伦敦白银库存历史性上升
直至11月初,伦敦白银市场才逐步企稳——纽约COMEX与中国上海交易所共计5400万盎司的白银资源驰援伦敦,暂时遏制了挤兑态势。
但目前伦敦现货白银价格仍处于现货高于期货的非正常状态,表明市场尚未恢复正常,白银短缺问题仍未解决。
更为关键的是,引发伦敦白银挤兑的五大核心趋势均未得到改善:
白银工业需求的增长态势难以逆转;供求赤字关系在今明两年无法改变,2025年将是连续第五年赤字,2026年仍将维持赤字状态;白银相关关税政策仍无明确定论;美元贬值交易持续推进,美联储已表示明年1-3月可能转向扩表,进一步加剧美元贬值压力;白银ETF投资热潮在全球范围内持续蔓延。因此,伦敦白银市场再次遭遇挤兑并非是否会发生的问题,而是何时、以何种规模爆发的问题。
来源:宋鸿兵观天下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