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心感染艾滋?其实病毒很“挑剔”,这 3 个日常行为不会传染!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18 16:41 1

摘要:28 岁的张先生是一名公司职员,上个月和同事去聚餐,中途同事不小心把带血的纸巾掉在他裤子上,还蹭到了他膝盖上的小伤口。回家后张先生越想越怕,刷手机时看到 “艾滋通过血液传播” 的说法,更是慌得一夜没睡,总觉得自己会感染艾滋。

28 岁的张先生是一名公司职员,上个月和同事去聚餐,中途同事不小心把带血的纸巾掉在他裤子上,还蹭到了他膝盖上的小伤口。回家后张先生越想越怕,刷手机时看到 “艾滋通过血液传播” 的说法,更是慌得一夜没睡,总觉得自己会感染艾滋。

接下来的一周,张先生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还总觉得浑身没力气,甚至开始担心和家人共用毛巾、水杯会传染给他们。妻子见他状态不对,催他去医院检查。在感染科,医生详细询问了情况,让他做了 HIV 抗体检测,结果显示 “阴性”(参考值 0-1S/CO,检测值 0.2S/CO),还给他科普了艾滋的传播知识。

医生告诉张先生:“带血纸巾蹭到小伤口,只要伤口没在流血,纸巾上的血液也没大量接触,根本不会传染艾滋;你担心的共用毛巾、水杯这些日常行为,也不会传染,别自己吓自己。” 听了医生的话,张先生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一周后状态就恢复了正常,他笑着说:“以前不懂,瞎担心,现在知道哪些行为安全,再也不恐慌了。”

很多像张先生那样的人,一提到艾滋就恐慌,觉得 “稍微接触就会传染”,其实艾滋病毒(HIV)的传播很 “挑剔”,必须同时满足 3 个条件,少一个都不会传染:

有足量的活病毒:艾滋病毒离开人体后很脆弱,在空气中、物体表面很快就会失去活性,只有新鲜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等体液中,才含有足量活病毒;像带血纸巾上的血液,暴露在空气中几分钟,病毒就基本失去活性了,无法造成感染;有直接的体液交换:病毒需要通过破损皮肤、黏膜(如口腔黏膜、生殖道黏膜)进入人体,形成直接的体液交换;如果只是皮肤表面接触,没有破损,病毒无法进入体内;有足够的病毒量:即使有活病毒和体液接触,病毒量太少也无法造成感染,只有达到一定浓度的病毒,才能突破人体免疫系统,导致感染。

因此不用对艾滋过度恐慌,分清 “危险行为” 和 “安全行为” 才是关键。

医生强调,像张先生担心的 “带血纸巾蹭伤口”“共用生活用品” 等行为,都属于不会传染艾滋的日常行为,具体有 3 类,大家可以放心:

很多人担心和他人共用毛巾、水杯、餐具会传染艾滋,其实完全没必要:这些用品即使沾到他人的唾液、汗液,其中的病毒量极少,而且暴露在空气中很快会失去活性;同时,使用这些用品时,只是皮肤、口腔表面接触,没有破损黏膜或伤口的直接体液交换,病毒无法进入人体。

比如共用水杯,即使前一个人用过,杯口残留的唾液中,艾滋病毒量远达不到感染浓度,且几分钟内就会失活,下一个人使用时,根本不会造成感染。临床从未有过因共用生活用品而感染艾滋的案例,因此不用刻意避免和他人共用这些物品,别让恐慌影响正常生活。

握手、拥抱、拍肩膀、共同办公、一起吃饭等日常接触,也不会传染艾滋:这些行为中,没有涉及血液、精液等含有足量活病毒的体液,只是皮肤表面的短暂接触,即使双方皮肤有轻微干燥脱皮(没有流血伤口),也不会造成病毒传播。

像张先生和同事聚餐时的接触,只是正常的社交互动,没有任何感染风险。艾滋病毒不会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也不会通过皮肤表面的普通接触传播,因此日常和他人交往时,不用刻意保持距离,正常互动完全安全。

还有人担心接触到他人的带血纸巾、共用马桶会传染艾滋,其实这些间接接触行为也不会传染:

带血纸巾:血液暴露在空气中,艾滋病毒会在几分钟到十几分钟内失去活性,即使纸巾上有少量血液,也早已没有感染能力,再接触到皮肤伤口(非流血伤口),也无法造成感染,就像张先生遇到的情况一样;共用马桶:马桶圈即使沾到他人的体液,量极少且很快失活,使用时皮肤只是短暂接触,没有直接体液交换,不会传染。

艾滋病毒在体外环境中的存活能力通常极差,无法通过间接接触传播,因此不用对这些日常场景过度警惕,避免陷入 “洁癖式恐慌”。

虽然日常行为安全,但以下 3 类行为存在艾滋感染风险,需要做好防护:

无保护性行为:包括同性、异性的无安全套性行为,是艾滋传播的主要途径,占所有感染案例的 70% 以上;发生性行为时,正确使用安全套,能有效降低感染风险;共用针具:共用注射器、针管(如吸毒共用针具),会直接接触他人的血液,若其中含有艾滋病毒,感染风险极高;母婴传播:感染艾滋的母亲,在怀孕、分娩、哺乳过程中,可能将病毒传给胎儿或婴儿,但通过规范的母婴阻断措施(如孕期用药、剖宫产、人工喂养),阻断成功率能达到 99% 以上。

如果发生过这些高风险行为,建议在行为后 4 周 - 3 个月内去医院或疾控中心做 HIV 抗体检测,早发现早干预,避免延误。

参考资料:

[1]田芳于,姚倩,丁欢,等.中国MSM梅毒感染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J].中国艾滋病性病,2025,31(08):919-926.

[2]杨婷,杨如冰,方婷.了解艾滋预防艾滋[C]//广东省肿瘤康复学会.2025年“《健康大湾区》-科普引领健康”论坛曁第2期健康科普作品征集活动作品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肾内科;,2025:729.

来源:彩牛科普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