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的“吃经”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18 08:00 1

摘要:《谈吃与画饼充饥》是张爱玲于1980年发表的一篇散文。她以小说闻名,其实在写小说前,她已经在上海的英语杂志上发表了多篇散文。读她的散文就好像和她坐在一个咖啡馆里,听她娓娓道来,这是所有喜欢她文字的人梦寐以求的一种隔着空间和时间的相会。

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张爱玲散文》,收入《谈吃与画饼充饥》一文。

▌寒玉

《谈吃与画饼充饥》是张爱玲于1980年发表的一篇散文。她以小说闻名,其实在写小说前,她已经在上海的英语杂志上发表了多篇散文。读她的散文就好像和她坐在一个咖啡馆里,听她娓娓道来,这是所有喜欢她文字的人梦寐以求的一种隔着空间和时间的相会。

张爱玲谈吃不只是谈美味,更是谈文化,是一场文化饕餮。譬如她在这篇文章里就提到了《儒林外史》《金瓶梅》《红楼梦》《儿女英雄传》《水浒传》《笑林广记》等。我们大概不会想到《水浒传》里不怎么写到吃鹅,能跟胡人汉化的历史联系起来。张爱玲就能有这种功夫,更别说她还注意到书里关于吃的各种细节。

这篇散文从“大饼油条的精致”的“精致”二字说起。吃过几十年大饼油条的人大概也都不会觉得这种街头早餐有什么精致的地方,最多只是充饥而已。可张爱玲告诉我们:“有人把油条塞在烧饼里吃,但是油条压扁了就又稍差,因为它里面的空气也是不可少的成分之一。”这就是张爱玲的不同常人之处,能够细微体察到大饼油条里的空气。有些人说她五谷不分,哪里知道她早已达到了吃货的最高级别——精致。

华语文坛上散文写得最好的人里应该排得上周作人。《谈吃》一文里面前后提到了周氏兄弟,尤其是周作人,说他写的关于吃的文章是“炒冷饭”,写来写去都是他故乡绍兴的几样最节俭清淡的菜。话说得不好听,反正他也听不到。但我读到这句话就像看到一个拳击手上来就要挑战泰森一样,不免提心吊胆。

味觉是比视觉更真实的回忆载体,法国大作家普鲁斯特曾经在《追忆似水年华》里提到的小玛德琳蛋糕,它变成了开启怀乡与童年回忆的密钥。《谈吃》一文中,张爱玲有一段写到自己小时候关于吃的经历,在其他文章中都没有出现过,这是将近60岁的她在美国回想幼时经历时最直接和最真实的叙述,是任何传记都无法编撰出来的文字:

“我就算是嘴刁了,八九岁有一次吃鸡汤,说‘有药味,怪味道’。家里人都说没什么。我母亲不放心,叫人去问厨子一声。厨子说这只鸡是两三天前买来养在院子里,看它垂头丧气的仿佛有病,给它吃了‘二天油’,像万金油、玉树神油一类的油膏。我母亲没说什么。我把脸埋在饭碗里扒饭,得意得飘飘欲仙,是有生以来最大的光荣。”

张爱玲和母亲的关系一直很紧张,有一次她们一起过马路,母亲牵起女儿的手,这种母女间肌肤上的平常触碰竟然让她全身震动。在张爱玲眼里,母亲是天鹅,自己是丑小鸭,用她自己的话说,是在“不相干的地方像她(母亲),她的长处一点都没有”。理应“相干”的地方当然指外貌。所以当她在母亲面前因为吃出了鸡有药味,这种难得的得意会留念终生。这种得意只有那些同样在一个强势母亲的影子下长大的女儿才能懂。

张爱玲也写到她父亲,讲他带自己去老上海飞达咖啡馆买香肠卷。多年后张爱玲在多伦多街上看橱窗,忽然看见久违的香肠卷,一时怀旧起来,尽管“其实没有香肠,不过是一只酥皮小筒塞肉”。因为我现在就住在多伦多,所以特别兴奋地试图从张爱玲的字里行间找到与她曾经在同一个城市的蛛丝马迹:她看橱窗的街会是哪条街?会不会就是央街?因为那是多伦多最热闹的商业街了,有点像上海的南京路。但是央街很长,不知道她逛的是哪一段?我住的地方离央街很近,每次去地铁站都要经过,这条路保留了许多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期的老建筑,但更多是摩天大厦,所以一边走一边会有不停在时光中穿梭的感觉。可惜张爱玲没有留下更多的文字踪迹就回美国了,也许是一日游,只是为了看看多伦多的橱窗跟美国的有什么不同,结果怀旧之下,只买了几个香肠卷,但“油又大,又太辛辣,哪是我偶尔吃我父亲一只的香肠卷”。

文化是相通的,她可以从上海的面包店老大昌(Tchakalian)写到美国的“热十字小面包”(hot cross bun),再写到在日本的土耳其餐馆吃到金黄色的肉馅煎饼匹若叽(pierojie),最后得出一个推论:“土耳其在东方罗马时代与俄国同属希腊正教,本来文化上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些点心我们可能吃过,这些国家我们可能去过,但有多少人会留意它们之间的联系?近两千年的宗教史浓缩进一个肉馅煎饼里。说到煎饼,张爱玲也告诉我们“烧饼是唐朝自西域传入,但是南宋才有油条”。

在美国的张爱玲自然也会写到美国的饮食文化,这些看起来虽然跟我们中国读者关系不大,但全球化的影响和美国文化的输入,国人的饮食早已出现“大块吃肉”的趋势。接着她又开始讲中欧和中东的饮食。我才知道西伯利亚还有馄饨,这里又开始跟文化历史发生联系,西伯利亚与蒙古接壤,爱斯基摩人东迁到加拿大,格陵兰的爱斯基摩女人梳着汉朝陶俑的发髻,德国、意大利、阿米尼亚、丹麦香肠和火腿的区别,以及德国菜的酸、犹太菜的甜、回教菜的辣。这些甜酸苦辣滋味后面是文明传播的历史,而所有这些知识和感触,居然都是出自她住处附近一家罗马尼亚人开的小超市。

食品的超市也是文化的超市,去一次超市也可以是一次文化之旅。我想起自己曾经在超市买过一罐腌制小鱼,这种鱼叫sprat,是用来作鱼饵的。英文里有句谚语sprat to catch a mackerel,用小鱼钓大鲭鱼,接近中文的“抛砖引玉”,当初就是因为这句谚语买了回家。果然好吃。小鱼又鲜又肥,怪不得能够吸引大鱼。这种小鱼出自波罗的海旁边的国家拉脱维亚,渔人把小鱼打捞上来用木炭熏烤,成为一种既好吃又营养的料理,好像能在嘴里尝到波罗的海和木炭的味道。

虽然喜爱研究各地美食,张爱玲还是更推崇中国饮食的智慧。先不去说文章中反复提到的上海老店比如飞达、起士林、老大昌,就连青菜豆芽在她看来也是最健康的美味。她很早注意到了中华料理中的蔬菜小荤是对大鱼大肉的“最理想的答复”。我们仔细读来,发现在这篇散文里其实隐藏了一张“张爱玲食谱”,其中比较适合海外华人的,就是将一张薄饼“在最高温的烤箱熄火后急烤两分钟,味道也像烙饼,可以卷炒蛋与豆芽菜炒肉丝吃”。受她启发,我专门去附近的超市买了一叠墨西哥薄饼(tortillas),然后完全按照张爱玲的方法做出来一顿全家都爱吃的美味,这也算是身在海外的华人“画饼充饥”了一回。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相关推荐