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天茅台价格 “雪崩”!单瓶成本仅87元,“暴利神话” 要破了?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8 16:24 1

摘要:近期,“飞天茅台价格跌破发行价”“飞天茅台价格大幅下跌”的话题持续占据市场讨论焦点。据经销商最新数据显示,茅台核心产品53度飞天茅台市场价已从此前4000元高位回落至1700元左右,这意味着茅台价格体系正面临近十年来最严峻的考验。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请勿转载”

近期,“飞天茅台价格跌破发行价”“飞天茅台价格大幅下跌”的话题持续占据市场讨论焦点。据经销商最新数据显示,茅台核心产品53度飞天茅台市场价已从此前4000元高位回落至1700元左右,这意味着茅台价格体系正面临近十年来最严峻的考验。

根据茅台披露数据,2024年茅台系列酒销量4.64万吨,营业成本86.62亿元,粗略计算单瓶生产成本仅87.89元,此次价格下跌引发诸多争议:茅台为何跌势不止?市场为何逐渐“抛弃”茅台?其未来又将走向何方?

要理解茅台价格波动,需先厘清其独特的价格体系。茅台价格主要分为三层:出厂价(酒厂卖给经销商的价格)、建议零售价(酒厂指导终端售价)、市场价(终端实际成交价格)。

不同于多数白酒“建议零售价高于出厂价,但市场价低于建议零售价”的常态,茅台长期呈现“出厂价<建议零售价<市场价”的倒挂格局,这也为价格波动埋下伏笔。

此次市场热议的“价格下跌”,本质是市场价的回落,出厂价与建议零售价并未调整。数据显示,茅台市场价从峰值近4000元跌至1700-1800元区间,受损主体主要是经销商与零售商。

此前依托市场价与出厂价的巨大价差,经销商群体得以盈利,而茅台自身通过稳定的出厂价保障了基本盘——2024年茅台收入1741亿元,占贵州GDP的7.68%,依然是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柱,同时也支撑着A股众多股民的投资预期。

茅台市场价下跌的根源,在于供需关系的根本性转变。从需求端看,茅台销售渠道结构发生显著调整:2016年茅台酒经销收入占比高达94%,而2025年半年报显示直销收入占比已提升至41%,经销占比压缩至60%以下。

线上渠道、直销等新场景分流了传统经销商的客源,导致经销端需求被稀释。即便茅台在价格下跌时采取“挺价”措施,如减少线上配额、暂停企业团购,也难以逆转渠道变革的趋势。

供给端的压力则更为直观。一方面,茅台产能持续扩张:2016年茅台酒产量仅3.93万吨,2024年已增至5.63万吨,系列酒销量从2016年2.29万吨增长至2024年4.64万吨,供给量大幅提升。

另一方面,社会库存高企成为“隐形炸弹”。瑞银报告指出,茅台社会库存(非消费性囤货)已达14-15个月销量,若按年销1亿瓶计算,库存超1.3亿瓶。

这些2016-2021年价格上涨周期中囤积的“液体黄金”,在价格下跌时大量流入市场,进一步冲击市场价。两者叠加,使得茅台当前供给量远超真实消费量,供需错配引发跌势。

资本市场对茅台的态度转变,折射出行业景气度与投资逻辑的变化。数据显示,持有茅台的基金数量除2015年一季度短暂上涨外,长期呈下降趋势。

头部基金多以“景气度投资”为主,而当前白酒行业整体承压:除茅台外,多数白酒企业增速下滑,部分甚至出现净利润亏损;食品饮料行业中,仅啤酒板块表现尚可,其余品类均面临动销不佳、库存高企的问题。

此外,尽管禁酒令对公务消费的影响已降至5%以下,但消费场景的变化仍加剧市场担忧。茅台90%的消费集中于商务接待、礼品、宴会等场景,自饮占比仅10%,这种“场景依赖”让市场担心其在消费复苏放缓时的韧性。

短期来看,市场“抛弃”茅台,本质是对白酒行业困境反转预期的弱化,而非对其长期价值的全盘否定。

茅台的未来,取决于对其本质的认知——是“好喝的好酒”还是“套利的金融工具”?从产品属性看,茅台的生产工艺与品质差异是其核心壁垒,调研显示,即便商务接待减少,高净值消费群体对茅台的自饮需求仍存,这证明其产品本身具有穿越周期的潜力。

某券商报告以2015年(无套利库存时期)为基准,通过人均可支配收入、M2、高净值家庭数量等维度测算,发现茅台真实需求与社会财富增长高度相关,长期趋势由社会财富周期驱动。

中短期而言,茅台仍面临产量与库存叠加的压力,供需错配可能持续。但长期来看,若认可其产品价值,其终将在周期波动中回归基本面;若仅将其视为金融资产,其波动性或难敌其他投资品。

综上,飞天茅台价格下跌并非产业根基崩塌,而是供需结构调整与周期波动的必然结果。市场对其态度的分化,本质是对“消费属性”与“金融属性”的认知博弈。

无论是“躲牛市”还是“等牛市”,对事物本质的理解,终将决定投资与判断的方向。而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酒的双重属性——既是商务场景的“硬通货”,也是影响健康的“成瘾品”,更需理性看待。

来源:爱思考的老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