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书法史上,王羲之《十七帖》被誉为“草书极则”,是今草成熟的里程碑,历代书家奉为圭臬。而明代书家朱大有所临《十七帖册》,以其神形兼备的传承功力,成为后世临摹晋韵的典范之作,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为书法爱好者提供了触摸魏晋风骨的珍贵范本。
在中国书法史上,王羲之《十七帖》被誉为“草书极则”,是今草成熟的里程碑,历代书家奉为圭臬。而明代书家朱大有所临《十七帖册》,以其神形兼备的传承功力,成为后世临摹晋韵的典范之作,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为书法爱好者提供了触摸魏晋风骨的珍贵范本。
这幅临作共十二开,每开29.2×35.9cm,纸本草书,凡九十九行、六百六十一字,经《石渠宝笈三编》著录,流传有序。朱大有自署“摩诃山农”,在落款中坦言“生平最喜临摹右军书法,至十七帖尤深嗜笃好,数十年临摹几及百卷”,这份数十年如一日的执着,正是其临作神髓毕现的根基。
笔法上,朱大有深得王羲之“一拓直下”的爽利,又融入明代书法的稳健厚重。线条刚柔相济,藏露结合,起笔或逆入藏锋,或顺势露锋,行笔中提按顿挫自然流畅,无拘挛苦涩之态。如《积雪帖》中“积雪凝寒”四字,笔势连贯却不失骨力,线条富有弹性;《七十帖》里“游目汶领”的转折处,圆融遒媚,尽显晋人从容衍裕的笔意。相较于王羲之原帖的刻本局限,此墨迹本更清晰展现了笔墨的细微变化,让“透过刀痕见笔痕”的难题迎刃而解。
结体与章法上,临作既忠实还原了原帖“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的气象,又暗含个人巧思。字形疏密得当、错落有致,字势或欹或正,相互呼应,虽字字独立却笔断意连,行气贯通全篇。十二开册页布局匀称,每行字数随内容自然增减,整体气韵浑成,既保留了原帖书信尺牍的自然率真,又体现出明代书家对法度的重视,结体稍显方整的特点让晋韵多了一份沉稳。
尤为可贵的是,朱大有并非机械复刻,而是“神情相肖”的再创造。他将魏晋士人逍遥自然的精神内核与明代书法的审美意趣相融,在《逸民帖》中“似梦中语耶”的笔墨里,可见旷达之情;《儿女帖》的家常叙说中,笔墨温润平和。这份在“宿雨初霁,凉飙方来”心境下完成的临作,真正做到了“不与法缚,不求法脱”。
对于当代书法学习者而言,这幅临本是极佳的入门范本。它既展现了经典草法的规范,又提供了可感可知的笔墨示范,比原刻本更易领悟晋韵精髓。朱大有以无名之身,凭此一帖名留青史,也印证了书法艺术中“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真理——唯有沉潜经典、心手相应,方能在传承中抵达艺术的至高境界。
附:朱大有《临十七帖册》释文
1. 十七日先書。郗司馬未去。即日得足下書為慰。先書已具。示復數字。(郗司馬帖)
2. 吾前東。粗足作佳觀。為逸民之懷久矣。方復及此。似夢中語耶。無緣言面為歎。書何能悉。(逸民帖)
3. 龍保等平安也。謝之。甚遲。見舅可耳。至為簡隔也。(龍保帖)
4. 今往絲布單衣財一端。示致意。(絲布衣帖)
5. 計與足下別廿六年於今。雖時書問。不解闊懷。省足下先後書。但增歎慨。頃積雪凝寒。五十年中所無。常冀來夏秋間。或復得足下問耳。比者悠悠如可言。(積雪帖)
6. 吾服食久。猶為劣劣。大都比之年時。為復可可。足下保愛為上。臨書但有惆悵。(服食帖)
7. 知足下行至吳。念違離不可居。叔當西耶。遲知問。(六日帖)
8. 瞻近無緣。省告。但有悲歎。足下小大悉平安也。云卿當來居此。喜遲不可言。想必果。言告有期耳。亦度卿當不居京。此既辟。又節氣佳。是以欣卿來也。此信旨還具示問。(瞻近帖)
9. 天鼠膏治耳聾。有驗不。有驗者乃是要藥。(天鼠帖)
10. 朱處仁今所在。往得其書信。遂不取答。今因足下答其書。可令必達。(朱處仁帖)
11. 足下今年政七十耶。知體氣常佳。此大慶也。想復懃加頤養。吾年垂耳順。推之人理。得爾以為厚幸。但恐前路轉欲逼耳。以爾要欲一遊目汶領。非復常言。足下但當保護。以俟此期。勿謂虛言。得果此緣。一段奇事也。(七十帖)
12. 去夏得足下致邛竹杖。皆至此。士人多有尊老者。皆即分布。令知足下遠惠之至。(邛竹帖)
13. 彼鹽井火井皆有不。足下目見不。為欲廣異聞。具示。(鹽井帖)
14. 胡母氏從妹平安。故在永興居。去此七十也。吾在官諸理極差。頃比復勿勿。來示云。與其婢問來信不得也。(胡母帖)
15. 知有漢時講堂在。是漢和帝時立此。知畫三皇五帝以來備有畫。又精妙。甚可觀也。彼能畫者不。欲因摹取。當可得不。信具告。(講堂帖)
16. 往在都見諸葛顒。曾具問蜀中事。云成都城池門屋樓觀。皆是秦時司馬錯所修。令人遠想慨然。為爾不。信示。為欲廣異聞。 (成都帖)
17. 知彼清晏歲豐。又所出有無。一鄉故是名處。且山川形勢乃爾。何可以不遊目。(清晏帖)
18. 虞安吉者。昔與共事。常念之。今為殿中將軍。前過云。與足下中表。不以年老甚欲與足下為下寮。意其資可得小郡。足下可思致之耶。所念故遠及。(虞安吉帖)
19. 吾有七兒一女。皆同生。婚娶以畢。惟一小者尚未婚耳。過此一婚。便得至彼。今內外孫有十六人。足慰目前。足下情致委曲故具示。(兒女帖)
20. 云譙周有孫。高尚不出。今為所在其人有以副此志不。令人依依。足下具示。嚴君平、司馬相如。揚子雲皆有後否。(譙周帖)
——右軍書法。生平最喜臨摹。至十七帖。尤深嗜篤好。數十年來。臨摹幾及百卷。自幸神情相肖。無拘孿苦澀之態。丁亥秋。重過古延。偶一臣社翁携此冊屬書。時宿雨初霽。涼飆方來。心手俱閒。遂臨一過。摩訶山農朱大有識
老师留步!编辑不易,恳请点赞、评论、转发,不胜感激!(图片来自网络,只为传播艺术)
来源:牧之堂弘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