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关于台海事态会不会把日本拖进战事的讨论很热,不同的媒体给出了截然不同的数字,有的引用共同社的民调,显示大约一半的人支持在台湾发生冲突时启用集体自卫权,另一些媒体则把支持率放大到八成多,两个结果放在一起,让很多人怀疑到底哪个更接近真实。
最近关于台海事态会不会把日本拖进战事的讨论很热,不同的媒体给出了截然不同的数字,有的引用共同社的民调,显示大约一半的人支持在台湾发生冲突时启用集体自卫权,另一些媒体则把支持率放大到八成多,两个结果放在一起,让很多人怀疑到底哪个更接近真实。
网络上的反应立刻出现了分歧,很多日本网民对高达八成的说法持不信任态度,认为这是被刻意放大的结果,一些人直接用“键盘军事家”来形容那些在网络上高唱参战的人,意思是这些人实际和网上表现不一样,有人觉得,真正发生危险时,网上喊得最凶的一些人会第一个想办法离开,还有评论把民调当成政治工具,怀疑这是为了特定政治势力或外部大国的战略需要而制造舆论上的支持。
把目光从网络语言拉回到现实,历史上日本愿意参军的比例并不高,有调查显示,自愿入伍加入自卫队的意向一直都处于较低水平,很多民意调查也显示,日本人在把国家利益和个人安全放在天平上时,更倾向于保证自身和家庭的安全,而不是支持海外出兵,再考虑到日本在法律和制度上的限制,海外派兵并不是简单的民意投票就能决定的,战后的宪法框架和相关法律对出兵范围设定了门槛,社会对于改变这种限定也存在不少保留。
在媒体和政治人物的言语中,“威慑”和“挑衅”这两个概念常被混为一谈,有评论指出,一些高调的表达被包装成威慑力提升的必需举措,这种处理方式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可能引发不同的理解,支持者认为,突出防卫决心能让潜在对手重新评估风险,起到抑制作用,持反对意见的人则担心,这种言辞会增加紧张氛围,把安全问题推向更高的危险程度。
关于舆论数字差异,有几种合理的解释,民调问法不同会得到截然不同的结果,把问题设成“在台海发生冲突时是否支持行使集体自卫权”与“是否支持派兵直接介入”两种问法,得到的答案可能完全不一样,抽样范围、访问方式、时间点也会影响结果,媒体在传播时有选择性地引用特定数字,会影响公众的感受,如果把高支持率的样本作为主要信息来源,就容易给社会制造一种多数人支持激进行动的假象。
舆论之外还有现实的军事和战略限制要考量,对比中日两国的军力,一些舆论称中国海军在某些方面已经颇有进展,尤其是在舰艇与导弹系统方面,从数量和部署上讲,有人提到了几艘舰,认为这些装备可能在区域内的冲突中起到关键作用,日本海上自卫队在某些方面实力较强,但面对新出现的技术和部署变化,战略分析者感觉存在被拉开的差距,关于具体差距的判断,存在不同的量化说法,评价者通常会把时间轴和技术更新频率纳入考虑范围。
国内一些媒体评论安全话题时,公开支持提高威慑力度的论点出现过,有些评论把某些政界人物的强硬表态解读为有助于提醒民众重视安全问题,认为通过这类表态可以促成更广泛的安全讨论,这类评论还指出,威慑的效果取决于对方如何看待你的防御决心,换句话说,传播一种坚定的态度,是希望让对手相信你有意愿和能力抵抗侵略。
与这种解读相对的,是对激化言辞的担忧,有人担心,用挑衅性的言辞去刺激对方,很容易让局势朝着不可控的方向发展,有评论觉得,有些言论不是单纯的警示,而是有着政治目的的挑衅,这会在外交上产生回声,容易引发误判,面对外界的指责和压力,有些政治人物选择不收回相关表态,被批评为缺乏缓和的姿态。
社交媒体的反响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公共讨论的走向,很多网民会用嘲讽或者冷嘲热讽的方式来表达不满,像戏称某些“叫嚣者”会在真正危险到来的时候先一步撤离,这种话语体现出一部分人对网络上勇武言论的怀疑,觉得现实生活中的利益考量常常会压倒虚拟世界的豪言壮语,也有人担忧,如果媒体或者政客通过操控民意数据来制造舆论合力,就可能推动一条并不被大多数人真正支持的路线。
从更宽泛的角度看,地区安全格局的变化并非由单一事件决定,政策、军事力量、经济联系和国际联盟都会互相影响,有人认为某些激烈的表态标志着中美之间在区域事务上进入了新阶段,这样的判断带有预测性质,指出风险上升的也提醒各方注意避免把局势推到更高危险点。
讨论可能的军事应对时,有些极端言论在某些文章或者帖子中出现,这些表述带有强烈情绪和毁灭性的想象,公开的批评者把这类话语标注为过火或者不负责任,学术界和政策圈在评价类似论断时一般会把它们当作情绪化表达来处理,而不是严肃的战略建议,对于任何可能涉及大规模武力的主张,负责任的做法是细致地进行事实核查和风险评估,而不是简单地用激烈语言来鼓动公众情绪。
实际决策过程中,民意是重要一环,但并非全部,法律约束、政治程序、国际义务以及现实后勤能力,都会影响到能否以及如何出兵,日本在宪政框架下的对外军事行动有着严格程序,公众的支持程度只是其中一项,若将复杂问题简化成单一的民调数字,公众对政策走向的理解很容易被误导。
鉴别信息的真假,理解数字背后的意义很重要,看到看上去很惊人的统计时,要问几个问题,问法是什么,谁做的调查,样本有多大,什么时候做的,媒体有没有选择性引用,也应当注意到,政治力量有时会利用数据来塑造舆论倾向,面对可能带来紧张的言论和报道,理性的公众讨论需要更多事实基础和更清晰的分析,而不是单靠情绪化的口号或未经核实的数据。
大体上,关于是否“大多数日本人支持为台海而参战”的争论,体现出信息流传,政治意图和民意之间的复杂联系,媒体给出的不同数字表明一个事实,针对重大安全议题,公众看法并非简单明了,任何结论都需要小心谨慎,社会在遭遇危险和不确定的时候,维持冷静的事实检查和公开的理性交流,比被夸大数字或者煽动性话语牵着走,对公共安全更有益处。
来源:热闹小鱼tZB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