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说古代官员品级和服饰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8 16:06 1

摘要:还有妻凭夫贵、子袭父荣,如三品诰命夫人(像《红楼梦》的尤氏)、五品锦衣卫千户等。戏剧里的县令,常被称为“七品芝麻官”,扮作丑角。其实,如果县令是“芝麻”,那老百姓连灰尘都算不上。这粒“芝麻”,压得死人呢!

看客如果喜欢戏剧,一定晓得官员的品级。

古代官员▲

比如,戏剧里的一品太师、四品知府,各有不同的仪仗、衙署,好不威风。

还有妻凭夫贵、子袭父荣,如三品诰命夫人(像《红楼梦》的尤氏)、五品锦衣卫千户等。戏剧里的县令,常被称为“七品芝麻官”,扮作丑角。其实,如果县令是“芝麻”,那老百姓连灰尘都算不上。这粒“芝麻”,压得死人呢!

清朝顶戴花翎太监帽▲

还有“宰相家奴七品官”,是个形象的说法,讽刺那些狐假虎威、盛气凌人的恶奴。

俗话说“阎王好见,小鬼难缠”,对这类“七品家奴”不得不逢场作戏。历史上也确有过“宰相家奴七品官”,甚至更夸张。如唐朝中晚期,官爵泛滥,像唐代政治家、军事家郭子仪家的洒扫庭除的僮仆杂役,也跟着沾光,被赏赐了三四品的官位,衣紫腰金,满足一下虚荣心。

从官服图案就可以看出官员级别▲

老百姓自然没有品级。不过教育家陶行知,曾给我等升斗小民加封了“一品大百姓”。

一九二四年,他在《申报》发表《救水》诗:“君不见国弱种危时机逼,自救救人要拼命。身上有力不肯出,袋里有钱不肯用,都不配做一品大百姓。”这个“一品”,指的是要有一等的品行,自尊自强,不卑不亢。多少官居极品的达官显贵,人格上反而是残次“品”。

教育家陶行知▲

还有“三品秀才”的说法。

宋代学士章珉,在还是一介寒儒之时,就以宰相自许,处处摆官架子,出入宝马轻裘,僕隶前呼后拥。当地人讥讽他是“三品秀才”。

处处摆官架子▲

清末,官方明码标价,公开卖官鬻爵。

安徽人张传声出钱捐了一个二品的“候补道员”,只有空头官衔,并没有职务、衙门。但这位张道台,却煞有介事,每天全套冠带,在家里升堂,让仆人扮演属员,问安拜见。官迷心窍,至此极矣。 说到底是个心态问题。名利深似海,要拿得起、放得下,不容易呢。还不如“一品大百姓”洒脱。读者不妨读一下晚清四大讽刺小说: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便晓得小编言之不虚。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

在古代华夏,官员的品级制度不仅是身份的象征,也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权力和社会地位。

不同的朝代有着各自独特的区分方式,标志着官员等级的不同。例如,在唐宋时期,官员的品级通常通过乌纱帽的颜色和形状来识别,而在明清时期,官员则是通过帽饰和佩戴的禽兽图案来区分其等级。

周朝管帽▲

在周代,官员的品级主要依据其职位的高低来确定,分为几个等级:

公:周代的最高职位,代表国家的领导人,通常由君主直接任命。

侯:位居第二,负责管理一个领土。

伯:负责管理一个城市及其周边区域。

子:管理一个城市的地方官员。

地方大员▲

卿:担任中央官府的高级职务,辅助君主处理政务。

大夫:负责国家的内政或外交事务。

士:为低级官员,通常涉及教育、文化或军事领域。

古代官员的站位▲

到了秦汉时期,官员品级的制度变得更加复杂。除了常规的职务,秦汉时期还设有更明确的职位和层级区分:

大官:如丞相、太尉等,权力最大,掌管国家重大事务。

中官:包括太常、大鸿胪等,担任次要但仍然重要的职务。

小官:如吏、卒等,这些官员通常负责基层的管理工作。

此外,秦汉还设有一些特殊职务,如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和九卿(管理中央政府的九大部门)。

冒顶细节▲

古代有一套完善的品级制,不一样的时期,官员们拥有不一样的品级,官衔分为了九品。

从一品到九品,岗位从高到低,一品最大,九品最少。 西汉、隋唐时期,又把品级细分化,九品分为真品和丛品二种,从正四品起,每品又分上阶和下阶二种,那样算起來就高达三十个品级。

古代还有一套完善的品级制▲

明清时期,嫌官衔分到过多过细,又进行简单化,九品中的每品,都只分真品和丛品,那样就降低至十八级。

这么多级别的官员,她们该如何区别分别的品级呢?不一样的时期,已有鉴别品级的方法。 东晋成帝时,在帝都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宫里办事的人,都戴着一种用黑布做的遮阳帽,人叫“乌纱帽”。 这类原材料划算、制作简易的遮阳帽迅速就在民俗受欢迎,不管官民、不管穷富,都戴着这类款式的遮阳帽。 隋朝时,为了更好地差别官员品级的多少,便在乌纱帽上有了区分:乌纱帽上装饰设计玉块,一品镶9块玉,二品镶8块玉,依此类推,到五品镶5块玉,六品下列则不会再装饰设计玉块。

县令坐堂▲

唐宋时期,官员品级的区分方式更为形象,通过衣帽和服饰的禽兽图案两种方式。

衣帽:官员戴的乌纱帽的颜色和形状决定了他们的品级。皇帝和皇后的帽子为黄色,高级官员为紫色,普通官员为青色,低级官员则为黑色。

禽兽图案:官员佩戴的玉佩上的禽兽图案也标示了他们的品级,如佩戴鹿图案的是正三品,佩戴虎图案的是从三品。每一种动物代表着不同的官职和权力级别。

古代官员生活▲

宋代品级服饰,宋太祖赵匡胤要求清朝官员早朝时,务必戴乌纱帽,此后,“乌纱帽”变成官职的代称,普通百姓誉为某某某“丢失乌纱帽”,就是此人被免去了官衔。

并且,赵匡胤为防重臣们在朝堂前交头接耳,一声令下在乌纱帽的两侧各加一个一尺长的翅子,与此同时在乌纱帽上装饰设计不一样的纹路,来表明官职的多少。

明代时,官员的品级又在细微处开始做起了文章,据《明史·舆服志》记述,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要求,官员所穿的装备为盘领大袍,胸口、身后各缀一块方型补子,又称之为“补服”,文官绣禽,以表文明行为,总督绘兽,以表威风凛凛。

完整的品级服饰▲

不管文官或是总督,从一品至九品,所绣的野兽长幼尊卑不一,以供大家鉴别品级。

明洪武二十四年做出要求:公、侯、驸马爷、伯,服绣麟麟、白泽神兽。 文官一品绯袍,绣丹顶鹤;二品绯袍,绣锦鸡;三品绯袍,绣孔雀;四品绯袍,绣云雁;五品青袍,绣白鹇[xián];六品青袍,绣鹭鸶[lùsī];七品青袍,绣鸂鶒[xīchì];八品绿袍,绣黄鹂;九品绿袍,绣鸳鸯鸭。

九品官制▲

武官将领一品、二品绯袍,绘狮子座;三品绯袍,绘虎;四品绯袍,绘小豹子;五品青袍,绘熊;六品、七品青袍,绘彪;八品绿袍,绘犀牛,九品绿袍,绘福美来。 将领服饰上边绣的兽好像还能鉴别出去,文官上边这些禽鸟,除开丹顶鹤、孔雀、鸳鸯鸭外,别的的家禽类,可能精确鉴别看出来的没几个人吧?

清代官服戏称为"衣冠禽兽"▲

明朝这类官员服装规章制度,从明代初期逐渐,到清帝退位才行,一直沿用了500很多年,变成封建社会里严苛的官员等级制。

清代时,所绣的野兽稍有差别,文官通常是: 一品绣丹顶鹤;二品、三品绣孔雀;四品绣云雁;五品绣白鹇;六品绣鹭鸶;七品绣鸂鶒;八品绣鸳鸯鸭;九品绣练雀。 武官通常是: 一品绘麟麟,二品绘狮子座;三品绘小豹子;四品绘虎;五品绘熊;六品绘彪,七品、八品绘犀牛,九品绘福美来。 清代时,官员们的乌纱帽还换为了托着翎毛翎子的红樱大圆帽,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顶戴花翎”。明清两代时,受到诰封的官员妻子也是有这类补服,以便参与庆典活动朝会活动内容。

明清官员服饰上绣的“禽兽”▲

官员品级的重要性:

官员的品级不仅仅是外在的标识,更是其权力、责任和社会地位的体现。这些方式不仅体现了官员的等级,也增加了官场的仪式感。也使得不同职务之间的权力差异得到体现。品级制度为政府管理和官员晋升提供了明确的标准,也促进了家族社会的延续和发展。

增加了官场的仪式感▲

《古代官制·七律》——作者

朝堂鼎列位官殊,九品分阶似雁图。

刺史巡方民瘼察,尚书秉笔帝心符。

铨衡有法贤才选,荐举无偏俊彦趋。

千载官仪尘影里,兴衰皆付史笺书。

来源:鹰瞳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