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没倒,只是累了:一名老粉眼中的信任考验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8 16:24 1

摘要:股价先是下挫,随后进入横盘震荡,网上关于小米汽车、管理换岗和内部爆料的讨论还没停。舆论的节奏短时间里从热捧一下子变成密集的质疑,像潮水来了又退,留下一堆问题没被好好回答。

股价先是下挫,随后进入横盘震荡,网上关于小米汽车、管理换岗和内部爆料的讨论还没停。舆论的节奏短时间里从热捧一下子变成密集的质疑,像潮水来了又退,留下一堆问题没被好好回答。

回头看这事儿,其实不是一夜之间冒出来的。几天前,关于小米汽车的负面声音开始被放大,接着各种未经证实的小文章、截图和“内幕爆料”在微博、微信和数码圈四处传开。有人说王化要调岗,有媒体人拿着所谓的内部线索发文,KOL、论坛用户、普通网友三路并进,信息互相叠加,很快把原本的模糊信号放大成了风暴。结果公关端没能迅速拼出一个统一口径,这个信息缺口就被外面填得七零八落。

更往前拉,就能看到长期的底色:过去两年雷军的个人关注度蹭蹭往上走,他发条微博动辄十万加互动不是罕见事。发布会的影响力有时候比起竞争对手的整套宣传还强。好处是曝光量大,坏处是很多组织功能被自然地压到个人身上——该团队去做的事,慢慢变成了必须靠创始人站台去收尾或者去化解矛盾。温饱阶段靠人情和速度能顶住,但规模变大后,这种依赖就成了软肋。

从组织角度讲,小米现有的公关队伍和投入,跟它同时在推的业务体量不太匹配。手机、Redmi、IoT、大家电、笔电、自研芯片,加上一条需要大量前期公关和后续服务投入的汽车线,每一条线都要有人盯着对外说话、预案准备、危机应对。但现实是,很多公关要同时兼顾好几条业务线,优先级一摆,体系化工作就被压缩。圈内常说的那种场景还在:有媒体来参加活动,报销标准就只有盒饭,对比同行的投入差距明显。短期内影响不大,长时间下来,媒体和意见领袖的耐心会变少——顺风时会帮忙,逆风时不会主动站你这一边。

把目光拉回汽车产品本身,从发布会到用户手里落地,中间出现了交付节奏的不均衡、售后压力上升、个别用户体验上的明显瑕疵。与此同时,友商和部分媒体开始放大细节,手机线和汽车线同时承压,投资者的敏感度也跟着上来。造神的效应在热度退潮后,很容易反噬回到品牌和管理上。历史上不少企业和个人都走过这样的弯路,差别在于别的企业在个人IP强的时候,已经把公关和舆论防护网搭得更牢;小米现在还带着一些创业期的步子,很多流程和资源配置需要补齐。

王化在小米干了十年,这点事实不会变。雷军在公开场合也表示了感谢。把焦点放在个人身上容易,但真正的问题在于体系不够成熟。王化的调岗,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组织承认问题并开始做调整的信号——不一定是解决方案,但至少是触发点。

我说句个人的:我是十几年的米粉了,2018年还去过米家的家宴,跟雷军合过影。今年六月我盲订了台小米YU7 Max,这些经历让我看事不会只当局外人。有感情在里头,看着喜欢的公司被舆论撕扯,心里复杂,但也明白管理层在这个节点必须做出调整的逻辑。喜欢不是盲从,而是对这个品牌的一种长期下注。

有几条细节值得特别盯着:公关团队里老员工不少,能力不差但人手紧;媒体合作投入一直偏保守,关系没那么稳固;应对汽车这种重资产、需要大量售后和外部沟通的新业务,既要保证交付和体验,也得花力气维护外部话语权。投资市场对进度的敏感性,让任何一次信息错位都容易被放大。舆论峰值下滑后,是一段必须走过的回归期,关键在于组织能不能把话语权收回来、把节奏重新掌握住。

圈里私下也在聊一个老问题:小米的“精简”文化,什么时候要在对外沟通上划清界限。把钱花在产品研发上没错,但企业到一定规模,外部关系和话语体系也得同步升级,不能一直靠个人魅力把问题压住。当前这些调整,看起来既被动又必要,像补课又像升级。

现在信息还在动,内部会有一波人事和流程上的调整,短期里会带来更多不确定。普通用户、媒体、投资人关心的依旧是几件事:交付能不能稳住、售后能不能跟上、外部节奏能不能收回。我的那台YU7 Max还在路上,订单里的等待感和对公司的期待,跟很多人一样,既务实又有点耐心。事情还在发酵,接下来几周的动作,会是观察点。

来源:高贵百灵鸟qdvZ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